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辽东文人之冠金毓黻
金毓黻(-),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东北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著有:《东北文献征略》《奉天通志》《辽海丛书》《渤海国志长编》《东北通史》《宋辽金史》和《中国史学史》等。为纪念这位史学大家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我们刊载了这篇文章,回忆先生的生平,愿金先生的精神永存。
年6月20日晚上,在抗日战争胜利10个月之后,教育部辅导委员会委员、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东北区代表金毓黻先生随东北视察团回到了沈阳。此时,距他最后一次从这里离开,已经十年有余,心绪自然难以平静。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余离沈已十年又三四阅月,今日归来,不禁‘城郭犹是人民非’之感。”他已经是60岁的人了,用故乡名士丁令威化鹤归来的典故来表达内心深处涌起的无限感慨,蕴满了故土深情。
故土难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更是一种终生未了的情结。作为一代东北史学大师,他的真情所依、学术所系,都是这块最亲最近的土地。在此后大约半年的时间里,他奔走于沈阳、长春、辽阳、抚顺等地,清理文物典籍,沉浸于琳琅珠玑之中,一方面分秒必争地拯救国宝,一方面也在探求新的事业和学术基点。
1
身在沈阳,金毓黻怎能不惦念着已经疏离得已久的自己的出生地辽阳后八家子村。8月26日上午,他从辽阳乘车出城北,中午到达老家旧宅。“去家十余载,念念在先垄。归值中元节,亦未得上冢。秋风吹我来,中夜心为动。”站在祖宗墓前,他热泪涟涟,久久不忍离去。
年,金毓黻出生于辽阳县后八家子村(今属灯塔市),汉军正红旗人,原名毓玺,字谨庵,后改毓绂、毓黻,号千华山民,书室名静晤室。因为父亲金德元是私塾教师,家中时有书香弥漫,金毓黻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读书。6岁开始在私塾就读,后入辽阳读小学。16岁因家计所累,辍学习商,到一家杂货铺里当学徒,给人家在后房包纸包。如果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世间将多一个普通的商人,却少了一个旷世的学者。但他就是一颗读书治学的种子,种在哪里都要萌发。即使在学徒期间,他也坚持自学,“一日未尝废书”,尤其受宋明理学思想影响很深。
有一天,一位先生路过这家杂货铺,见匾额字体很有功夫,便问是什么人题写的。掌柜的说是我家伙计,那先生就请伙计出来一见。谁料一见面,先生惊讶地说:“怎么是你,为啥不读书跑来当伙计了?”原来这位先生是金毓黻在辽阳读书时的老师,教育名人白永贞,他把金毓黻带回了学校,还替他交了学费。
就这样,已经20岁的金毓黻再入辽阳县立启化高等小学堂。“余少受知于佩珩(白永贞字)先生,承其奖饰拔擢,始出泥滓而履坦途。”正是校长白永贞的赏识和提携,让他享受官费,免去家庭负担,得以无后顾之忧,发奋苦读,“四十年来,得时时温理故书,日与古人晤对,而不致为君子所弃者,师之赐也,如何可忘!”
