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俗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 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 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佛教盂兰盆节的起源
关注天气网微信(微信号tianqi555)
道教中元节的由来
(关注处暑,就中元节的来历50字请关注天气网处暑节气http:///zhuanti/chushu)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 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 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奉僧众,功德无量,中元节出生的人命运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 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那中元节源于什么?它是如何发展跟演变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中元节民间习俗天气网微信(tianqi555),每日城市天气,气温变化,空气质量,生活养生资讯早知道!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 日以及十月十五日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 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l2015中元节是哪一天dquo;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七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 ullambana)也就是&ldq中元节有什么禁忌uo;盂兰盆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盆会便同时流传下来[2]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中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 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