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与元宵节中元节并称,能够解除厄运的节日
《常州好味道》是常州电视台唯一一档面向常武地区美食爱好者的餐饮美食栏目
生活频道21:30
都市频道24:00
(次日)都市频道07:20
(次日)公共频道17:50
(次次日)生活频道12:55
无线常州APP或中吴网
能观看我们的精彩节目
路人拂晓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纸衣能取暖,阴间先祖也知寒。
一年四时,总有一些日子是要带着仪式感的,以将我们深远的思念捧出来,祭奠一番,好保持它的生命力。
以及,心灵的反思与干净。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延承千年的中国传统鬼节,也是民间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焚香烧纸,祈祷水官下届解厄。寄托哀思,祈祷平安。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古代又有朝廷此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而今,十月半的习俗依然在民间盛行。虽各地举行的活动有所不同,但常见祭祀活动都有一些共同之处。
祭祀地点:有庙堂的在庙堂集体举行,没有庙堂的,或在家门口,或在大路口,皆可。
祭祀物品:寒衣和金银包。古人过下元节,有些固定的习俗,比如把锡纸折成银锭模样,烧了祭拜先人,民间要对新魂要送寒衣和冥金。人们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叩拜后焚化。
好像所有纪念,都和食物有关。
下元节的食物保持着节气的特色,加入浓浓的人文情愫,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米果
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也称“五谷母生”)。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麻腐包子
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点时间做麻腐。
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糍粑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
糍粑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筷子夹起来软软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尝一口更是口感味鲜,细滑沁甜,米香而不腻,好吃好吃。
芋子包
芋子包,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馅料是芋子包最关键的因素,把香菇、鱿鱼、葱花等放入锅里油炸,待香味四溢时舀起来,倒入切碎的菜料。
豆沙包
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也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小吃,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
十月小阳春,菊花篱外芬。下元焚黄裱,迎接解厄神。
节日发展至今,早已成为镌刻在人们血液中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表达温情、寄托美好希望的情怀。
无论清明还是七月十五,早已淡漠了悲伤气氛,成为合家团聚、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在团聚之时,食物,就越来越充当柔软的媒介,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亲人的祝福和祈愿,也以最朴实的方式叮嘱着每一个人珍惜当下岁月,铭记家族印记,保持着乡土情怀。
《常州好味道》招聘啦!
寻遍龙城,只为找到你~
餐饮市场营销专员
◆负责《常州好味道》节目以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