两年后,金毓黻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很有名气的奉天省立中学堂,他是全班50人中年龄最大的,被尊称为学长。同学之中多一时硕彦,像吴家象、汪兆璠、孙国封等都成为后来学界或政界的知名人士。
在奉天省立中学堂读书期间,金毓黻还做了一件慷慨激昂、无愧于“学长”之称的大事。当时正值清末实行新政,奉天省人大多主张速开国会以救亡御侮,然而朝廷久议不决。一天晚间,他随各学校的代表集会于谘议局,当着议长吴景濂的面,突然抽刀断指,刹那间鲜血淋漓,满座震惊,其直摅血性和满腔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年是清王朝饱经内忧外患而最为风雨飘摇的一年,金毓黻当然看得清楚。以书法、诗词和后来的变节而著名的晚清政治人物郑孝胥于这一年的二月份,应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之约,经由大连来到奉天,筹划锦瑷铁路及葫芦岛修筑港口事宜。在小河沿消遣时,一时有感,吟诗嘲讽关东没有文化:“北俗虽豪缺风雅,麇集屠沽作都会。沈吟移徙谁与言,自怪边尘损文字。”已经开始热衷于盛京历史的金毓黻读到后受到极大的刺激,他后来在编撰《辽东文献征略》中仍“耿耿于怀”:郑孝胥等人“拘于方隅之见”,故步自封,孤陋寡闻,其鄙视辽人之意溢于词表。出于对辽东乡土的热爱之情,他立志要效法汉末辽东三贤,悉心研究东北文化。
有如此血性和如此壮志,必有惊人抉择和惊人成就。几十年的时光磨砺,他终成东北史学的开拓者,一代著名的史学宗师。
2
年秋,金毓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堂文学门。入学第二年,适值黄侃到校任教,金毓黻得一天赐良师,遂频频问学。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国学大师。金毓黻直接受业于黄氏门下,既受黄师厚爱,又得黄师治学之法,受益良多。其实两人年龄相仿,黄侃只比金毓黻大一岁,所以亲切地与之称兄道弟,但金毓黻始终以季刚师、蕲春师相称。他日后治学,也深受黄侃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金毓黻回到沈阳,先后任教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堂、奉天文学专门学校,同时兼任奉天省议会秘书,不久升任秘书长。年10月,随同乡孙其昌到齐齐哈尔,任黑龙江省教育厅科长。年春,又随孙其昌到吉林省省城吉林市任吉林永衡官银号总文书,不及半载,改任吉林交涉署第一科长兼秘书。
初到吉林,向来不习惯于应酬、只偏好旅游的金毓黻最为钟情的是山水之乐。他经常在公务之余乘舟渡江,游览江南公园;又频频光顾北山风景区,有时每日必往;还数次登上龙潭山,考察“水牢”;至于省城周围的其它山峰也无一不纳入他的游程,而每游之后必赋诗吟咏。在年一度离开吉林到长春,改任吉长道尹公署总务科长,之后不久又回吉林任吉林省财政厅总务科长。一直到年,他两次在吉林市任职,加起来时间是三年零五个月,城里的大街小巷都遍布他的足迹。旅馆、酒店、医院、茶园、书局、商号、药店、图书馆、照相馆、俱乐部、电影院,处处埋藏着他的细碎而温暖的记忆。
民国年间的吉林城,治学之风还不盛行,但金毓黻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局面。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积累期和研究起点,都在吉林,几年中所购之书和所读之书多得数不清。除了酷爱诗词,把《杜工部集》《柳河东集》《历代名人词选》经常放在案头外,所购、所藏和所读最多的还是史地著作。《史记》《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均详细研读过,《吉林地理纪要》《吉林通志》《吉林地理志》等吉林史地书也格外钟爱,每日里手不释卷。诗集和史籍里充分的文化营养和三年的苦读时光,让他的学术才华得以迅速显露,离开吉林之后,就开始陆续有著作问世。
因为爱书,金毓黻曾在年10月6日与友人商量准备组建一个读书会,内分各种学科,如外交、财政、商业、教育,计划次第进行研究。第二年冬天在长春,他又产生组织读书会的想法,专心研究应用文字,以公牍简札为主。虽然职务的频繁变化让他的想法一再流产,但他博览群书和专心治学的雅事足以在吉林文化史上流芳。
在进入史学研究之前,金毓黻致力于诗词创作,在吉林期间所作诗词约有上百首,先后加入了吉林的旧文艺团体松阳艺社和冷吟诗社,与社友酬唱吟咏不已,并在《吉长日报》多有刊发。在吉林,他完成了从诗词到史学的华丽转身。他先是对吉林史地著作精心阅读,进而诞生诸多的考证文字,还曾代荣孟枚作《重刊吉林通志序》。
金毓黻长期活动于辽、吉、黑三省政界,只能利用余暇时间治学。他认为辽、金两代起于东北,所以研究东北古史不能不研究辽、金二史。他最早接触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1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