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屏南县甘棠叶氏源流ldquo考rd
屏南县甘棠叶氏源流
“考”与“三疑”
叶朝锋
甘棠村现为屏南县甘棠乡驻地,作为屏南县“南大门”与古田县吉巷乡接壤,雍正十三年()古(田)屏(南)分治前属古田县移风里三十一都,与[清]福建名人甘国宝出生地邻村。村内居民主要为张、叶两姓,农历正月十一为叶姓传统“上元”节日。按照年参加叶姓“上元”节户数统计,常住甘棠村叶姓人数现约多人。笔者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叶氏14代孙,主要依据现居甘棠村叶氏的有关资料,就甘棠叶氏源流进行“考”“疑”,供宗亲批评指正。(图1为甲午年甘棠村叶氏“上元节”时所书的“文疏”,共62户参加,以每户5人计,常驻村内叶氏人口约多人)
图1甘棠村叶氏甲午年“上元节”“文疏”
NO.1甘棠叶氏源流概况
㈠开基祖
明嘉靖三十年(年),叶威(~年)自浙江入闽贸易,娶南山村(甘棠所辖自然村)苏满(~年)定居甘棠,其住处位于今甘棠旧村中央,现为叶氏宗祠,夫妇合葬于甘棠村寨下旁横垄岗。叶威定居后,在万历五年(年)移其父良寄、母吴篇骸骨(村内传说叶威入闽时只背其母骸骨)合葬于甘棠村往长桥镇古道南地亭下。宗祠翻修前曾有一旧对联:“源自叶县,直躬思想兴法治;派出浙江,忠孝情操振家声”,据考叶威来自浙江庆元县潭头(后文详述)。
㈡衍发
根据叶威及其子孙墓、墓记和现存“公婆票”等文字记载:威生茂(~年),茂夫妇合葬于古田县平湖(墓已毁只剩墓廓)。茂生四子春琦、春瑛、春朝、春阳,四兄弟按照“天地人和”分徙四方,“天”房春琦墓葬古田县四十一都(今古田县吉巷、鹤塘一带),其房下迁居古田,主要在古田旧县城南门村,年古田溪水电站建设蓄水而移居其他各地;“地”房春瑛及其派下部分子孙墓葬甘棠村周边,其房下逐步迁居屏南县长桥,部分迁往古田;“人”房春朝迁居具体情况不详,推测大体方向应为甘棠村偏东方,推测在今古田吉巷乡、屏南熙岭乡一带或更远;“和”房春阳及其子、孙、曾孙墓葬古田县平湖,其房下部分在甘棠本村,部分迁往古田。总的来说,入闽叶威派下叶氏“源”自甘棠,主要“流”向古田和屏南一带。
图2甘棠村叶氏世系图
春阳(~?年)生四子向秀、长秀、联秀、蕃秀,长子向秀、三子联秀迁居古田,二子长秀后代主要定居在甘棠村寨下(距叶威夫妇墓几百米);四子蕃秀迁往古田县城附近(今古田水库),其子英友(~年)于乾隆元年(年)古屏分治前后在甘棠村洪桥头建房并从古田回迁(住处距叶威父母墓约1公里)。长秀及其后代墓主要在甘棠周边,蕃秀、英友等墓葬古田县平湖,英友墓碑记:“乾隆十九年润四月,皇清国学生英友叶公之墓,嗣男承统立”。(图2为甘棠村叶氏世系,摘录至11代)
《屏南县志》(年)人物篇详细记载了叶威5代孙英友乐善好施、兴修道路12.5公里的事迹以及他的部分经历:
叶雄声,字英友,清康熙十三年(年)六月出生于古田县后溪村(今为水库)的一个富裕家庭。康熙三十三年(年)捐例监。之后,举家迁居今屏南县甘棠村(原古田县三十一都甘棠村)。
