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陈仓民间的鬼文化
“逆天害理皆由己,古往今来放过谁”,这是磨性山孤魂洞曾经用过的一副对联,与阎王殿的对联异曲同工,表达了对鬼的憎恨,又赋予鬼神秘的力量和公正的立场。在陈仓,各类民间信仰场所,无一例外都设有一处叫做“孤魂洞”的小庙,敬奉一尊丑陋不堪、骨瘦嶙峋的恶鬼,俗称“孤魂爷”。陈仓民间对鬼的信奉和敬重可见一斑。
磨性山重建前的孤魂洞门额
鬼字在甲骨文中,由一个下跪的人和一个头部硕大的令人生畏之物构成。从有文字至今,鬼文化便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鬼即是虚无的,又是恐怖的,始终挥之不去。日常生活中,与鬼有关的成语不胜枚举,时而狡黠可爱,如鬼头鬼脑、鬼计百端;时而阴森可怕,如鬼哭狼嚎、奸同鬼蜮,时而又精灵古怪,如神不知鬼不觉、神鬼难测。在陈仓方言中又有诸如“有钱能使鬼上皂角树”,“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人有三年旺,神鬼不敢挡”等俗语。可见鬼文化已经深深地根植在陈仓人生活的这片土地,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精神和物质的一部分。“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儒家的一句经典之言,不是孔子不愿意讲,他除过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以外,更多的是对鬼讳莫如深。
陈仓民间,鬼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作古的先人,一类是作祟的孤魂野鬼,一类便是阴曹地府的鬼差。而对应三类鬼则分别采用敬鬼、驱鬼和禳治三种方法对付。
民间普遍认为,先人去世后,会成为鬼,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幽冥界。在幽冥界,鬼又犹如在人间一般,有一定的社会圈子,可以跟自己的先人团聚,要吃饭、要建屋、要消费,故而人们要去坟头烧化纸钱和冥品,以奉养先祖。陈仓民间有关鬼的节日有两次,一次是清明,一次是阴历十月初一,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所谓的七月十五盂兰盆会(鬼节),陈仓民间则称作“鞋花节”,似乎与鬼并无多大关系。清明节祭奠先人,给坟茔培土;十月一送寒衣,给先人烧化纸衣。两个涉鬼节日一般多雨,民间有鬼不走干路的说法。陈仓民间所烧纸钱大致分三类,一类为敬神之用,称之为“万贯”,一种为“路引”,意为阎罗王所发的过关文牒,以免受去西方极乐路上的小鬼盘剥;一类即冥币。陈仓民间的厚葬风俗由来已久,对先人在阴间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视。而冥品自然与时俱进花样翻新,所谓时尚消费品应有尽有,甚至连整间超市都会烧给先人,以敬养来表达哀思。陈仓民间敬鬼与敬神就上香磕头而言有严格的区分,所谓“神三鬼四”是指:敬神磕头三次,上三炷香,而敬鬼则磕头四次,上四炷香。
在全国范围内,最大的鬼文化发源地莫过于重庆的酆都鬼城,在陈仓则有一处类似于酆都的地方——旋瓦山。旋瓦山俗称西山,位于县功镇西山森林区。旋瓦山主峰西天峰海拔高达二千余米,其玉皇殿周围便是闻名省内外的祭拜先祖之地,西山的神奇之处便在于此。据说不管先人亡故于何处,在西山烧纸,先人都能领取烧化的纸钱,不论何方人士,朝拜西山,则可以与先人不期而遇,先祖们也能护佑子孙平安吉祥。每年旋瓦山都吸引来自甘肃庆阳、平凉、天水,本省西安、咸阳、汉中等地的信众朝拜,而陇县、千阳、凤翔香客则常年络绎不绝。旋瓦山也有着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传说。据说有香客夜宿西山客房,夜半听到铁链声响,从窗间偷窥庙院,有小鬼用铁链牵数人进殿受审,继而有惨叫声传来。旋瓦山庙院居于山梁之上,夜半风声与鸟兽之声相闻也是常有的事,而云牌、钟鼓之声也未必不类铁链声,故事的杜撰成分可见一斑。西山之偏远,故事之瘆人,挡不住玉皇殿前的朝拜者,常使殿前香裱纸钱的灰烬堆积如山。
陈仓民间另有一种秘术,据说可以招魂对话,即施法者可以用一面镜子将先人或已故近亲属魂魄招来,完成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对话,民间称之为圆光术。更有法力精深者,甚至能将生人魂魄从异地摄来与人对话。此类法术是否真的存在,拟或与腹语术有关,一般民众真伪莫辨。
民间信仰场所的孤魂野鬼塑像——“孤魂爷”
对于孤魂野鬼,民间认为是枉死鬼、吊死鬼、淹死鬼等恶鬼,进不了六道轮回,在阳间伺机寻找替身,或者穷困潦倒,作祟害人,以求得钱粮护身,早日堕入六道之中入了正途。陈仓民间对待此类鬼多采取送鬼、驱鬼之法。
送鬼,也叫“擦送”。民间认为轻微的头疼、呕吐、风寒或腰腿疼痛多出于先祖或者熟知鬼魂地问候,可以竖筷问卜。送鬼一般由年长的妇女操作,舀一碗清水,置于病人身边,取三根筷子蘸上清水,在病人头上绕三圈,将三筷并拢,两头在碗里蘸水,尔后将筷子放在碗中垂直竖立,边竖边念送病语,当筷子在碗中竖立不动时,认为邪祟已收。如作祟者为自己先祖,则在水中放些许食物及盐末,将水轻泼门外;如遇上孤魂野鬼,则用菜刀背将筷子打倒,将水泼洒门外,意为驱邪送鬼。
