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鬼节谈鬼请神还是请鬼鬼神能赐福吗奥智
谈
鬼
说
魅
庆
鬼
节
临终
关怀
奥智达长老简介
奥智达长老(AggacittaBhikkhu)
年卫塞节,24岁在槟城的马来西亚佛教禅修中心于中心创办人PhraKhruDhammabarnchanvud座下出家为沙弥。
年年末,在缅甸仰光MahasiThatanaYeiktha的主要西亚多们座下受具足戒,当时他的戒师便是马哈希西亚多(VenerableMahasiSayadawUsobhana)。
年至年,曾在泰国Lampang的WatTamoah跟随LampangSayadawUDhmmananda学习和翻译高级的巴利文。之后,他继续在缅甸学习及研修巴利三藏。
年,回马来西亚。
年,在霹雳州太平山区成立一所上座部僧伽培训中心(SāsanārakkhaBuddhistSanctuary)。
除了自己研读和修习法外,还曾跟随乌班迪达西亚多(SayadawUPahdita)、YanKinForestSayadawUTissara与帕奥西亚多(PhaAukForestSayadawUAcinna)研读和修习,他当时在自修时,更在东南亚的多处大森林中过着超过十年的森林独居生活,于缅甸和泰国修学达十五年之久。
他所熟悉的语言为英语、马来语、福建话、缅甸语、泰语及巴利文。
他所写、翻译或编的著作有:《礼敬逝者》、《应付一把叶子》、《何去何从》、《谈鬼说魅庆鬼节》、《法的疗愈》、《就在今生》、《守持五戒的重要》、《止息的体验与证悟的观念》、《炎夏的雨滴》等等。
附:临终关怀合集
作者序
鬼——是一个百感交织的名词,它总是从人们的概念和记忆中勾起内心的怖畏、惶恐、邪崇、惊愕、毛骨悚栗等,但也未必全然谈鬼色变,有时鬼字也在陈述着悲惨、冤屈和怨恨的。当然,谈到鬼也少不了诡异、离奇、厌恶、迷信、虚幻、讽刺等等。鬼到底是什么?虽然它看不见,捉不着,摸不透,理不清,搞不懂,总是让人将信将疑,但是无可否认的,自从鬼字被创造以来,它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肯定有某个程度上的冲击与影响。别小看它哦,民间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文化是与鬼息息相关,不少行业也是因为鬼而萌生的。自小我们懂事以来,有关鬼的概念不断地叠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例如:一些家长喜欢利用鬼来恫吓调皮的孩子;也许在大家童年的记忆里,有多少回在看鬼片时,把自己的双手遮着双眼,从指缝中窥看恐怖的情节那种又惊又爱的感觉;也难忘青年时代在野外露营时,半夜大伙围绕在营火旁听鬼故事,还有到传说中的鬼屋探险和试胆的那种紧张刺激的经验。电视和电影充斥着不一而足的鬼片,主角有东方鬼、有西洋鬼、有好鬼、有坏鬼、有衰鬼也有搞笑鬼,有人打鬼、有人爱鬼、有鬼打鬼……如此,一出又一出地描摹着屏气敛息的人鬼战、凄怆的厉鬼复仇记、荡气回肠的人鬼恋等等,这些老掉牙的长青鬼片会在一年当中的某个特别的月份里上映应节,它们都有一定的市场和影迷,剧情越恐怖刺激,就越容易博得卖座,有小刀锯大树之功。想象力丰富的人很容易在鬼的领域找到发挥的舞台。当鬼字与人互相搭配时,这个世间就有了人人皆可以看到的“鬼”,有酒鬼、赌鬼、色鬼、小气鬼、吝啬鬼……什么鬼都有。在资讯爆炸的年代,只要利用互联网的搜寻引擎随便打个“鬼”字,不到一秒钟之内就可以找到几百万项有关于鬼的项目,令人眼花缭乱,真真假假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所谓有求就有供,这是一般的事实。然而,为何人们总是对鬼有着一种又怕又好奇的情感?是不是生活无趣想要增添一些情趣?为了满足自我的征服感?为了试探自己的胆量?借鬼展现个人的才华和想象力?看来这种现象无不在显示着人们总是对未知的领域充满着好奇与畏惧的天性。回到现实,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呢?鬼真的那么可怕吗?人死后变鬼吗?或者人死后什么也没有?这些需要深层揣度的课题我们将会在这篇幅中逐一逐一来探究。在还没有进入主题之前,一些心理的调整工作是有必要的,就像一架收音机必须调整到某个相应的频率才可以收听到电台的广播;同样的,要接收到自然界传达的法则与真理,率先调整内心的频率是有必要的。应当如何调整“心的频率”呢?首先,先让我们的心情平静下来,做几口深呼吸,然后,如果你正在戴着任何眼镜的话,就请你徐徐地把它拿下来,临时置于一旁。在这世间有许许多多人正在戴着各种各式的品牌、光怪陆离的“眼镜”,而且不少人也在同时穿戴着几副品牌的“眼镜”。也许你会感到纳闷,一个人怎么能同时戴多副的眼镜呢?不会搞得自己头昏脑胀吗?是的,的确有许多人同时在穿戴着多副的眼镜,搞得自己迷离惝恍,看不清楚前路,一个接一个地掉入陷阱和火炕,严重的则死得不明不白,而且还要遭受长远的不幸和痛苦。这里所谓的“眼镜”是指什么呢?这些“眼镜”有多种品牌,其特色与功能也各有千秋,比较著名、普遍性流行以及广受欢迎的品牌有:1.“断灭牌”——产品主要的功能是当人们戴上去后,他们的思想就会认为人死后归灭,也没有过去世和未来世;2.“神创牌”——产品主要的特色是让任何戴着它的人们会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皆是由神、上帝所创造;3.“无作用牌”——产品主要的功效是让人们会认为作善事或恶事都是没有果报的;4.“无神牌”——产品主要的特点是让人们会认为所有肉眼看不到的,又无法通过目前所谓的科技证实到的事物都不存在的,没有神也没有鬼;世界只有物质组成,没有精神的领域;5.