雍正十三年(年),古田、屏南分治。乾隆元年(年)沈钟任知县,雄声配合其计议县城建设,如制订规划、采购材料、招聘工匠等,均不辞辛劳,日夜奔波。
时屏南道路险阻,尤以往古田的甘棠至嵩州(属古田县平湖镇,笔者注)岭头路段,更为泥泞崎岖,往来维艰。乾隆三年(年)五月间,谷价昂贵,村民饥馑,雄声请得县衙同意,于路边施粥,并将余谷余石(旧计量单位,每石约60公斤,笔者注)减价平粜,以济乡民。又将平粜谷款捐修甘棠至嵩州岭头路段。他亲自募匠兴工,日上场达百人。不数月,全线路面皆以石块铺成,昔日羊肠鸟道皆成坦途。途中岭东亭也同时维修,过往行人称颂不已。
沈钟为褒扬其善举,呈请上司“从优议叙”。总督、巡抚两院奖以“淳风足式”匾额。沈钟还撰写《叶生修路记》编入乾隆五年版《屏南县志》,表彰他“平粜以惠乡邻,修路以济行旅,叶君可谓一举两得”。
乾隆十五年(年)一月,雄声病卒,享年76岁。
㈢村内有关古物
1、叶氏宗祠(图3)。位于村中央,大致坐北朝南方向(坐亥兼乾水出乙),面积约平方米,以“南阳堂”为堂号。宗祠有两道大门,第一道门偏西朝向,经“鲤鱼弄”,登五级石台阶到第二道门(正门),经天井登九级石台阶到祠堂正厅,天井两旁各有七级石台阶达正厅(“五七”、“五九”之意,音同“有吃”、“有走”)。宗祠旁、后另有单间房,原为叶威住处。宗祠左右各一山脉祠后相连,与祠前一独立的小山包对应,状如“真龙戏珠”。宗祠先后多次进行了修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祠堂遭到严重破坏,仅存结构主体及部分外围墙体。~年,叶威13代孙叶孝明等牵头,召集村内60多户叶氏对宗祠进行了翻修。
图3~年翻修后的甘棠村叶氏祠堂
图4英友故居
2、英友故居(图4)。位于村洪桥头,建于古屏分治(年)前后。三进,土木结构,青砖地面,青石栏、道,屋内雕梁画栋,做工考究;除正厅外,还有边厅、上厅“花弄”、专供酿酒的曲舍等,原正厅悬挂有2面“文魁”、1面“武魁”牌匾。部分建筑现已破败。
3、古墓。[明]良寄夫妇(叶威父母)墓、[明末清初]叶威夫妇墓,[清]“地”房春瑛及派下部分子孙墓。
㈣字辈歌
叶威四孙按照“天地人和”分徙四方后,后裔分别编写了“字辈歌”用于标明族内世系,如下表。
甘棠叶氏“字辈歌”
“天”房
(春琦)
“地”房
(春瑛)
“人”房
(春朝)
“和”房
(春阳)
威茂春遇连正
元朝邦廷有昌
孝友为先祖训永垂世泽
诗书克守仁文耀振家声
威茂春元连正
天方能世昌盛
克振奕宁利德行声自扬
祖贤永居泰子慧久兴祥
忠义传家宝文明立国强
松源根甫旺福建庆泽长
待考
威茂春秀友标
世廷步有兆早
孝友为先祖训永垂世泽
诗书克守仁文耀振家声
注:部分摘录于叶振发编著的《翠屏叶氏文史》(年)、《叶姓史牒文萃》(年)
NO.2甘棠叶氏之“一疑”——叶灏与叶威,叶兴与叶威
上世纪90年,叶振发宗长(“地”房,叶威14代孙)不辞辛劳,远赴浙江庆元、松阳等地抄录谱牒资料,并参考古田等地宗亲有关家谱资料,编著了《翠屏叶氏文史》,书中收录了大量资料,为甘棠叶氏源流探究作出富有成果的基础性工作。
