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网媒看山西定襄

发布时间:2017-6-28 21:38:41   点击数:

定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初期,此地就已成为人烟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东汉建安二十年置县以来,一直是晋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县份之一。明清时期全县手工业已十分兴盛,成为闻名晋冀陕蒙的“铁乡”和“造纸之乡”。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和中心腹地,也是创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定襄文风三晋闻名。自古以来,定襄人秉承燕赵遗风,民风淳朴,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古有赵元、傅新德,近有续范亭、续西峰、阎锡山,今有薄一波、马洪、史进前、杜导正等名人。

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统治山西近四十年的阎锡山的府宅。它始建于年,完成于年是一座宏大的建筑群,共建有大大小小30余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个院落、余间房屋),总占地面积平方米,既有黄土高原典型的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有晚清宫殿式建筑,现为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阎锡山故居东花园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飞檐走善,雕梁画栋,“五脊六善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立栏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十分讲究。各个建筑物上,都装饰着各种木石雕刻,栏杆柱底石上雕刻着狮子毛猴,立栏臣卧栏上彩画着各种传说故事,诸如“桃园三结义”、“吕洞宾出世”等。东花园一进三院,雄伟的大门为石牌楼式门楼,两旁有砖砌的八字照壁,门头上悬挂着刻有“文沦草庐”四个大金字的牌匾。一进大门,一座小巧景致的假山,半挡着人们的视线,使人不能一眼望穿。

二院南侧窑洞,上有二层砖屋,前有廊道,墙壁上嵌着许多石碑,皆为阎锡山治家格言。背景露出的方阁阎府最高建筑得一楼,圆形攒尖顶是碉楼。转过假山是第一院,院子颇宽阔,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砌成几何图案。对面是高大的二层楼,南北两面是出厦大瓦房。穿过过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厅为三间大房。屋内陈设着桌椅,供阎氏家族议事及宴会使用。南北均有出檐抱厦通往后院。三院的宫殿式大楼高而且大,站在三楼顶端,可远眺全村。

阎锡山故居得一楼

在东花园的对面,是西花园。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破坏也较严重。所谓二老太爷府,即是阎锡山的二叔爷阎书典居住的府第。这里亦是个大四合院,出厦明柱,雕刻及绘画很精致。在东花园以南紧贴二老太爷府,有一座精巧的前后两院相通相连的瓦房建筑,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都督府。都督府后院的东北角,还有一处小院,院中耸立着阎府第二个高层建筑—得一楼。此楼前可通都督府,后部以地道与东花园二院相连。地道出口上蝙蝠翻飞,祥云朵朵,簇拥着“行得通”三个大字,均为石雕。此外,在二老太爷府的正南,还有一处院落。即上将军府,这是一座四合大院。在东花园的正北隔一条道,便是颇有名气的子明慈幼院。

阎锡山故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游人流连忘返。遍布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故居罩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

阎锡山故居中的精美石雕

60余年的风风雨雨,人世沧桑,这座故居既有过它的繁盛时代(年~年阎冯倒蒋前后,河边村曾一度成为全国军事政治中心,而被国内外所瞩目),也有过它的败落时期。如今,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又使这座故居沐浴在一片呼唤祖国统一的和煦阳光里。

薄一波故居

坐落在定襄县蒋村。薄一波故居建于清朝末年,占地平方米,属北方四合院落。据本村老人讲大约是薄一波祖父修建。解放后部分房子倒塌,村里又仿照原样进行翻修。院门楼上四个砖刻大字“和气清风”“和气”寓意睦邻友好,和为贵,“清风”则寓意做人不谋私利,为官两袖清风,体现了薄一波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平易近人,大公无私,不屈不挠的精神。

薄一波原名薄书存,年2月6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薄一波的父亲薄昌福是一个以种庄稼和操纸为业的农民,母亲胡秀清是个农村妇女,他姐弟三人,排行老小;年17岁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年春为了便于秘密活动改名为薄一波,之后,就很少回家,解放后仅回来过两次;年1月15日薄一波在京逝世,享年99岁。

定襄县抗战时期为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西线的重要门户,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军事战略要地。战争年代,全县一百五十七个自然村就有八十多个挖有地道。西河头地道战遗址,驰名中外,它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两大地道战遗址之一。年由民兵群众历时40昼夜扩挖修筑而成。自东向西的三条主道总长为5公里,52条支道纵横交错。地道分为三层,二层设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

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地道筑成后武工队和地方民兵与敌人展开灵活的地道战,多次击退国民党阎匪军及地方武装的进攻,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生动地记录了晋北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光辉业绩。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位于定襄县北关南。关帝庙大殿,俗称无梁殿,亦曰关王庙。关帝庙大殿为金代原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歇山顶琉璃脊饰。前檐明间特宽,平柱约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柱头栏额肥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该殿斗拱特殊,其结构形制达八种之多,前椽补间三垛,两山及后檐各设一攒,用材较厚,出挑偏长,为别处所未见。据专家鉴定,此庙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关帝庙,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及科学价值。

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是山西定襄塞北的一种特色名吃,相传为当地进贡宫廷之贡品,现在也是当地民间宴席必备佳肴之一。食材主要以精瘦猪肉为主,辅以淀粉、植物油及各种调味品制成。具有肉香扑鼻,多食不腻等特点。猪肉、土豆、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调味作料揽拌混合,放入碗里再蒸。食用时加热切成块,味香迷仙。在古时,定襄蒸肉为当地进贡宫廷之贡品,历代宫廷御苑将它视为珍品。在当地也是民间宴席必备佳肴。具有肉香扑鼻,回味无穷,多食不腻等特点,经常食用既补充必要的多种营养成份,又克服了肉类食品高脂肪、高胆固醇等弊病。它既是宴席及家庭餐桌上之理想佳肴,也是旅行野餐之方便食品,更可做访亲探友的礼品。

定襄面花

定襄面花是山西省定襄县境内流传的汉族传统面塑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襄面花是晋北面塑的代表,最大的特点是多偏重素色,爱捏胖妞与动物,以面粉本色较好地展示娃娃白净的肤色,再以各色豆子点缀。定襄面花塑造的形象简练概括、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每件作品都有一种雅拙的原始美。定襄面花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定襄面塑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遗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元节的“辨不清”。辨不清亦称“多子争头”,是民间美术中的传统题材。造型为多子连体,两两争头,以表达多子多孙、世代繁衍的寓意。在民间,很多吉祥图案常采取这种连续不断头的构图式样来象征好事永远不断头。

从传统风俗讲,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也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发展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影,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于是,定襄一带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家家户户蒸面人,祭祖上坟、馈赠亲友的风俗。传说,七月十五这一天,姥姥都要送给外孙一个辨不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年介子推辅助晋文公返回晋国时,路过定襄,要把信儿偷偷送出去。他们正好赶上七月十五,定襄当时已经有了送面人的习俗,所以介子推就让送信人假扮成了送面人。除了“辩不清”还有一种叫“爬娃”的造型,七月十五家家都要捏。

神奇天成,美轮美奂。定襄留给我们太多的震撼,定襄的魅力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还是在这里努力生活的每一个普通人播种下的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我想不仅仅是大自然拥有鬼斧神工的力量,用恶劣的环境打造了一幅幅神奇壮丽的景观,打造出一种别样的美丽。这里每一个朴实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这自己美丽的家园。









































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81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