“宿命牌”——产品的商标为:一生的命运都是由神、上天所掌控或主宰,一切都听天由命,生命的福祸都是由神佛所赐的,已经注定,不能改变的;6.“无因牌”——产品打着这样的商号: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偶然的,不是因果和业力带来的;7.“灵魂牌”——产品喊着如是口号: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体,人死后有灵魂去投胎;8.“老鬼记牌”——产品广告的主题曲在唱着:人死后变鬼;9.“永恒牌”——产品的卖点是:人死后有个永恒的生命,有个永恒不变的自我或梵我;10.“泛鬼牌”——产品的箴言是:无论是患上顽疾,或遇到任何倒霉事、不祥事、奇异的大自然现象等等都认为是鬼神在作祟。(排名不分先后)以上大概是在这世界上受欢迎度排在前十名的“眼镜”品牌,这些都是许多人们喜欢为他们的心眼戴上的“眼镜”品牌来看待他们的人生与宇宙观的。那么,请现在就试问你自己,你正在给自己的心眼穿戴着那一种品牌的“眼镜”呢?也许你只穿戴着一副,也许你同时在穿戴着许多副,无论怎样都好,那也没有什么关系,你只需暂时把它们全都脱下,感受一下没有沉重的眼镜框压迫在心梁的那种轻快感。现在有许多眼镜族正在考虑要进行镭射矫正手术,以让自己摆脱眼镜的束缚,不如我们也让自己的心眼试试进行一场“镭射手术”吧,是完全免费而且是百分之百毫无副作用和零风险的“镭射手术”,让我们的心眼能从另一种全新不同的角度与视野来看待自己的身心和生命。当这场崭新的“镭射手术”结束后,若你还是认为这场“镭射手术”达不到你要求的水准,想继续为你的心眼戴着旧有的眼镜生活会比较好,也没关系,那是属于个人的自由,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力依着自己目前最高的智慧来为自己未来的幸福和快乐作出最好的选择。接着,心眼的镭射手术就要开始了。其实这个镭射手术是一个很古老的手术,是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由一位自称为无可匹敌的大医王所推荐的。它虽然古老,但它在任何时代和地点都一样受用。那么,是一个怎么样的手术呢?好,心理准备好了吗?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进行镭射手术。首先打开你的心眼,让以下「十不依」的“准分子镭射”对准你的心眼照射,重新塑做心眼角膜的弧度:1.不要只是因为他人的口传,就信以为真。2.不要只是因为奉行习俗传统,就信以为真。3.不要只是因为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4.不要只是因为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5.不要只是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6.不要只是因为符合常识、外表的观察,就信以为真。7.不要只是因为深思所成的观点、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8.不要只是因为教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9.不要只是因为出家修行人是我的导师,就信以为真。当你经过观察和分析后,认为事物与原则一致,并有助于个人和大家的誉行与利益,才接受和实行。(A.3:65)大医王教导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相信,而是要亲身当下的现观和执行。他要我们开发自己内在的智慧,多思维且深入地检讨,并追根究底去亲自验证他所教的法,把信仰建立在理智上,而不是靠盲目的相信他人、老师、伟人、经典、推敲、推测,这是帮助我们建立正见和正信的原则。而这位大医王就是两千六百多年前曾经出现在古印度恒河一带的觉悟者——佛陀,如是对人们这样教导的。心眼镭射手术的成功率还要依靠心的素质而定,手术成功者的心态普遍上都有许多共同的素质,其中两种最重要素质是:他们先不完全相信,但也不完全排斥,他们看似“不可知主义者”,然而他们并不是,如果有次第的方法和明晰的道路能让他们亲自一步一步去证明证实的话,他们一定允许自己努力去尝试。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素质是:他们允许更高的智慧取代原本较低的智慧,就这样他们就有机会不断提升自己智慧的层次,这也是自古以来许多大智者们的成长与启开心眼之道。至于你的内心是否拥有这些智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素质,你自己就清楚不过了。脱下了眼镜,桥正了心眼,在清明的心眼引导之下就能够更有效率地把心的频道调整到较高层次。当心的频道逐渐提升到高层次的阶段时,心已经被调到能够长时间完全止境在于一个目标的境界,然后再利用这种“止的频率”来收看来自自然界的真相和本质,这时候,真相已经不只是靠听说来或读来的,而是以自己亲自体证到的!就像一个人不再需要只靠相信天空有太阳和月亮,因为他自己亲眼看到天空的确是有太阳和月亮一样的道理。读者们会发现在整个篇幅中频繁出现许多陌生的名词,其实这些名词就是阿毗达摩1常见的专用术语,对上座部佛教的阿毗达摩不是很了解的读者们也许会觉得很深涩难懂,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即使一个研读阿毗达摩多年的学者也未必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理解度。除了仔细揣摩之外,还必须要配合实修的体验才能勉强称得上对阿毗达摩的了解,当然,要说能真正对阿毗达摩完全地明察秋毫的人只有佛陀而已。