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寒衣

发布时间:2017-8-3 11:36:21   点击数:
简介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历史沿革1周朝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2唐代《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汉族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3宋代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4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5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由来传说千里送寒衣→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风俗习惯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这一天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香花献祭送寒衣人们常在寒衣节祭祖,或以香花香烛等供养先人,或将封有纸钱、冥衣等的“包袱”焚化,以示带去衣物钱财不同地域,风俗又各有不同。如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河南偃师、宜阳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讲究的人家,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使它们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北京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然后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而鲁中一带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文学记载“(十月)朔日,剪楮为寒衣焚墓,为"寒衣节"。”————河北〈万全县志〉,清道光十四年增刻乾隆十年本“十月朔,俗称十月朝。人无贫寒,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城市内外,于九月下旬,即买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以备十月朔日献烧。”————孟元老〈东京梦化录〉“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于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清潘荣〈帝京岁时纪胜〉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尽在琢府







































治疗白癜风秘方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86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