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节庆中元节的真正意义
中元节的真正意义
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放灯之习俗就是为了让鬼魂可以托生。同时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那么在唐朝,中元节皇帝也会下敕,三日内诸州百姓禁止宰杀渔猎,信奉道教的百姓在这一天也会吃素,希望用这些功德能够回向给自己的先祖,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超拔。
那么在佛家盂兰盆节,在这一天的时候,信徒们都会将百味美食虔诚恭敬地来供奉十方诸佛、大德、僧众,希望以此功德能够超度所有的三恶道的苦难众生。
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开始,历代的帝王、臣民都会在这一天供佛济度苦厄众生。民间中元节也会有很多的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比如说各种素菜、各种纸做的衣服还有财宝等,用来烧祭给先祖。各地还有布田、放水灯等各种活动,都是用来祭祀自己的先祖。
中元节的意义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节的习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
一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平。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开展中元活动的时候,要跳脱鬼的角度,传承孝道文化。
欢迎订阅《中原文化研究》杂志
欢迎海口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能传染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9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