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万圣节快到了对不起,我的孩子不过这个洋节

发布时间:2021-3-15 18:06:13   点击数:

今年的万圣节到了。商场里的各种鬼魔恐怖装饰也挂了起来,很多商超都有专售万圣节恐怖服装、用品的专柜。

商家忙着大促销,买家忙着兴奋的挑选和精心准备过一个刺激的万圣节,更有很多年轻的家长,幼儿园,小学也加入了庆祝万圣节的行列。

穿上奇装异服、戴上恐怖面具,咿咿呀呀群魔乱舞,一阵热闹过后,孩子被吓得魂都没了,意义在哪里?

万圣节小网红,前年的无脸男扮相吓哭了小女生

去年她被装扮成了《死亡笔记》里的琉克!其妈妈还透露,造型刚完成,就吓哭了妹妹。

商家炒作,百姓跟风

却少有人深思万圣节带给孩子的不利影响,

甚至心理阴影。

调查显示万圣节吓到孩子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心理学家辛迪·戴尔·克拉克曾经在一次对费城地区六七岁年龄组孩子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父母都低估了万圣节可能会对孩子们带来的恐惧。

几个世纪以来,万圣节吓坏了许多各年龄层的孩子们。

随着万圣节在我国的“走红”,孩子在万圣节期间受惊吓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

几年前,网友王女士四岁的女儿萌萌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万圣节活动,几天后“萌萌连自己在房间里玩也一定要大人陪伴,还总说好像听到一个声音”。

还有一位妈妈称,自家孩子在万圣节过后,除了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还总觉得身后有个黑影…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早教班组织活动时,有个同学戴着恐怖面具、穿着黑衣服,给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恐怖印象。

诡异的“万圣节”来源:确切来说,中国人谈论的“万圣节”主要是指“万圣节前夜”(万圣夜),这是在10月31日,而真正的“万圣节”是在11月1日。正如在我们的头脑中,圣诞节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圣诞节前夜(Christmaseve),因为最热烈的庆祝活动都是在正日的前夜举行。“万圣节”起源的记载大致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古代西欧的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即今日所称的大不列颠岛(英国领土的主体),生活着古代凯尔特人(Celtic),他们以每年的11月1日为其新年,而10月31日夜晚则举行庆祝活动。当时大不列颠岛仍处于原始的蛮荒状态,凯尔特人处在异教原始信仰中,10月31日是他们赞美秋天,祭祀亡魂的日子。他们的原始宗教的祭祀德鲁伊特(Druid)主持盛大庆典。他们相信,那天晚上,他们的“伟大的死神”萨曼(Salman)将把当年死去者的鬼魂全部召来,他们要寻找活人借以再生,或者托生为畜类。凯尔特人被这信仰所辖制,陷于恐惧和不安中,最后所采取的回应竟是将自己也装扮成鬼魔,以加入幽暗世界的方式来乞求平安,这正如,深受黑社会伤害和逼迫的人,最后竟然加入黑社会以求免受伤害,却不料自己也成了那黑暗势力的一分子。古代凯尔特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晚上,杀活人献祭的传统。所以,这一天夜晚,是真正充斥着血腥、死亡、恐怖和鬼怪的噩梦。公元1世界,罗马铁蹄征服了凯尔特部落,然后,传教士带着基督教信仰也踏上了大不列颠这块野蛮之地。据记载,传教士们为了压制和消除凯尔特人的鬼节习俗,就将11月1日定为“万圣节”(又称“诸圣节”,AllSaints’Day),用以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而把11月2日,定为“诸灵节”(AllSouls’Day)。显然,无论当时的传教士出于何种目的和意象在鬼节的日期设置基督教节日,这都是一个错误。非但,将死去的人定为圣,是对神权的僭越之举,而将教会节日移至已被祭鬼行为玷污的日子,也是一种危险的尝试,正如在一杯墨汁中加入一杯牛奶,你得到的将是两杯墨汁。这样以后,凯尔特族杀活人祭的传统虽被废除了,但其诸般装魔弄鬼的装扮和黑暗血腥的祭鬼仪式却渐渐与罗马人庆祝丰收的活动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表面上,罗马当时虽昄依基督信仰,但其原本复杂的异教/多神信仰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一旦遇上其他异教信仰,发生共鸣和互溶是极难避免的事。所以,鬼节的实质就在“万圣节”的名号下得以在英伦三岛保留下来(如此看来,实际上罗马教会的这一行为起到了保护这个异教传统的作用,这真是一件诡异的事情)。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世界”的崛起,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移民于19世纪将鬼节习俗带入北美洲和大洋洲诸国。美国立国之初,信奉基督教的国民数量达97%之多,但凯尔特人的鬼节却依然能在美国这个新教大本营立稳脚跟,这看起来又是一件匪夷所思的诡异事件,因为一神教信仰是极其追求纯一和圣洁的,能够任由鬼节渗入其生活,并与另一个更大的异教节日共同把持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欢乐时刻”,只能解释为在美国建国之初,教牧系统已出了大问题。狼,已经入了羊群。毫无悬念地,伴着新罗马帝国的重生,所有打上美国文化标签的事物都炙手可热。随着美元对全球经济的布控,太平洋舰队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切割,美国文化也最终成为全球“文化正确”的标杆。然而,一个人为设立的宗教节日(这本来就毫无圣经依据),给了西洋鬼节一个美妙的名号,并在美国的强力文化输出下,席卷了全球。