笔者尚在学习当中,只能尽自己有限的知识对这些名相作浅白的解释,俾使读者们有机会与阿毗达摩来个更亲切的接触与了解。希望读者们不要被这些深奥的名相感到望文生怯,因为学习阿毗达摩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他的身心以及物质现象的运作与规律,以便能厘清生命里许多的疑惑与错见。在探讨真理与实相的过程中,有时是很难免会触及一些比较敏感、尖锐、具争议性的课题。当真相透露后能导致某些人的利益会有所损害,从自织的美梦回到残酷的现实,理想变成了泡沫,或者发现“我”、“我所”、“不变的识”、“永恒的本体”等在真理的范畴里已经找不到立足之处而粉碎瓦解时,就会引起他人某种程度上的反感、反驳、抗拒与不悦,就像佛陀向世人宣说自己所发现的真理后,就难免会遭受到一些外道、婆罗门、愚者们的评击、拒绝与排斥一样。如此情况至今更有加无已,尤其是当谈到无法以世俗的科学数据与常理所能解释与证明的精神领域如鬼、灵魂、识、轮回、死亡与再生的课题,不同的国家、习俗、传统、宗教信仰、甚至连同根生的各佛教传承更持有截然不同的见解、见地、主张、观点与理论。于此,身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应当只遵循导师所宣说的教诲,在四十五年当中佛陀所宣说的法,无不归纳为三大原则,即是任何自认是正统的佛教传承皆一致认同的三相(tī?ilakkha?āni):SabbeSa?khārāAniccā诸行无常一切因缘和合之法无常。因缘和合法(行)即是身心,一切的色法与心法,它是无常的;生起了必会灭去,有了也会消失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SabbeSa?khārāDukkhā诸行是苦一切因缘和合法是苦。因缘和合法(行)即是身心,一切的色法与心法,它是很难忍受的苦;因为生起之后,会老病死去。SabbeDhammāAnattā诸法无我一切的事物,无论是因缘和合法也好,不是因缘和合法也好,都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我)。不应认为是我,或是执取为我的,视为是我的。永恒的真理具普遍性的,不受时间与空间约束的;无论有没有佛陀出现,也无论有没有被觉悟者发现,真理依然存在,并不会因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佛教传承、地理、时代、众生的根器而作出任何的改变,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无论有没有被牛顿发现,它依然对世界的一切物质产生它的作用。真理是经得起疑者的推敲与质问的,真理是现在就可亲见的,无过时的,真理是智者可以亲自证知的,欢迎所有的智者走进来看。本文虽然只是围绕着鬼主题,但已经能够牵涉到很广的范围。来,让我们一起放下过去的成见与自设的框框,若自认是佛弟子的话就应该以一颗宽阔开明的心,以佛陀教导的三相为最终依据;若非佛弟子也好,也不妨抱着一颗好奇与探索的心境,就像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孩,好奇的把他的玩具拆散后再尝试重组一样的心境来进行一场人生实验,尝试把你的人生经验、常识、主观、见解、见地“拆散”后再进行重组,也许你会有些意外收获也说不定,还可以顺便把记忆里的垃圾清掉,为生命排毒。在还没有开始行驶汽车上路之前,我们应该绑上座位安全带;同样的,在我们还没有正式进入这主题之前有必要持守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只是对事论事而不针对某人或某某传承的前提之下来探讨这个课题。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正统的宗教和传承,因为我们尊重每一个人为他们的幸福与快乐所作出的最佳选择,我们也尊重每一个人为他们的生命所选择要走的道路,无论一个人是无神论者、一神论者、多神论者、不可知论者都好,无论一个人有无宗教信仰都好,所有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为自己的生命寻找最好的幸福和快乐,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遭受到任何的不幸和痛苦。然而,对于一个戴着有色眼镜的心眼来说,要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之道谈何容易呢?对于一个泾渭不分、如坐云雾的心眼,怎能看得清楚在生命旅途上重重的陷阱与荆棘呢?佛教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已经演变出许多不同的传承主流,就单单只是一个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承都有许多不同的派系。无论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或藏传佛教,每一个宗派都在传扬着许多善法,他们有着各自净化的方法和解脱痛苦之道,在每一个传承的修行界里也肯定有着修行出类拔萃、戒德高风亮节、有涵养的修行人。每一个传承都有各自的护法信徒与护法神,我们应当尊重所有的宗教、传承与派别,以及个人的思想、言论与选择。然而,我们应该更要懂得珍惜佛陀的《掌中之叶》2——一个千载万劫难遭遇到的筏,一个能承载众生超越愁、悲、苦、忧、恼的大海洋,横渡生、老、病、死的大洪流,抵达究竟安稳的彼岸,让众生得到永恒的清凉与快乐之法筏。