《翠屏叶氏文史》序言中述:“叶孔惠编撰的明朝庆元县潭头村《叶氏宗谱》(以下简称《潭头谱》,笔者注)记载,入闽始祖以‘灏公’入谱”;“‘迁福州泰古田官塘村’”(即甘棠,笔者注);“并详细记载了灏之长子叶兴徙居福州的衍发、恩荣等概况”。凡例中述:“古田县同宗支谱记载,入闽始祖原名‘灏’,到福建后改名‘威’,其余支谱均记载不全面,今采用古田谱记载法”;“……翠屏谱称‘派承奎五公’,而……潭头谱的‘奎公’行信二,称信二公,不叫‘奎五公’……”(奎,字良寄,叶威父亲,笔者注);“坂顶村叶氏家谱记载,良寄公之兄良埙……弟良椿……均葬于樟源蛇形墓,查潭头族谱,良寄仅一胞弟名科……”。
图5叶威父母墓(“万历五年良月吉旦,明考良寄叶公、妣吴淑人墓,男威立”)
笔者根据上述资料,再结合叶威及其子孙墓、墓记、“公婆票”等文字记载(图5为叶威安葬父母时立的墓碑),觉得有两点值得考证:一是叶灏是否就是叶威;二是叶兴是否叶威长子。
㈠叶灏应该就是叶威
1、确有同时代庆元县人员迁居甘棠的记载。《屏南县志》(年)人口篇中附录了部分姓氏人口渊源,其中与甘棠村相邻的王林村胡氏、彩虹村吴氏分别于明成化八年()、明天启年间(~年)自浙江省庆元县迁入。这说明当时浙江省庆元县与甘棠之间确实已经有人员往来了,潭头位于今庆元县城关城北村附近,叶威从庆元潭头来甘棠不足为奇。
2、《潭头谱》资料中有关叶灏和叶威的关键性记载吻合度非常高。《潭头谱》记载叶灏“迁福州泰古田官塘村”,“官塘”是甘棠的俗称,如今当地人仍然这样叫法,在[清]沈钟为英友撰写的《叶生修路记》中“……由兹亭入梅花地以达甘棠……”,在官话中称为“甘棠”,“福州泰古田官塘村”与甘棠历史上行政隶属上也是相符的,说明叶灏确实迁居甘棠,而甘棠叶氏的始祖是叶威,无第二支叶氏。又如叶威父亲“奎公”与《潭头谱》也能相符。
3、叶威在《潭头谱》中称“灏”的原因,笔者认为:灏是名,威是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疏》:“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说古人小的时候“名”(如乳名、小名、学名),别人可以叫其名,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后要另加“字”,除了长辈(君如父,也是长辈)外其他人只能叫其字而不能再直呼其名,不然就不尊敬不礼貌了。叶威生于年,年入闽(时年26岁),说明他成年后在老家潭头呆的时间并不长,于是潭头族人习惯称呼他的“名”(灏),叶孔惠(即文溥)重修《潭头谱》于万历十六年(年),是“以‘灏公’入谱”;叶威离开家乡入闽后就用他的“字”(威),所以古田县同宗支谱记载“入闽始祖原名‘灏’,到福建后改名‘威’”。
