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岳西人,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风俗习惯你还晓

发布时间:2020-8-7 20:10:39   点击数:

岳西民风淳朴,风俗多种多样。居民承袭原潜、太、霍、舒各县域的传统,构成域内数个风俗文化区片。区片之间既独自传承又相互交融,并行不悖,和谐共存。1978年后,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推进,现代生活领域不断发展与嬗变,民风发生重大变化。首部《岳西县志·风俗》对早期民俗有过详细记述,本志重在补述近25年间,一些曾被禁止、淡化多年又重新流行的老风俗和受新文化影响形成并流传的新风俗。   第一节 行业风俗农事风俗县内农事以种植水稻为主。昔日畈区“一年两季”“稻麦两熟”、高寒山区一年一季水稻(靠天收)及山地种红芋、玉米等杂粮的传统习俗有所改变,畈区有部分农田种植经济作物,高寒地带种植反季节蔬菜。农家普遍播种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往日秋后“打毛包”自留稻种的习俗,已变为每年选购杂交稻种。但山区谷雨下秧(“挨谷撒谷”)、小满插秧、“芒种田,夏至地”等耕作习俗未变。林区风俗山里人在山爱山,民间敬古树为“神树”,神圣不可侵犯。自古“大禁”封山育林,对祖坟山、祠堂、民宅及水口的古树和风景林倍加爱护;订立乡规民约,人人遵守,违者放鞭炮自责,重者罚唱戏、放电影以戒众人。1990年代后,县内多数古树名木被相关部门挂牌保护。1980年代后,山区豹子绝迹,造成生物链脱节。野猪、豪猪猖獗,常常危害庄稼。山民往往下丝枪、钢夹、电线进行猎捕。此外,捕猎野山羊、獾子、野兔、山鸡等动物现象时有出现。养殖风俗多数农户仍精心饲养“六畜”,但也尝试饲养奶牛、野猪、鸵鸟、五彩山鸡、长毛兔和养殖外来鱼种、黄鳝、鳖(甲鱼)及河蚌等。乡村捉仔猪,有的农户选择“丑”、“午”日(寓意猪大如牛、马),忌“子”、“卯”日,以避猪如鼠、兔之嫌。不少农家饲养性憨少动、肉质丰厚细嫩的番鸭,民间视其为治心脏病、胃病、血虚的最佳药用食材。商家风俗店名招牌十分讲究,多取吉祥、盈利之意。城乡商场、商铺开业,必择吉日(多择带“8”字的日子)开张,客户、亲朋送花篮、贺幅。一般新店开张三日,实行优惠酬宾。大商场常与厂家合办“促销活动”,置充气彩门、播放音乐,鼓乐队演奏或表演节目,部分商家则点播电视连续剧进行广告宣传,招徕顾客。生意人在每天的第一桩买卖上特别讲究,顾客如果刻意询问价格,就得买下。忌上午未开张前退货、换货。有些生意成交后,卖主会送句好话,这叫“送金言”。少数商铺、商场供财神,灯烛长明(用电灯)。其 他人际经济关系讲究信用,欠款大多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小年)之前付清,除夕日春联上墙后不得上门讨债。新年第一次请帮工、匠师等,付款须用红纸包好(俗语“包红包”)。1980年代后,在商贸活动中崇拜“吉祥数字”,凡电话、手机、车牌号无不喜“8”字(谐音发),相关单位甚至高价售“吉祥号码”。乡村青年结婚的家具大多在家具店购成品,购时商家鸣炮相送。木匠打床做桌子,其尺寸则信守“桌不离九,床不离半”,寓“有酒”、“有伴”之意。请屠宰手杀年猪,忌讲“杀”字而称“福年宝”,宰杀时须一刀“过岭”,忌补第二刀。宰杀年猪,通常请乡邻小宴,称吃“晃子”。