笔者乃不舞之鹤,学术不高,文笔浅陋,表达能力有限,许多方面尚在学习当中,有时深深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处境。若文中有出现错误或疏漏之处,望诸大方之家多多原谅与不吝指教,谢谢。1阿毗达摩是巴利语Abhidhamma的音译,abhi为上等、卓越之义,dhamma是法,译为上等、殊胜的法,出自上座部佛教传承(南传佛教)的巴利三藏经典之阿毗达摩论藏(AbhidhammaPi?aka)。阿毗达摩是被视为最能彰显出佛陀的一切知智(sabba??utā?ā?a)之处,有别于经藏,阿毗达摩并不是生活上的演说或讨论,而是极有系统的把佛法要义进行分门、别类、整理与诠释,被形容为直接或没有受到装饰的教法。上座部正统传承的诸注疏认为,阿毗达摩的精神不单只是源自佛陀,而且其论也是佛陀亲身所教的,因为阿毗达摩的并不属于弟子智慧的范围,而是诸佛智慧的范围。在上座部的观点,阿毗达摩所教的并不是臆测的理论或哲学,也不是出自形而上学,而是开显宇宙的真实本质与真相。阿毗达摩被誉为宇宙分解器、身心的解剖刀乃确凿不移。在阿毗达摩的分解下,诸法可归类为心(citta)、心所(cetasika)、色(rūpa)与涅槃(Nibbāna)四种究竟法。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sabhāva)而最终存在,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之法。心与心所都是精神现象(名法),色是俗语所说的物质现象(色法),这世间乃至宇宙一切万物皆是由这名色法组合而成。一共有八十九(一百二十一)心、五十二心所以及二十八种色法,它们都是有为究竟法(因为阿毗达摩所提到的究竟法或诸名相都可以通过系统的禅修亲自体证到。由于阿毗达摩超越了观念、概念、语言、时间与空间,可作为摧伏外道、异说的最有效利器。许多似是而非的佛法、附佛外道和歪门邪道都在阿毗达摩的解析下无所遁形,一目了然。为了解说世间的许多现象与破除谬见,本篇幅中有引用了许多阿毗达摩的术语,并有附上浅白的注解。2有一次佛陀在憍赏弥黄檀树林里对弟子们说法时,他从地上捡起了几片黄檀树叶放在手中,然后告诉弟子们说他了悟但没有宣说的法如头顶上黄檀树林里的叶子那么多,而他志在宣说的法只有像他手中的黄檀叶子那么少。为何佛陀只对弟子们宣说“掌中之叶”那么少的法呢?因为这“掌中之叶”的法是有利益的、与梵行的基础相关、导向厌离、离贪、灭尽、寂静、胜智、正觉、涅槃。由于因缘和合而成之法),而涅槃是属于无为究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成之法)。佛陀开示阿毗达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让世人多一份世智辨聪,而是为了认识并超越自己的身心,灭除烦恼,谈鬼说魅庆鬼节3
Upekkhānanda篇
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一位叫傅罗卜的人出家为僧,虔心修炼,终成正果,成为拥有六神通的阿罗汉4,他就是佛陀的大弟子目连。成道后他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虽然拥有大神通,但对于其母的业报乃无计可施,于是悲哀泪泣的向佛陀求助。佛陀告诉目连,其母罪根深结,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应仗十方众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佛陀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建盂兰盆大会,为父母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解脱其母饿鬼之苦,于是就有了七月十五这个供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习俗。无论故事的来源是否真实,故事的确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父母者”的隐喻,深受民间百姓喜爱,也有助于在社会推广孝亲仁厚的风气,是很值得我们随喜的事。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经典中,其实并没有《孟兰盆经》,即没有“目连救母”这故事,所以,这里的目连应该与巴利经典中的上首弟子目犍连尊者(Mahā-moggallāna)非同一人。根据佛陀教导的阿毗达摩:哭泣、悲伤皆是属于嗔恚心,是与嗔根心相应的不善心5;阿罗汉(arahant)是漏尽者、完全解脱者,他已经完全破除烦恼,杀(hata)敌(ari),所有与贪根心、嗔根心和痴根心相应的不善心是永远不会在完全解脱的心中生起的。所以,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目犍连尊者是不可能再感到悲伤而哭泣的。而且佛陀在《增支部·十集·生闻品·第经》里有说过:在长远的轮回之中,很难找到没有投生到鬼道6的亲戚血缘。目犍连尊者若能以自己的神通力救母亲的话,不知要救那一世的母亲;如果要救所有母亲的话,恐怕也救不完的。再者,一切众生都依着自己的业力而受报,即使最慈悲的佛陀也无法让一切正在受苦难折磨的众生脱离痛苦,因为连拥有无上神通力的佛陀也不能违反业力的法则。以上是佛教不同传承之间的一些区别,在这里以目连救母的故事作开场白所要传达的讯息是:虽然各传承都自称为佛教,以佛陀为最高的导师,宣称自己传承的教义是佛陀的教法,但是,事实上某一个佛教传承的观点或见地并不表示其他的佛教传承也一样的,甚至还会出现矛盾之处,接下来的篇幅中还会陆续出现许多相异的地方,这样会难免会让读者感到迷惑和混扰,难以判断真伪。