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中元节起源涨知识啦
01
名称来源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始于东汉后,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02
其他名称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盂兰盆经》中记载:
目犍连他母亲因为邪见,毁谤三宝而堕入饿鬼道,没办法吃东西,佛令目犍连作盂兰盆会,以解救他母亲的苦难,在七月十五时聚足百味五谷在盆子里,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而后他母亲才有办法吃。所以目犍连对佛这么说:若未来世一切佛的弟子行孝顺者,也应该作这个盂兰盆会。佛言:大善!后来盂兰盆会变成超拔鬼道众生的日子。
03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