4、叶威与其儿子叶茂年龄差距问题。叶茂生于年,与叶威(生年)年龄差36岁;叶茂母亲苏满生于年,与叶茂年龄差21岁。由于叶威是离开家乡入闽贸易择居甘棠,因此结婚晚(叶威大妻子15岁),而从叶茂与母亲年龄差21岁来说,也算是正常。甘棠村内传说叶威入闽(甘棠)时是“货郎”——卖针头线脑等日用品,背其母亲骸骨而来,笔者猜测,叶威家乡或家庭可能发生变故(背母骸骨),于是来闽谋生,由于是外乡人所以较晚成家。这同时也说明,叶威离开潭头后至少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联系,因此潭头族亲对其具体情况不详。
至此分析,以目前的资料应该可以断定:叶灏就是叶威,二者是同一人,至于《翠屏叶氏文史》提到叶威父亲是“奎五公”还是“信二公”,以及“奎公”兄良埙、弟良椿与《潭头谱》不完全相符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解释或者存疑,但不足以完全推翻叶灏就是叶威的判断。
㈡叶兴不是叶威长子
1、《潭头谱》只记叶兴未记叶茂。《潭头谱》于万历十六年(年)重修,民国三十五年()经九次续修后出版,时间跨度达年。根据振发宗长从《潭头谱》抄录的叶兴世系(图6),《潭头谱》记载了叶兴上下5代人,对应“和”房“字辈歌”和甘棠村叶氏世系图(图2),相当于到了“友”字辈,叶英友生于康熙十三年(年),即使考虑到年龄差问题,叶兴世系也至少记录到顺治年间(~年)。从叶茂与其母年龄差21岁来看,如果叶兴是叶威的长子,兄弟俩的年龄应该差距不大,《潭头谱》既然记录了叶威长子叶兴4代人,理应知道叶威次子叶茂的有关情况,但只字不提。
图6叶兴世系图
图7叶威夫妇墓(“叶公福地,男叶茂立”)
2、叶兴未参与叶威墓葬。根据叶威墓碑碑记(图7),为叶威立墓碑的是其儿子叶茂,并没有叶兴,在传统观念盛行的明代,作为长子的叶兴居然未参与父亲安葬立碑,实属“大逆不道”,即使是次子或更小的儿子,没有参加也是“有悖人伦”。再说,叶兴及其后代“到福州衍发、恩荣”等等,这在宗族中理属重大事项,可至今都没有任何实物哪怕是传说相印证,足以说明其中有蹊跷。另外,按照“字辈歌”——威茂春……,其中“茂”字辈与叶兴的“兴”也无法对应,与叶兴的子、孙更对应不上了。
㈢叶兴一系可能错接谱系
《翠屏叶氏文史》(年)述:叶兴之孙叶伏祖“行乐十二,字高山,官连江右营千总,迁杭州卫,转衢州都司总参将军”,《叶姓史牒文萃》(年)述:叶伏祖“字高山,顺治十七年(年)官封连江右营千总,迁浙江前卫首府转衢州府都司总参将军”;查阅《古田县志》(年)人物篇:“叶伏祖,任职:千总、参将,任职时间:清”,可以判断,叶伏祖确有其人。另有一种说法,“天”房春琦二子向春曾任古田杉洋总司把总,在抗击山寇期间,伏祖从福州入古田协助剿寇有功而授千总,年耿精忠叛乱,向春三子连盍为救被山贼劫持勒饷的父亲,以身留质换父但被杀害,连盍是以“孝子”入甘棠叶氏宗祠。如此说来,叶伏祖与叶威后代还有交集。如果他是叶威后代(曾孙),应当清楚叶茂(叔公)或“堂伯叔”的有关情况,他任职千总、参将可算是“荣显”,应该会回甘棠“光祖耀祖”,甚至《屏南县志》也会把他列入“人物”来记载,事实上都没有。由此,笔者猜测:因为叶伏祖在浙江衢州任官职(参将),又因为他来自福州(时古田均属福州管辖,屏南尚未成立),又对古田比较熟悉(剿匪),而《潭头谱》刚好有入闽后无详记的叶灏(威),于是叶兴一系的世系被错接到叶灏(威)之后(从叶兴一系均无人员生卒时间记载,推测该资料不是叶伏祖提供),所以《潭头谱》只记“叶兴徙居福州的衍发、恩荣等概况”,而只字不提叶茂了。
