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7月半丨中元本是小秋时,谷物新丰告祖祠

发布时间:2016-8-19 14:01:04   点击数:

7月半丨中元本是小秋时,谷物新丰告祖祠

7月半丨俗称鬼节、中元节。民间传统节日。此时一些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农作物祭供,向先人报告秋季的收获。因此每到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上坟扫墓,祭拜先人。诗曰:中元本是小秋时,谷物新丰告祖祠。

名称丨“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目连救母丨七月十五不仅是道教的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孟元老写道:“要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5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饯在上焚之。”目连即《佛说盂兰盆经》中的孝僧目犍连,他想豢养死后化为饿鬼的母亲,可是每当饭1进口就变成烈火。佛祖说其母生前作孽太深,并指点目犍连在七月十五日以美食接待十方众僧,率众一同忏悔,终究使她脱离了“饿鬼道”。这个故事流入提倡孝道的中国后深得人心,成为“鬼节”的重要内涵。

古时盛况丨赵宋是个有趣的朝代,商业昌盛、文化繁华,即便是“鬼节”也犹如过年一般热烈。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阴历七月初始,开封城四大集市“瓦子”便热闹非凡,各种玩偶与节令点心一并上市,“土豪”和富二代们繁华竞逐,青楼妓馆车水马龙,大家争采未开莲花,小朋友则持莲叶学洋娃娃“摩睺罗”的憨态。七夕1过,小商品就换成了祭品:“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而戏台子“勾栏”也开始上演杂剧《目连救母》,即上文目犍连的故事,一直演到七月十五中元节,至“闭幕式”则观众翻倍。

祭祖丨民间相信,家里的先人会在中元节这天回到家中,看望子孙,所以家里人要在这边准备好食品、酒水等用来祭祀先人。当天晚上,家里的儿女子孙都要回家参与祭拜,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并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放河灯丨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烛炬,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当中,任其漂泛。在道教文化中,中元节即地官诞,人们乞求清虚大帝为亡魂赎罪,特别要祭扫新坟,希望逝者早日安息。“放河灯”便是超度鬼魂的举措之一,在阴暗的水道里布下点点微光,指引来生之路。

做茄饼丨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先人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5彩旗丨中元节除超度亡魂外,还有庆祝早熟品种秋收、感谢土地的风俗。宋代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元前一日,则卖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人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先人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如今农村在小秋时节挂5彩旗于田埂的风俗也有“告成”的意味。

夜来香丨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说:“游人恒集清凉山驻马坡一带,购夜来香以归。当时物贱,夜来香数十朵,以铜丝串成柄,只索青钱二三枚耳。”可见,当时中元节晚上去买夜来香成了一种风俗。夜来香的流行,给鬼节“中元节”添上一点别样的温情。

赏月丨明代张岱在《西湖7月半》中写道:“月色凄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10里荷花当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可见古时候7月半亦是赏月之时。如今人们虽闭门不出,却也可在家中缅怀先人。

其他丨在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两重涵义,1是阐扬怀念先人的孝道,1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当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来源:新华(ID:xhrb)

:朱威实习生:魏小凡

内容转载自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2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