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舟山中元节的习俗舟山的文化

发布时间:2016-11-6 4:17:21   点击数:
舟山中元节的习俗舟山的文化

每年的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那么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的来历,而我们舟山的中元节都有哪些习俗?下面小编一一为大家解答。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上元也就是元宵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日;中元是道教的说法,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为地官赦罪日,也是中元祭祀祖先;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也有称天、地、人三才者),农历十月十五,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国自商代以降,就非常相信鬼神。虽然在他们的信仰中除了人鬼之外,还有天神和地只的存在,但是却以“人鬼”作为中心信仰。中元节,即是和人鬼有密切关系的节庆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从起源来看,中元节融合了本土道教和外来佛教的传说:道教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中元是地官来分别善恶的日子,祖先若有罪孽,后辈在那天进行祭祀,祖先就能得到赦免。因此,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中元节祭祀祖先的习俗,这在宋朝的文献已有详尽记载。

舟山中元节的习俗

在我们舟山中元节为传统时令节俗。农村称为“七月半”,俗称“做半段”。半段,指一年之半。被列为仅次于过年的大节,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明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

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本家人发展到宴请宾客,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鬼魂”,把“七月半”变成迷信的鬼节,大搞普渡。俗习在这一天各乡村为了互相邀请,各定宴客时间,只要是七月,不论那一天都可以过节。富足之家以客多为荣,连续饮宴数天,甚至请评话、演闽剧以娱宾客,耗费巨大。此外,人们对中元节时间的界定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说中称农历七月为鬼月,初一开始到三十结束,中元节的节期是七月十四到七月十六”。但往往进入农历七月,家人就会告诫小孩子晚上不要外出。

羹饭

每到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几天,很多人家里都会做羹饭,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习俗。家里做七月半羹饭,比较隆重,规格和正月、清明、冬至羹饭一样,做好菜、摆好酒、盛好饭,再点香燃烛,祭拜家中过世的祖先,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解脱。羹饭做好还要烧一些纸钱给祖先,另外再烧一点给那些没有家人的孤魂,这也是人富有同情心的一面。

城隍庙

还要去城隍庙,那舟山以前中元节的祭祀活动在哪里?城隍庙?每个地方都有城隍庙,可保一方平安,上海有城隍庙,宁波有城隍庙,那舟山的城隍庙在那里?就在中大街往祖印寺方向走的半道上,在不到祖印寺的地方有一个照壁(现在那里放置了一个蜡烛架),照壁对面就是城隍庙原来的主体建筑。香客去祖印寺敬香的话到这个地方必定点上一副香烛。城隍庙每年有三次重大活动,其中一个就是中元节,它和农历正月十五上元、十月十五下元一样,都要在城隍庙演戏。而民间为了方便记忆,将演戏的各种剧目编成了顺口溜:一枝梅、二进宫、三夜缘、四杰春、五花洞、六月雪、七星灯、八腊庙、九更天、拾黄金。但中元节期间不能缺少的剧目,便是“目连救母”。

城隍会

  每年中元节,城隍庙还要出会,叫城隍会。城隍会范围较小,主要是在城区内,虽然比不上东岳会(定于农历三月二十九,是纪念东岳大帝的诞辰)的规模,但还算比较隆重。城隍会看似简单,也是由旗锣开道,乐器伴奏,人们化装成各种皂隶、黑白无常等,还要将原来供奉在庙里的城隍老爷神像抬出来,坐在滑竿或轿子上,由人们抬着巡视所管辖的范围。到了晚上,再将轿子抬到普慈寺外面的义冢地(现在的海山公园),意思是让他在那里接受处理冤魂的告状,现场审理案件,直到第二天凌晨再把城隍老爷接回来。

南门法课

中元节,定海老城的南门口还要请和尚做法事、放燄口。南门口在哪?

定海的民俗地图:原先所说的老城的南门口,可以将现在定海的南珍桥作为地标,桥往北算是南门头,桥往南就叫南门外,而以前最热闹的南门大街就是现在的人民中路。定海整条解放路就是以前的城墙位置,南珍桥下的那条河就是定海老城的护城河,南门大街的商家在中元节都会在店堂做供奉,还会在门口挂一根长草绳,从第一个商家一直挂到最后一家,左右商铺各一长条,长草绳上面挂纸钱、冥币、纸衣服。等城门口的法事结束后,和尚、道士都要进每家店铺祭拜一下,拜完之后,再把外面挂着的草绳收掉,拿到大街口统一烧掉。这也是为了照顾那些没有归宿的鬼魂,让他们也免于冻馁,不至于作祟。很可惜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这些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都还有,但之后就慢慢因破除迷信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城隍庙大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拆除,现在就只剩下一堵照壁,只有在一些农村的宫庙等宗教场所,还会有一批人自发组织起来,进行一些七月半的民俗活动。

放水灯祭孤魂

放水灯是海岛城市在农历七月十五时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靠海边的独特地理环境,常会出现戏水溺毙或出船遭遇不幸等情形,因此,除了照顾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要顾忌水中的。“像一些渔村都会在这天晚上放水灯,如虾峙岛比较有地方特色,他们的水灯还有头灯和非头灯的讲究,头灯用竹子制作,中间点蜡烛,先下水,后面的灯用稻草结折起来,中间倒入砻糠,用煤油点燃”。

农历七月要戴金

在很多人观念中,农历七月身上总要带些金饰,这样可以辟邪。不过金属本来就有压胜的作用,佩戴可以辟邪。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怎样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21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