当然,还有一种极富文学色彩的猜测:叶灏(威)在潭头的时候已娶妻生子,年,时年26岁的叶灏(威)为了生活(贸易)只身入闽,后因种种原因另立家庭定居甘棠。叶兴来闽寻父,但未得到叶威(或继母)认可,于是叶兴到福州发展,最终导致叶兴、叶茂两支系互不相认。如果真是这样,叶兴在潭头出生,到福州发展,应该算是一支福州叶氏的开基祖,而不算是甘棠叶氏了。
NO.3甘棠叶氏之“二疑”——高港叶氏与甘棠叶氏
年付梓的《翠屏叶氏宗谱高港支谱》(以下简称《高港谱》)记载,高港叶氏开基祖叶廷养(即奇山)祖父为叶宗福,即叶兴三子富,源自甘棠叶氏,为甘棠叶氏的支系(参见图8世系图)。《叶氏研究》第22期文章《浅析〈翠屏叶氏宗谱高港支谱〉——兼及“盛世修谱”的基本原则》对此进行辨析,认为不妥。在此,笔者从甘棠叶氏角度也谈谈看法:
1、本文“一疑”中,认为《潭头谱》中叶兴一系不是源自甘棠叶氏,因此上接叶兴之后的高港叶氏也不是甘棠叶氏支系。
2、《高港谱》记载,开基祖叶廷养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年),甘棠叶氏开基祖叶威生于年,二者代差4代,年龄差61岁,代隔15岁多,而且叶廷养的父亲彦贵(二兄弟)、祖父富(三兄弟)在兄弟排行之末,因此,叶廷养与叶威代隔不到15岁不太可能。
图8高港叶氏世系
3、《高港谱》记载:“第七十一世宗福公看中了这个地方(指高港村)”,“宗福徙古田大桥山界墘村,后定居闽清高港村”,“71世宗福于明嘉靖年间由古田县南门村迁大桥山界墘村后定居福州府闽清县廿都高港村”。嘉靖年共45年(~年),叶威于嘉靖三十年(年)入闽,即叶宗福只可能在~这15年间迁居高港,而叶宗福之父叶兴就算在年出生(时年叶威妻子苏满才11岁),不到15岁的叶兴就已经生了3个儿子(明、总、富),还拖(抱)着三儿子宗福迁居墘村而后再定居高港?《高港谱》说是叶宗福迁居,因此叶宗福至少已经成人,在15年时间里父亲和三儿子都已成人显然荒唐。再有,叶廷养与叶威5代孙叶英友同辈,二者年龄相差88岁(-)似乎过于悬殊了吧。
4、高港叶氏“字辈歌”:
宗彦廷文应世芳,最高万本必能光,国有伯乐尚维久,正枝传来永盛昌;
副歌——兆水祈宾,奕代道兴,孝友为先远载明,家存诗礼常德贤。(副歌用于“小名”,其中“兆”与字辈歌中“应”属同辈)
通过与甘棠叶氏各房“字辈歌”相比较,可以看出,高港叶氏“字辈歌”并没有体现“威茂”字辈,除了个别文字有所相似外,根本无法对应对接,完全是两回事。
因此,笔者认为,高港叶氏不是甘棠叶氏支系。至于接叶兴—叶富之后似乎也不妥,对照叶兴世系(图6),叶廷养与叶伏祖的儿子同辈,如果他真是叶兴—叶富之后,《潭头谱》不太可能没有记载;另外,《高港谱》中“宗福”与《潭头谱》中“富”等同起来也显牵强,因为“富”还有两位哥哥——“明”和“总”,按古人习惯,难道他们又称“宗明”、“宗总”?