在这样一个夜晚,无数的人变成了“鬼”,且是心甘情愿的,这一现象的背后岂不正是灵界的争战吗?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万圣节的起源十分复杂——交错的文化系统以集体记忆的方式流淌进西方人的血液,他们带着万圣节的文化胎记,来完成10月31日那一夜的狂欢,这其实无可厚非——毕竟,这是属于西方人自带基因的节日。也与西方人的信仰有关的节日。

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仅仅是为了凑热闹,图好玩而带孩子过一个让家长、孩子都懵懵懂懂、不知所谓的节日?不了解万圣节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只知道要穿上怪异的服装,毫无意义地宣泄和释放,有什么意义呢?

也难怪孩子们会被吓得神经衰弱甚至出现幻觉了。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晓得穿戴上这些东西“好玩”、“新鲜”、“怕怕的”,只知道“那和鬼有关”。

来看看,万圣节都教会了孩子什么?

化身恶鬼----孩子穿上斗篷衣,戴上夸张的面具,甚至把一度被冠以“营养丰富”之名的南瓜,变成了一个恶魔,并把这些负能量的元素都聚集在一起,在孩子们的面前集中呈现……

可曾想过孩子们脆弱的心灵中,是否会留下心理阴影?而这一阴影谁来进行心理疏导呢?

一味索要----“不给糖果就捣蛋trickortreat”,这是一个低级的恶作剧,其背后的黑暗逻辑居然被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孩子们凭借这个理由,对身边的人进行一味索要,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成人的教训归正,还被默许甚至鼓励着?平时我们对孩子严加管教,这一天却要让孩子们放纵妄为?

“不给糖就捣蛋”的正面意义在哪里?

以吓为乐----穿戴上各种血腥的面具和服装,行走在人群之中,看到别人惊吓的表情,自己却洋洋得意,自得其乐。这种以吓为乐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态,我们该如何看待?

所以,不管从东方还是西方的文明传统来说,为了您孩子的福祉,,请远离“万圣节”!

关乎孩子的事,无小事,日积月累,积水成渊,不要放过每一个可能让孩子走偏的细节!

你想牵着孩子去向哪里?

很多人觉得,西方的教育很高大上,西方的节日也很潮。我想说,来自西方的,有好也有不好,有适合我们的,更有不适合我们的,并不是“流行的就是美好的”;不是“大众的就是可取的”。我们不能稀里糊涂的去接受,去默许一些不应该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好的坏的,像潮水般涌来。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生活态度,提升自己,增加一点“去伪存真”的智慧和勇气,以让自己更加胜任“父母”这个角色,去引导孩子走光明的义路,在阳光下绽放笑脸而不是在阴森森的南瓜灯下与鬼同行。

为人父母,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不安而警惕的心,或许还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为孩子保驾护航,让他健康成长。

哦,给我,给我,一双火眼金睛吧……

-END-

往期精彩

美丽西幼,爱在重阳

穿越时空,有感远安拈花谷的石头屋

双休日,为什么宜昌的孩子都去儿童大世界?

宜昌,为什么这么多老师考保育员资格证?

你一定用得上的幼儿园环创设计,幼师开学必备!

编审:王功华

编辑:胡登荣

出品:家长报亲子俱乐部

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33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