虽然如此,只要能继续保持一颗开明的心,依大医王推荐的「十不依」原则审核:只要自知此教义是不善,受到智者谴责和呵毁的,若采纳并实践后会增长内心的贪、嗔、痴,必引生过害与苦恼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舍断它们;反之,只要自知此教义是善的,受到智者所赞扬的,若采纳并实践后会增长内心的善法——无贪、无嗔、无痴,将引生长远的利益与快乐的,那么我们应该修习而住,这是大医王——佛陀给予所有正在迷惑中的人们之劝导。3这篇文章的因缘是笔者在缅甸帕奥禅林修行时,家妹在信函中问笔者的一些佛学问题,那时又巧逢年农历闰七月,笔者就在信中与家人分享一些佛法,并以上座部佛教的角度与观点来探讨有关鬼、轮回、业、死亡与再生的课题。4在上座部佛教的修证中有四种圣道果位,依所断除不同等级的贪嗔痴烦恼而定义。这个果位分别是初果须陀洹(sotāpanna),证得初果的圣者永远不会再投生恶道,而且最多轮回七次就会得到究竟解脱;二果或称斯陀含(sakagādāmi),只会再回来欲界受生一次,即尽苦边;三果或称阿那含(anāgāmi),不再返回欲界受生,只会投生在梵天界,并于其处证得究竟解脱以及四果阿罗汉,完全断除一切贪嗔痴,已经从无始的轮回解脱出来,不再投生。5在诸八十九种心之中有十二不善心(akusalacittāni),它们是:1.悦俱-邪见相应-无行;2.悦俱-邪见相应-有行;3.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4.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5.舍俱-邪见相应-无行;6.舍俱-邪见相应-有行;7.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8.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9.忧惧-嗔恚相应-无行;10.忧惧-嗔恚相应-有行;11.舍俱-疑相应;12.舍俱-掉举相应。从第1到第8的不善心都是与贪根心(lobhamūlacittāni)相应;第9和第10的不善心是与嗔根心(dosamūlacittāni)相应;第11和第12的不善心是与痴根心(mohamūlacittāni)相应。它们之间主要是以造业时的心态、邪见相不相应、主动或受到怂恿来区分。除了因感动或喜而哭之外,所有因痛楚、忧伤、绝望、沮丧、无助、悲愤而哭泣乃至婴儿的啼哭都是和以上的第9或第10的不善心相应的。除了第12的舍俱-掉举相应一心之外,其余的十一种不善心都能在恶趣产生结生心,所有投生在恶趣的有情其前世临死时所生起的心就是这十一不善心的其中之一。6虽然我们通常称鬼界的众生为“饿鬼”,实际上“鬼”是比较恰当的,因为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未必是饥饿,反之,有些鬼倒很有福报,这要依他们以前曾经造过的业而定。鬼节谈鬼
相信每一年的农历七月是许多华人比较心惶惶的月份吧,而这个所谓不祥的月份还会在某一年出现两次呢,称为闰七月,如在最近的年。不知有多少华人在这段时间活得战战兢兢的,街头小报或八卦杂志也趁机打出奇谈怪论以博买,说什么闰七月发生伤亡意外的统计特别凶,搞得人心惶惶,务要学学几招自己独家的辟邪法门以自保等。为了安抚这颗焦虑不安的心,君不见在这鬼节期间,佛、儒、道、俗四家纷纷趁这热闹的传统节日来办林林总总的超度法会、水陆空全包法会、盂兰盆会、孝亲节、祭祖荐新、设食祭鬼、放灯照冥等节俗活动,也少不多彩多姿的城隍出巡、中元宴席、歌台助兴等,可以让这颗彷徨的内心暂时得到一些适度的舒缓与转移作用。在南传佛教的国家如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没有什么鬼节的概念,所以他们也毋需为自己的心理设下没有必要的郁忧。在这里我们也谈一谈鬼,再从这课题中一起探索及回归佛陀真正的教导,解开疑团莫释,破除迷信。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为我国华人民间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也俗称为鬼节、施孤,即是和人鬼有密切关系的节庆。许多华人相信阴历七月一日是鬼门大开,鬼魂从地府释放的日子,在以后的一个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阴阳两界,民间就在这期间普遍进行祭祀孤魂野鬼,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怀念和求个心安理得。这一整年当中,传统华人特别忌讳这月份,在这个鬼裹鬼气的月份里禁忌也特别多,他们尽量不动土,不置业,不搬家也不装修;新人不嫁娶、不办喜宴、否则会招惹男鬼夺新娘,女鬼诱新郎的事件;人们也尽量不出游山玩水,担心旅游时期会遭遇意外事件,而且搞不好回家时会有“不速之客”也一起跟着回家,家庭成员无端端添加了一些“人”。如此诸事不宜的农历七月搞得房地产、车业、婚纱、酒楼和旅游业等愁云惨雾。许多航空公司的飞机票在这月份也是全年最低的,旅游行业也纷纷趁这淡季推出廉价促销。当然也有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这个机会捡个“大蛤乸”(广东俚语,即便宜又货好之意),但心有所顾虑的人还是占大部分的。在这诡异气氛缭绕的月份里,有的人会多穿一两件金饰、符咒、佛牌、符管、玉石来避邪,他们也会被逼小心翼翼、保持“正念”的说话,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同时他们也会努力“守护眼根”不乱看,以免看到不祥之物。