NO.4甘棠叶氏之“三疑”——翠屏叶氏之说
“翠屏叶氏”这一说法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据了解是因为——叶威入闽寓居甘棠村,其位于屏南县翠屏山和古田县翠屏山、翠屏湖之间,家族人员原来多数居于这两县,为区别其他派系而命名。笔者认为,这一提法不妥,容易造成误会和不解:
㈠让人误以为古田、屏南两地叶氏“共祖”
《屏南县志》(年)、《古田县志》(年)人口篇中分别就县内姓氏作了记载:年,屏南县叶姓人口位列第6,人数在~区间;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做专项统计,古田县叶姓户,人,占1.88%,位列第11。古田、屏南两地叶氏人口占比不小,上世纪末总人数将近人。《屏南县志》(年)人口篇中还随附有“部分姓氏人口渊源”,其中提到:岭下东峰村叶氏,于南宋嘉熙至淳祐年间(~年)自今周宁县迁入;代溪乡(今为镇)达善溪村叶氏,于明洪武年间(~年)自福州迁入。就祖源来说,屏南县叶氏祖源至少3处:周宁(许姓叶)、福州(屏南长坋叶氏是从达善溪村析出)、浙江(叶威)。《叶姓史牒文萃》(年)考证屏南叶氏计有五个支派:[宋]叶武七、叶武八、[明]叶康雨、[明]叶威、[清]叶朝积。据了解,古田、屏南各有多支不同源流的叶氏。雍正十三年(年)屏南从古田分治建县,因县治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故取名屏南;在古田,“翠屏”更是知名,古田水库因为背靠翠屏山而被命名为“翠屏湖”,对于古田、屏南两地的人来说,“翠屏”二字算是耳熟能详,一般人一看到二字都能想到是古田和屏南,“翠屏叶氏”初衷是“为区别其他派系”,但事实上反而容易与古田、屏南其他叶氏派系混淆,给人感觉两地叶氏均来自同一祖源。
㈡不利于“溯本逐源”姓氏源流研究
姓氏源流研究目的在于“溯本逐源”进而“敦亲睦族”,姓氏派系命名应当要能够体现该姓氏派系的出处,至少能够回答本姓氏因何而来(如许姓叶)或从哪而来(如富沙叶)。目前,各地普遍是以开基祖定居地来命名,一是利于“排他”,不与其他同姓混淆;二是利于“寻根”,从字义上很清楚找到出处。《古田县志》(年)提到县内叶氏住地分布在澄洋、三保、凤都、桃溪、石坑、芹石、清水洋、后洋、沂洋、上井边、双山、石峰、赖厝里、凤埔、平沙等15个村庄;屏南县内叶氏据了解主要分布在东峰、达善溪、长坋、甘棠、溪尾、富竹、西村、宋角里、山头、贵溪等10多个村庄;另外,包含“翠屏”二字的地名在古田、屏南乃至全省(如龙岩翠屏山)、全国(如宜宾市翠屏区)并不少见,后辈要是从“翠屏叶氏”字义去“溯本逐源”那可有如大海捞针。笔者理解,把“甘棠叶氏”人为地放大到“翠屏叶氏”这一提法无非是为了体现“家族兴旺”和提升影响力罢了,除此之外别无意义,但如此既失去了它的“源”(源头),也体现不出它的“流”(分支)。再说,如果是因为家族人员原来多数居于屏南县翠屏山和古田县翠屏山、翠屏湖之间这一广大区域而命名“翠屏叶氏”,那“富沙叶”“古濑叶”“佛岭叶”等名称是否也要改称“闽北叶”“闽中叶”“闽南叶”了?
因此,笔者认为,与其费尽心思去创造让人“望文生异”的“翠屏叶氏”,不如还其本源,叶威作为从浙江入闽的支派始祖,该支派就以其入闽住地来命名——“甘棠叶氏”,至于叶威分迁至其它各地的后裔支系,完全可以以分迁住地再命名更细的“××叶氏”,只要不与分迁地其它叶氏混淆、不产生歧义即可,如从福州迁居屏南的达善溪叶氏,再从达善溪分迁出来的长坋叶氏。
图9公婆票(现代版)
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传说鬼门关开放,村民在家中备好牲礼果品等迎接祖宗回家,七月七后,举行祭别仪式,最后一道程序是“烧纸钱”,按照“公婆票”口念祖宗名讳唤其“领钱”,“公婆票”即“发放清单”,注有祖宗名讳,公即考,婆即妣。“公婆票”可作为源流研究的重要资料。
叶朝锋,籍贯福建省屏南县,甘棠叶氏14世孙。经济师,经济学学士,经济管理、土木工程专业。福建省姓氏研究会叶氏委员会副会长;福建省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福建建筑业》主编。
往期链接
¤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叶孙德
¤浙江台州叶太安及三门叶景迁世系简述
¤叶氏宗祠楹联落款错了?“凤阁三千字,鳌阳第一家”落款的浅析
¤叶姓宰相有几人(下)
¤热烈祝贺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1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