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历法通识农历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6-11-21 10:39:38   点击数:

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是根据天文现象经过推演得到的一种纪年方法。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并用,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历法纪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历法的地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人支持,民国时期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就采用的农历黄帝纪年,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也采用农历纪年,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农历开元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两历并用,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影响深远,年全国两会有人大代表提案,关于再一次提高我国传统历法农历的地位引起社会热议。

农历是一种阴阳历

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阳历: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天,闰年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年才差一日。

阴阳历: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阳历年固定在天或天不同的是,不同阴历年的天数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阳历与阴历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

现行的农历即是一种阴阳历,它采用的方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个闰月,因此一年有天-天,而农历平年一般有天-天。

包含内容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3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主要节日列表

节日名称

节日时间

新年

新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

上巳节

三月初三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

冬至后第天

端午节

五月初五 

七夕节

七月初七

中元节

七月十五

中秋节

八月十五

重阳节

九月初九

寒衣节

十月初一

下元节

十月十五

腊八节

腊月初八

冬至节

12月22日前后

祭灶节

腊月廿三或廿四

除夕

腊月廿九或三十

公元年日历

年1月

年2月

1

2

1

2

3

4

5

6

元旦节

廿三

小年

廿四

廿五

立春

廿七

廿八

3

4

5

6

7

8

9

7

8

9

10

11

12

13

廿四

廿五

廿六

小寒

廿八

廿九

三十

除夕

春节

初二

初三

初四

初五

初六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15

16

17

18

19

20

12月小

初二

初三

初四

初五

初六

初七

情人节

初八

初九

初十

十一

雨水

十三

17

18

19

20

21

22

23

21

22

23

24

25

26

27

腊八节

初九

初十

大寒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四

元宵节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24

25

26

27

28

29

30

28

29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廿一

廿一

廿二

31

廿二

年3月

年4月

1

2

3

4

5

1

2

廿三

廿四

廿五

廿六

惊蛰

廿四

廿五

6

7

8

9

10

11

12

3

4

5

6

7

8

9

廿八

廿九

妇女节

2月小

初二

初三

植树节

廿六

清明节

廿八

廿九

3月大

初二

初三

13

14

15

16

17

18

1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初五

初六

初七

初八

初九

初十

十一

初四

初五

初六

初七

初八

初九

初十

20

21

22

23

24

25

26

17

18

19

20

21

22

23

春分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一

十二

谷雨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27

28

29

30

31

24

25

26

27

28

29

30

十九

二十

廿一

廿二

廿三

十八

十九

二十

廿一

廿二

廿三

廿四

年5月

年6月

1

2

3

4

5

6

7

1

2

3

4

劳动节

廿六

廿七

青年节

立夏

三十

4月小

儿童节

廿七

廿八

廿九

8

9

10

11

12

13

14

5

6

7

8

9

10

11

母亲节

初三

初四

初五

初六

初七

初八

芒种

初二

初三

初四

端午节

初六

初七

15

16

17

18

19

20

21

12

13

14

15

16

17

18

初九

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小满

十五

初八

初九

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22

23

24

25

26

27

28

19

20

21

22

23

24

25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廿一

廿二

父亲节

十六

夏至

十八

十九

二十

廿一

29

30

31

26

27

28

29

30

廿三

廿四

廿五

廿二

廿三

廿四

廿五

廿六

年7月

年8月

1

2

1

2

3

4

5

6

建党节

廿八

建军节

三十

7月小

初二

初三

初四

3

4

5

6

7

8

9

7

8

9

10

11

12

13

廿九

6月大

初二

初三

小暑

初五

初六

立秋

初六

七夕节

初八

初九

初十

十一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15

16

17

18

19

20

初七

初八

初九

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二

十三

十四

中元节

十六

十七

十八

17

18

19

20

21

22

23

21

22

23

24

25

26

27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大暑

二十

十九

二十

处暑

廿二

廿三

廿四

廿五

24

25

26

27

28

29

30

28

29

30

31

廿一

廿二

廿三

廿四

廿五

廿六

廿七

廿六

廿七

廿八

廿九

31

廿八

年9月

年10月

1

2

3

1

8月大

初二

初三

国庆节

4

5

6

7

8

9

10

2

3

4

5

6

7

8

初四

初五

初六

白露

初八

初九

教师节

国庆节

国庆节

初四

初五

初六

初七

寒露

11

12

13

14

15

16

17

9

10

11

12

13

14

15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中秋节

十六

十七

重阳节

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18

19

20

21

22

23

24

16

17

18

19

20

21

22

十八

十九

二十

廿一

秋分

廿三

廿四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廿一

廿二

25

26

27

28

29

30

23

24

25

26

27

28

29

廿五

廿六

廿七

廿八

廿九

三十

霜降

廿四

廿五

廿六

廿七

廿八

廿九

30

31

三十

10月小

年11月

年12月

1

2

3

4

5

1

2

3

初二

初三

初四

初五

初六

初三

初四

初五

6

7

8

9

10

11

12

4

5

6

7

8

9

10

初七

立冬

初九

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初六

初七

大雪

初九

初十

十一

十二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2

13

14

15

16

17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20

21

22

23

24

25

26

18

19

20

21

22

23

24

廿一

廿二

小雪

廿四

廿五

廿六

廿七

二十

廿一

廿二

冬至

廿四

廿五

廿六

27

28

29

30

25

26

27

28

29

30

31

廿八

廿九

11月大

初二

圣诞节

廿八

廿九

三十

12月大

初二

初三

规划计算

节气和朔望的时间计算以东经度,中国标准时间为准。

农历规则的标准化陈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发布

1.计算采用北京时间为标准。

2.太阳和月亮位置的计算依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stronomicalUnion)下属的基础天文标准评审委员会(theStandardsOfFundamentalAstronomicalReviewingBoard)推荐的天体位置归算标准模型。

3.朔所在的农历日为农历月首。

4.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为十一月。

5.如果从某个十一月开始到下一个十一月(不含)之间有13个农历月,则取其中最先出现的一个不包含节气的农历月为闰月;

6.十一月之后第2个(不计闰月)农历月为农历年的起始月。

7.农历年干支的参考时间:对应于北京时间公历年2月2日零时起到年2月20日零时止的时间间隔的农历年为甲子年。

8.农历日干支的参考时间:对应于北京时间公历年1月31日的农历日为甲子日。

通俗解说

在古代,日的定义: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其中以太阳离地平线最远的一个时辰为子时,相当于北京时间23:00~1:00。但是农历中一天始于子正(0:00),而非夜子初(23:00)。

月策与置末规则:朔日为每月起点(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个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为大月、有29天为小月;唐朝武德二年(公元年)以前用的是平朔,武德二年(公元年)以后用的是定朔。

年策与置闰规则: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寅正十一月),上个冬至月(寅正十一月)到下个冬至月如有12个月就不置闰,如有13个月就要置闰,以上个冬至月之后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在几月后面就称闰几月。例如:壬子年()冬至月到癸丑年()冬至月之间有12个月,就不置闰。癸丑年()冬至月到甲寅年()冬至月有13个月就必须置闰,在癸丑年()冬至月(十一月)后的第一个无中气之月是该月的下一个月,就定为闰月。它正好十一月后,所以就叫闰十一月。

文字来源

百度百科中华农历网

作者

易偲

责编

代博涛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名医院
白癜风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24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