许多人也被逼成了乖乖仔,晚上尽量少出门,好心让路给“好兄弟”,避免“撞”到他们。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可以看到一些肮脏的东西,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很多父母在黄昏一过就把小孩关在家里,因为黄昏过后的时辰最猛,许多“好兄弟”开始出游寻食。农历七月真的那么阴森可怖吗?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也许对不信邪的人或拥有正见的佛弟子来说倒是一个吉祥月呢!那些不被鬼潮流牵着走的人,在光顾那些在冷季中苦苦经营的行业时往往会得到像皇帝般的待遇,服务加值之外,价钱也好谈,而且非常的有效率,仿佛那个月只是专门为你个人服务而已,很多人真的走宝了。无论一个人相不相信,其实真相是:这是一个重叠的世间,鬼道的众生一向来何时何地都是无所不在的,在我们周围都充满了这些众生,数量比人类还要多呢!并不是在农历七月鬼门大开后才跑出来的,这只是民间流传下来的迷信而已。所以若要说有鬼才算是鬼节,那么全年十二个月都是鬼节,只是在农历七月份时自己内心的鬼跑出来吓自己比较多而已。至于依然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的你,如果你还自认自己是一位智者的话,那么你应该是拥有智者的素质:允许自己继续有探实的机会和空间,保留自己的判断。在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法门中,还完整地保存着古老的启开心眼之道。而且,目前有很多修行人按照修行次第实践后,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肉眼可以看到的众生之外,的确还有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当一个人能够以心眼取代肉眼来看这个世界时,就会像刚刚睁开双眼的婴儿般,兴致勃勃地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有因缘的话就应当尝试让自己去修行以开启自己的心眼后,再追根究底去证实到底有没有鬼。告诉人们真相并不是为了要吓唬人们,也非要人们整天都在疑心疑鬼,大马华人普遍称鬼众为「好兄弟」也无不道理,在无始无终的生死流转中,已经有无数的鬼道众生曾经是我们过去世的好兄弟,居然大家曾经是「好兄弟」,为何又要对他们抱有恐惧、畏怖的心态呢?相反的,我们应当以慈心和悲悯心7来对待他们,他们都是基于过去的不善业而导致投生在鬼道受苦的众生。无论我们以什么角度来探索中元节的由来与意义,也不管盂兰盆经是否佛说,最重要的我们依然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元节的祭祀和孟兰盆的施食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摆脱鬼影忡忡的框框,于人与人之间或其他众生之间迎勉慈爱的高尚情操。不过感性与理智还是要到达平衡,太过感性反而很容易造成盲目的迷信,所以慈悲也必须得建立在智慧的前提上,才不至于演变成现在许多对人鬼双方皆无裨益可言的迷信与习俗。就像人类一样,鬼也是五蕴8有情,只是他们的色身比人类更为微细,并不是一般肉眼可以看到。他们有根门、感受、心识,能标记以及造善恶业。鬼也有分有福德与无福德,依他们各自的业力而受生。在六道当中,鬼道众生是排在畜生道后第二多种类的众生。一些有福德的鬼神会有一些由业力附带的鬼通,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并非因修行而得到的神通,就像鸟儿天生自然会在天空飞、鱼自然会在水里游、天人能知晓自己的过去世一样,这类能力叫着果报通。这些鬼神可以变化身形、隐现自如、飞行、知晓他人的心念等神变,或能够附在乩童或他人身上,所以经常招来附身在乩童的就是这类有力的鬼神。7心所(cetasika)又译为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数法,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心所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来协助心全面的识知目标。心所必须与心一起生起灭去,缘取一样的所缘(目标),它们的关系犹如国王与大臣一样必须互相依赖来执行任务。心与心所可以一杯有颜色的水作比喻:有颜色的水可比喻为正在对所缘执行作用的心,原先清纯的水是能识知目标的心,把水著色的各种不同的染料便是心所。心所一共有五十二种,可归纳为七种必须存在于所有心的心所、六种可以出现于某些善心或不善心的心所、十四种只是出现于一切不善心的不善心所以及二十五种只能出现于一切善心的美心所。无嗔(adosa)与悲(karunā)都是二十五美心所之一,而慈(mettā)是无嗔的另一种表现,无嗔也包括温和、友善、和谐等良好品德。8蕴是组合之意,五蕴是指五种的组合体,再简单的分类法是将五蕴分成两大类,即色法与名法。色蕴是一堆色法的组合,其余的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都是一堆名法的组合,名法也是心与心所之称。简单来说,我们人类、大部分的梵天神、欲界天神、鬼、畜生、地狱众生都是一堆色法与名法的组合体而已。在无想有情天的梵天神就像植物人一样只有色法,故称为一蕴有情;无色界梵天神没有色法,只有名法而已,故称为四蕴有情。请神还是请鬼?