驱鬼的方法在民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而画符念咒成为最具技术含量的驱鬼方法之一,在陈仓西部山区及川原均有使用。画符念咒是利用符号和语言治鬼邪的巫术。民间巫婆神汉或道士施法时书写符咒,被认为是天神使用的天书文字,具有敕召鬼神、镇邪驱鬼、治病降福的功能。画符于黄表纸上,作法时,将符咒焚烧,将灰服下治病;有时在清水中用手指或剑尖虚写符字,然后服清水,亦起符咒作用。咒语是一种音韵上口,句式整齐的巫术歌诀。内容多为祈求祝愿或驱逐鬼邪的命令。陈仓民间画符用字虽然书写得变形弯曲,但使用的“敕”、“律令”、“雷”等字多能辨认。这类用符咒驱鬼还包括了“雷碗打鬼”,用“符砖镇压”。雷碗是用朱砂书写五种雷符的瓷碗,对着闹鬼的方位摔碎即发挥驱鬼的法力;符砖,顾名思义是用朱砂书写符咒于青砖之上,埋于某地某方位用于镇邪。
陈仓民间自古以来认为红色的物件都具有避邪禳解的魔力。病人头上缠红布条;小孩穿红衣,出门系红裤带;年节门楣上贴红对联,均以红色为避邪镇鬼之物。此种“尚红”习俗源于对火的崇拜。民间认为人鬼之间,不可逾越的界线是分割阴阳两界的太阳。而一些孤魂野鬼常在夜晚阴暗之处作祟,而在旭日东升之时匆匆逃走。鬼最怕的是太阳,包括火在内的红色亦使鬼魂惧怕,夜晚点一把火就可以把鬼吓跑。因此,火红色就成了避邪之色。民间甚至有咬破指头甩出血液来驱鬼的残忍办法。鞭花驱鬼也是旧时常用的驱鬼方法之一,古人行夜路多手持皮鞭,在阴森处甩出鞭花,即可驱邪。此外,民间认为公鸡血属于威力巨大的镇物,将鸡血淋于鬼魅出没之所,有驱鬼奇效。而陈仓民间对白公鸡珍爱有加,多用于死人出殃,一只壮硕的白公鸡价格往往高于三、四只杂色公鸡价格。
陈仓民间还认为铜镜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自古就有镜子可以使鬼魅显出原形之迷信,取“照妖镜”之意。古人多在墓室或棺之四角放铜镜以避邪。时至今日,在建新宅时,若门对大路或门对墙头时,亦将小圆镜镶于门楼顶上或门前照壁中,以驱鬼怪,镇邪妖,安住宅。除过这种固定的镇物驱鬼之外,民间普遍使用吐唾沫的方法来驱鬼。唾有唾弃和唾骂的意思,唾沫便被赋予驱邪的魔力。如民间神婆神汉也常用唾沫为病患额头划十字辟邪之法。陈仓民间认为无故刮旋风便是鬼在作祟,向旋风吐唾沫,口中再念“旋风旋风你是鬼,我拿刀子砍你嘴,只要莫在面前吹,给你磕头给你跪”,旋风会立时散去。陈仓民间除过认为旋风暗藏鬼怪之外,巨大的黑灰色蛾子、鸱鸮以及“鬼打伞”(狗尿苔)均属于不干净的东西,常被孤魂野鬼所利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鬼魂的侵扰,自然有别样的方法,陈仓民间亦有用门神、钟馗画像、桃木剑、玉器、石敢当等避邪驱鬼的习俗。
鬼差,代表人物为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牛头、马面是阴司判官的鬼卒,虢镇铁牛庙、城隍庙多有其雕像;黑白无常,则属于典型的勾魂小鬼,黑无常帽子上通常写着“正在捉你”,白无常帽子上写着“你也来了”。唐代诗人陈裕有诗“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足见这些鬼差的厉害。而民间对其公正之敬畏亦多于怨愤。
对于勾魂的小鬼,陈仓民间通常在敬畏之外,常用“跑城”的方法禳治。“跑城”是象征在“阴曹地府”劫狱的迷信活动。当病人久治不愈时,家人认为病人灵魂被阴司小鬼拘捕,便采取跑城的办法以求挽救病人性命。民间一般请和尚或道士、法师三、五人,先在家中设神坛、诵经、投文,祈求患者痊愈。然后,在院落或隙地用白灰画一座城池路线,点上灯盏,插上五色旗帜,选定时辰,由法师仗剑领跑,仪仗随后,依次跑完全部路线,再杀鸡,摔“五雷碗”,寓意已进入地狱,救出病者灵魂,又匆匆返回,跑城遂告结束。跑城一般在晚上举行,气氛阴森神秘,是陈仓民间最隐秘的禳治方法之一,充满了浓厚的戏剧气氛和原始傩文化元素,足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尽管鬼一直被归类于迷信的范畴,但是这种文化却深深地耕植于陈仓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当然“和尚不言鬼,袋里没有米”,总有一些人要仰仗鬼生存;天理自在,鬼神可鉴,也总有一些朴素的哲理存在于人鬼之间,在不经意间规范人们的行为。鬼文化,是陈仓先民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崇拜文化,必将构成陈仓祠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面。
本文由弄瓦人原创,并在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怎么治疗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7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