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闽台元宵的热闹事
闽台元宵的热闹事
明代《上元灯彩图》元宵是汉民族的大节日,在即将告别新正之际,万民同庆,再度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在闽省,元宵活动并不止正月十五这一日。“自十一夜已有燃灯者,至十三则家家灯火,照耀如同白日……直至二十外”。故言,元宵节“天下有五夜,而闽有十夜”。(谢肇淛《五杂俎》)
拜天官跟诸多传统节日一样,元宵也与神祇有关。谢云声的“闽南新年竹枝词”说道:
玉皇诞事闹才完,又报祈天设祭坛。
几处人家供十四,始知择日祀三官。
[注]元月十四日夜,为三官大帝诞辰。供祀物品,略同玉皇诞。
元宵所祭的神是“三官大帝”中的“天官”。“三官大帝”,也叫“三元大帝”,分管天、地、水。其中“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据说“三官”有一个共同的父亲,叫陈梼。陈梼聪俊美貌,深获龙王三女芳心,于是自结为室。龙女生三子,个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天帝好生喜欢,便赐封三子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薇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简称就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分别诞生在阴历的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信众在这些日子举行庆生活动,也就有了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而三官中以天官为尊,职掌赐福,人称“福神”。求富、求寿者,莫不顶礼膜拜。
“三官”的来历,最正统说法是尧舜禹三圣升级为神,但显然失趣了许多。
同安朝天宫“三元殿”迎玄坛爷民间的求财求富,是多途径的。为了让得福的几率更高些,在台湾还“迎玄坛爷”。据传玄坛爷是商代的赵公明,自秦世隐居山中,精修道术,被道家称作“赵元帅”,负责禳灾保安,买卖求财,俗称“武财神”。台俗,“上元日,取其神像,安置竹椅,缚两木作轿状为椅轿,由赤膊壮汉四人舁扛,鸣锣游行。每到商店门首,必燃放爆竹相迎,并以爆竹燃投壮汉,壮汉毫无惧色,谓神附其身,故不怕爆灼。俗谓,玄坛爷畏寒,乃以鞭炮暖之。此夜,商铺燃放鞭炮,一家常达一两小时之久,鸣毕,嘉赏金牌、红包为礼”。(吴瀛涛《台湾民俗》)
漳州年画:财神送瑞弄土地公“弄土地公”,就是“把土地公安置神明轿,以壮丁担到商家门前‘迎弄’,人家便放鞭炮,以示迎谢。因轿在其处进退迎弄,其家可得神佑云”。(吴瀛涛《台湾民俗》)
“弄”在方言中有“戏耍”的意思,土地公在信俗中位居最底层,也最具草根性,被民人戏耍逗乐是必不可免的。
弄龙弄狮元宵“弄”的,还有“龙”与“狮”:
新年元宵城厢多舞龙灯,以布绘一龙,首尾鳞鬣,冪于篾段,中燃蜡烛。或九节,或十一、十三,人共执之,沿街环舞。舞后随之锣鼓,或南北管。到处庆贺,人家竞放鞭炮以迎之。……又有舞狮,以二人分舞头尾,后随以锣鼓,并有执棍棒刀矛以助威者。(《民国同安县志》礼俗)
台地此俗亦同。台南刘其灼的《元宵竹枝词》中有:
龙灯狮阵逞威风,雀跃蛇翻气逼空。
锣鼓炮花声匝地,满街男女乐心同。
台湾赖惠川也有民俗诗:
到处欢迎龙凤狮,跳梁无状俗偏宜。
一禽一兽一鳞介,狮鬼横行是意时。
狮鬼前行整阵容,金狮献瑞庆金瓯。
看来均是元宵景,未及青龙弄火球。
[注]元宵狮阵,欲向人家舞弄,先下一红贴,大书“金狮献瑞”,狮前一矮子,戴假头,先行跳舞,名“狮鬼”。
邮票:舞龙、舞狮跳火所谓“跳火”,即“焚杂柴于旷处,超而越之”(《厦门志》)。谢云声的竹枝词唱道:
征柴取草闹家家,报道元宵跳虎爷。
独有婶婆能解事,炭余携去饲肥豝。
[注]十五日,诸宫庙群小,抬出虎爷,向人家取柴,至晚,累柴高烧,俗谓跳火盆。跳火盆余炭,如携去喂猪,谓易肥大。
据说,当年吴真人救治过一头受伤的老虎。老虎被真人感化了,就跟着真人闯天下,最后也跟着修成正果,人称“虎爷”。以后,“虎爷”也成了奉祀保生大帝宫庙的标配。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供奉虎爷的宫庙举行跳火盆的祭祀活动.前一、二日,宫中执事和一帮青年用小辇抬着虎爷向宫的周围店铺、民居乞讨柴火,积累到数百斤。到元宵节那晚,将柴火堆放在宫庙前,少则一堆,多则二、三堆,此时,由道士念咒祝福,祈求平安,并点燃成篝火。然后,数以十计的青年,竞相飞速轮番从篝火跳过,群众围观喝采,场面热闹,此种活动俗称“跳火盆”。(《海沧区志》)
上元圆古今广大吃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4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