“神打”是民间充满神秘色彩的降神术,俗称通灵术,是通过一些仪式后请鬼神附身,希望得到其法力之助以达到个人的目的。不同的目的请上身的鬼神也多样化,据说体弱多病的人会请“华佗”;想改善姻缘运的就请和合仙子;想驱邪的就请关帝或六壬先师等。那么,到底这些请来的所谓“华佗”、和合仙子、关帝、六壬先师是否真的是华佗、和合仙子、关帝或六壬先师呢?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对那些正在四处飘荡的鬼众生来说,难得有人对他们开大门,再邀请上座当神一般供奉当然不亦乐乎,就好像一个大名鼎鼎的高官打开他的门户,邀请所有在路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进来坐上高座,让富人奉承服侍一番。“我管你要请来的是什么佗什么仙子、什么开关帝、什么先后师,那么便宜的事怎么能够错过?先上座再说!”那些流浪鬼摩拳擦掌的说。但是宝座只有一个,怎么办?于是他们之间互相“短兵相接”,一个淘汰一个,强的淘汰弱的,福德大的干掉少福德的,如此一直到最后比较大力的,福德最好的就上了座,让人们奉承问事,风风光光地当了一天的威“神”。当然,有时也不需要经过一番打斗的,因为其他较弱的鬼知道那座位是属于一个大力鬼的,所以不敢冒冒然上座,免得落得血肉横飞的下场。恭请鬼神附身的习俗在多神教非常普遍,在许多祈福与祭祀仪式中都是少不了这些“贵宾”的。其中广为人知的大宝森节(Thaipusam)是印度教教徒们一年一度的盛大庆典,在大马与新加坡是个很沸腾热闹的宗教节日。大宝森节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向他们的神明赎罪、奉献及感恩的时节。庆典中最具看头的是信徒们身上负载着枷锁铁架,用银针刺穿舌头、双颊背着巨大的钢制弓形枷锁、双腿还被穿刺了无数鱼钩状金属针等等,他们以种种自残的行为,从一座印度神庙游行到另一座印度神庙,进行祷告及献祭,借此表示对神明忠贞不移的信仰,并祈求神明的赐福。在整个过程中,印度教徒近乎丝毫不觉痛苦的神奇现象令人匪夷所思,他们身上不但不会流血,而且事后也不会留下任何疤痕,他们将此视为神绩的表现。科学家也无法解释这种不可思议现象,无论如何,奇迹归奇迹,科学家还是坚持他们的唯物论。若有人主动请鬼附身的,就有一个美丽的名称叫神打、神绩或请仙;那么,至于那些不受欢迎、不请自来的鬼强行附身的呢,人们就称“夺舍”或鬼上身。有关鬼上身的课题会在下面会继续探讨,现在“时辰”未到,请耐心慢慢看下去。鬼神能赐福吗?
有福德的鬼神会受到一些人的膜拜和供养,如民间家喻户晓的门神、灶神、土地神、拿督公、大伯公、王爷、关帝等,他们是住在神庙或居家里被人供奉的鬼神。有的福德鬼住在过去善业所带来的宫殿,称为宫殿鬼,终其一生孤零零地守在他的宫殿,有的则孤独的住在一个岛屿上。福报越大的鬼神统领的区域就越大,小就一个住家,中至一个村落,大至一坐山庄。然而,无论他们的福报多大也好,他们依然是凡夫,一样也有烦恼,我们可对他们表达尊敬、散播慈爱,但不应当作为我们归依和祈求的对象。为什么呢?比方说有一个农夫,每天早中晚各三次,对着他家门前的一块田地虔诚的三磕九叩、献上最上味的食物、花、香和种种丰富的供品给他的田地享用,并以最虔诚恭敬的心磕头合掌向这块田地祈求:「我亲爱的稻田啊!我仰慕的稻田啊!您是多么的伟大啊!请您悲悯我,为我长出丰富、茂盛、像黄金般的稻米吧!」无论这个农夫如何的称赞讨好他的田地,无论他如何的乞求、希求和祈祷,他最敬仰的田地只是为他长出一堆非他想要的荆棘野草,为何一切并没有如他所愿呢?这是因为他并没有遵守铁律━因果法则。接着,他会开始叽里咕噜埋怨,并对着他的田地生气了。像这样农夫的人,我们的周围也看到不少了,认同吗?如果他能脚踏实地,努力地在他的田地里播下最优质的种子,并付以耐心与恒心,细心地照料好他的庄稼,默默地耕耘,即使他从不作出任何的乞求、希求和祈祷,总有一天他也一定会获得他所应得到的收成,因为因果不灭的法则能确保每一份的努力和付出都不会白费。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没有种福田,何来有好的福报呢?佛陀在《增支部·五集·须摩那品·第43经》中有说到:「有五种法是这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哪五种呢?一、长寿,二、美貌,三、快乐,四、名声,五、生天。我说这种五法在世间可爱、可乐、可意,难得之法,并不能因为乞求、希求、祈祷、多思维而得到的,如果只是因为乞求、希求、祈祷、多思维而就可以得到的话,那么,在此世上还有谁会欠缺这些呢?想要得到这五种法必须能覆修这五法之道(如布施、持戒和禅修)才能获得。」人人都想要腰缠万贯,家财千万,但又不要老老实实在因上下功夫,却爱在果上绞尽脑汁。许多人喜欢到神庙里烧香祈福,为求得平安富贵、健康长寿等,如果真的只靠烧香或祭拜一些食物就可以求得平安富贵又健康长寿的话,那么世界上已经有很多人都是如此了,但事实上痛苦和失望的人还是那么多。而且,只是祭拜几粒水果就要求多多,真是很为难神庙里的鬼神(其实很多人在买水果时是选自己最爱吃的,祭拜完,祈愿后,收起来回家自己吃)。泼辣的女人祈求自己人见人爱,孤寒刻薄的老板祈求生意兴隆,灰烟灌肺的人祈求健康长寿,黄酒穿肠的人祈求聪明伶俐,不脚踏实地的赌徒祈求圆发横财梦,每个家长都祈求自己的儿女考得第一名,而第一名只能有一个。