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玄妙云台道家文化传统元宵节与道教
元宵节(正月半)–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来。民俗文化中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亦是春节假期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明朝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每年的正月十五,既是民俗文化中的元宵节,又是道教文化中的上元节。道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交汇出独有的“过十五”文化。
农历正月十五之所以称为上元节,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道教经义《云笈七签》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后成人伦,长养万物。”
上元节与道教崇奉的神灵有关。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其中三官大帝就是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
“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
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赦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因此,道教将正月十五日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正月十五张灯的习俗,相沿已久。
到了北魏,道教的上元节已经定型,上元张灯也由之固定下来。
隋唐时代,元宵节张灯,达到十分兴盛隆重,而且灯的品质不断提高,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多采,并且一直沿袭至于近代。
现代民众的文化生活比以往丰富得多,但是对于传统的节日仍然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
元宵节仍是民间的一个大节,而且它与宗教的联系已经淡化,而演变成全民性的时令节日。
元宵节以张灯观灯为主要特点,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元宵节的活动最有吸引力的当然是张灯和观灯。民间的艺人或者一般能扎灯的一般民众,到了元宵前就要开始扎灯采。
那灯,常常做成各种动物、花草,神仙,人物故事,戏剧造型等等。大家各起巧思,做出的花灯千姿百态,争奇斗妍。
除了陈列为主的灯采之外,还有不少是以灯为道具进行表演的。比台舞龙灯,耍狮子灯,跑马灯,等等,都是常见的民间演艺。
更多旅游资讯,请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7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