抱着因果错见,不老老实实在因上拿对,却老是在果上苦苦取巧的人们不断祈着种种不符合自然界法则的愿,就像没有钱存在银行的人不断地向银行讨钱一样,这年头做鬼神真的不容易,他们要吃这些祭拜品都要三思一番,太不划算了。也许那些鬼神会对他们说:“醒醒吧,人类,如果真的有那么便宜事的话,那么换你来做我,我做你好了”。有的会请高人施五鬼运财法为自己招来正偏财,我们的身边也有不少人喜欢向鬼神讨“字”;迷信的人也将其命运的吉凶祸福全交给了鬼神掌控,升学、就业、嫁娶等人生重要的决择乃至连生病都要找鬼神问卜一番才能心安。由于这些有福德的鬼神他们的业附带了一些能力,所以他们有时的确能够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有限度的帮助到膜拜供养他们的信徒。不过能否真正帮到这些求助的信徒们最终还是得依他们自己过去的业。如果过去曾经种过如此之善因,那也许鬼神会注入一把助力让该善因加速成熟,所以有些鬼神看来是很显灵。然而,若过去不曾种过的如此之善因,无论有多大神力的鬼神也无法变现出一个如此之善果来。没有如此之因而却硬硬要挤出一个如此之果,虽然有时也会求出表面上很相似的果来,但这个果成熟并非出自于真正的因,而是在消耗其他善因来支撑着这种“伪”果,而且由于这种果所建立的根是脆弱不稳的,自然也很快的像泡沫般灭去,随后还要付出代价。在此举出一个我们皆熟悉的例子:提婆达多(Devadatta)有很强盛的野心想取代佛陀,但又没有成佛之因,然而他依然强使非法的手段以达到目的。由于他又有过去很强的善业支助着他,比如得到阿阇世王(Ajātasattu)的护持,也有许多支持者和僧团跟随着他,所以让他感觉好像真的成了佛陀一样,殊不知这是他过去很强的善业勉强在支撑着的“佛”,在他耗损自己福报的同时,惨痛的代价就在后头等着他。同样的,当一个人没有升官发财的因,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求出一个真正升官发财的果来。即使是求到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的果,但那只是他在消损其他善业来维持着“伪果”。有的到坟地向鬼神求财,或者通过茅山术、巫术、咒语等邪术唤使鬼神以达到私利,虽然能尝到一点甜头,但毕竟通过不如法的管道以达到目的,通常是没有什么好下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些鬼神也是有烦恼的凡夫,他们能为一个人带来好处时,他们自然也要从那个人身上得到好处,当他们逮获到机会时,才慢慢来个秋后算账。做人还是老老实实好,要尊荣富有就要种下尊荣富有的因,然后就任其果自熟,当果成熟时来得一点也不费功夫。就好像一些人看样似傻乎乎的,但财神几乎很喜欢找上门,投资经商无往不利,得心应手;反观一些人虽然聪明绝伦,但生不逢时,苗而不秀,结果潦倒一生。在因上下功夫老老实实莫在果上执求任果自熟图片分享
年6月18日,马来西亚佛教界出现了第一批由帕奥禅师亲自在大马授比丘戒的僧团。有7位善男子趁着帕奥禅师难得亲临槟城AirItam的悉达林(SitavanaVihara)时落发由俗家出家成为无家者,加入僧团的大家庭,大马佛教界顿时显得朝气勃勃,后续有人。身为非佛教国的大马,有7位善男子能同时一起出家是鲜有的。在槟城悉达林的戒堂受戒后,这批新戒僧团将在砂捞越的古晋兜率天修行林渡过他们比丘生涯第一年的雨安居,并在吉祥尊者的教导下精进禅修。帕奥禅林的重量级禅师与长老们也来见证此佛教国以外的出家盛事。他们有来自太平护法苑的Ven.Aggacita、Ven.Dhammasubho、Ven.Ukka?sa、Ven.UKu??adhāna、Ven.Candimā、VenUAga??a、吉祥尊者等众都会前来参与这次的授戒仪式,当时的教授师(anusāsakācariya)是奥智达尊者(Ven.Aggacitta)。年古晋兜率天托钵
开示推荐
临终关怀合集推荐-点击以下标题可阅读
玛欣德尊者开示:
1.《生死间的智慧与慈悲》临终关怀
2.业、业的定律、业的分类(依成熟之地分)
3.业的分类(依作用、成熟的顺序分)
4.业的分类(依成熟的顺序、成熟时间)
5.业和果报的关系
6.欲界善趣的结生及死生的过程
7.众生投生的法则
8.涅槃、涅槃之道
明德尊者开示:
1.佛陀对超度亡者的看法、如何正确的做临终关怀、生与死
2.父母亲恩德不易报答、谈对老人失智症的有效预防(安住当下与经行)、《墙外经》
3.中元节的省思-经典中有关饿鬼的故事
4.业的运作
5.年阿毗达摩讲座-离心路过程
6.年阿毗达摩探讨-四个四种业、业与果报、死亡与结生
7.《大般涅槃经》-佛陀自在般涅槃
古源尊者开示:
1.缘概说
因缘:三美因与结生、如何造下殊胜三因善业
2.缘概说
无间缘与等无间缘:“中阴”是邪见、沙门天子的故事
3.缘概说
无间缘与等无间缘:投胎转世,其中有我?洞察缘起,方知因果!
书籍下载
1.《诸佛所教之真谛》雷瓦达尊者
2.《谈鬼说魅庆鬼节》奥智达尊者
3.《何去何从-南传生死书》奥智达尊者
4.《吉祥的选择》佛护尊者、舍喜尊者
5.《生死两相安》无畏尊者
6.《生命养护手册》无畏尊者
7.《南传大般涅槃经》巴宙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