第二节 生活风俗衣着发式男女青少年着装追逐时尚潮流,其款式花样翻新,色调五彩缤纷,布料材质品种繁多。中老年人仍以蓝、黑、灰“老三色”为主,部分思想开放的则讲究色调明快。1980年代后,男性多留分头、平头和大背头。1990年代起,染发成为时尚,男女均见。除少数老年人外,光头少见。女性挽发、披发并存,长发渐少。理发时摩丝、油,称为“做头发”,通常在发廊、理发店完成。女性时兴戴耳环、戒指、项链、胸饰、手镯,部分男性青少年佩带小饰品。手表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普及。MP3等电子产品日渐流行,年轻人经常边走边听。饮食风俗城乡逐渐重视玉米制品和其他杂粮的搭配,并常常见到荞麦粑、南瓜粑以及豆类食品。居民食油,农村仍以猪油为主(多从外地调运),城区则兼用色拉油、调和油及猪油。茶油降脂、降压,成为城市居民新宠。节日饮食新鲜丰富,具有地方特色,如元宵汤圆,清明果和毛香粑,端午粽、芽子粑、中秋月饼、桂花糕,重阳糍粑,冬至南瓜粑,腊八粥等,逢节必备。神仙槎豆腐、橡子豆腐、山粉卷、豆粑、糕粑、甜酒等,已成为“农家乐”旅游的特色食品。饮食文化,一是借助谐音,寓吉祥之意。例如除夕必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春节吃糯米大圆团子(寓意“团团圆圆”);拜年备糕,必糕来糕去(谐音高来高去);孩子周岁抓芹菜、大葱(寓意“勤”和“聪”)。二是禁忌规矩,杀母鸡时从鸡肚子里取出的软壳蛋不能给小孩吃(说是孩子吃了不聪明);吃紫河车补养身子,不能对吃的人告知(说是知道了就失去药效)。岳西人好客,客来先敬茶。早期乡村多用末茶、黄大茶,以大壶冲泡置木暖桶保温待用。1980年代后,乡村多用炒青,讲究用煮沸的山泉水泡茶,饮后口留余香。城区人待客多用岳西翠兰。宴饮习俗正规宴会的坐席十分讲究,而且原太、潜、霍、舒地域习俗不尽相同(分“朝席”、“乡席”)。今之饭店、酒楼宴客,以进门处为末座,与之相对的位置是主席。大圆桌正中为主东席,左、右才是客人席。酒水多为白酒、啤酒,力劝客饮,有陪酒、猜拳、押杠、犁板田、放铳(放擂子)诸形式,气氛热烈。不饮酒者以非酒精饮料替代,同样传杯弄盏以表敬意。宴席菜肴融合各路菜系和土菜品种,以适合宾客需求。居住风俗城区建房按市政规划进行,多为楼房。部分居民自建房,多为别墅式小洋楼,但其择向等多从旧俗。乡村集镇建房,多为砖混结构,二至三层,有气派的门楼(多为罗马柱)、大开间玻璃轩窗、防盗门或双扇铁门、水泥平顶或琉璃瓦(部分机制大瓦)、瓷砖镶壁或以石灰、墙漆精刷细抹。单门独院或兄弟合居,多择坐北朝南的向阳方位,谓之“坐北朝南屋,朝朝享清福”、“坐北朝南屋,子孙都享福”。堂屋(多称“堂轩”)居中,以厢房为厨房。屋顶饰以“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面墙嵌以“松柏长青”、“八仙过海”等壁画。部分路边住户在门头挂镜子,意为避邪。乡间尚有少量1980年代留下的土砖房,有明三暗五或明三暗六、平三间等式,一至二层,墙面多刷石灰(少数抹砂浆),木门木窗、鱼鳞瓦(小窑瓦)。乡村建房,多请“地仙”选址,鸣放爆竹下屋基。新屋落成之前,早些年作兴“上梁”,于堂屋中脊另备一梁,上绘“太极八卦”、“双钱必定”等吉祥图案。新建小楼多框架结构,作兴“结顶”。两种仪式均为主人家选好吉日良辰,燃放爆竹,大师傅领头呼赞,众人齐声应和喊“好”。礼毕,开办酒席,酬谢前来祝贺的亲戚邻友,大师傅坐上席。新屋装潢多请一个师傅为首邀班子,木、漆、电、水各工种齐备。城乡乔迁新居均择吉日。城区居民往往新屋建成装修已毕,家用电器、家具已入新居,唯床位不正,择日乔迁时仅将床位移入正位即可。进屋时老人或家主扛梯在前,谓之“步步高升”,主要成员拎皮箱(寓有钱)、公文包(寓工作)等依次而行。1990年代后,部分农户在堂屋恢复设“祖堂神龛”,置长条香案,供奉祖先牌位、贴“天地国亲师”中堂和本姓氏堂联。农户牲畜栏圈建在屋侧,猪圈以石块、水泥(深山区辅以木栅)圈建而成。牛栏多设在背风向阳处,土坯夯筑的单间,并紧连草棚。厕所一般建在10米开外的路边,男女分设,多为砖砌水泥顶、水泥粪池。文化娱乐域内群众喜爱民间戏曲高腔、弹腔、黄梅戏、二扬子、木偶戏,民间曲艺鼓书、琴书,民间音乐山歌、小调和吹打乐,民间歌舞舞狮、竹马、莲湘等,尤其是黄梅戏人人喜爱。1990年代前,每有新婚、得子、升学、大寿等喜事,多请小戏班演出或包放一场电影。电视普及后,多数在有线台点播电视剧或吉祥歌曲致贺。1980年代后期,游戏机室和电脑“网吧”相继出现,青少年多喜爱玩电子游戏或“上网”聊天。城区居民爱晨练、晚散步,男性喜打太极拳、打球或散步,女性爱健身舞蹈、舞剑、舞扇。1990年代后期,旅游渐成风气。

第三节 节令风俗小 年农历腊月二十四。当日多除尘,祭祖迎年,晚上备有丰盛饭食,谓之过小年。极少数居民,腊月二十三或二十五日过小年。大年(除夕)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部分地区上午“标坟”(亦称“辞坟”)烧香纸、挂纸钱,下午贴门神、春联。家家备丰盛的年夜饭,燃放爆竹,祭祖还年之后,阖家团聚,关大门,吃年饭(今部分家庭在酒店订餐),给孩子包“压岁钱”,看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年饭后,晚辈向长辈辞年。年轻人或打牌守岁,或串亲访友。子夜新旧年交接之时,开门大放焰火爆竹,迎接新春。新年初一(春节)清晨开大门时,必放爆竹,谓“开门大吉”。“出行”(店前、白帽地区称“出方”)择向而行。忌泼水于地或扫地,赴宴不喝汤水。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部分地方自发组织的灯会正月初“发灯”,此日必玩花灯、舞龙、舞狮子、唱戏以闹元宵,并在此日“圆灯”。城乡普遍作兴吃元宵果。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俗称花朝节,据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乡下多给新坟祭扫,挂五色长纸标、短“羊胡”标子,燃放爆竹,烧化香纸,抛洒清明果(一种籼米粉蒸制的汤粑果,被染成红绿诸色),有的插果于竹枝上形同花朵,孩子争抢回去蒸食。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俗称“望鬼火的日子”。早年,老百姓有用铁砂炒玉米花的习俗,意为玉米炒爆成花,炸瞎鬼眼睛,人间此年即平安,现已淡化。乡谚“三月三,喜鹊飞过三道山”,意鸟类繁殖季节,人们不可打鸟、捣鸟窝。清 明城乡举行集体祭扫烈士墓活动。民间为先人坟包培土、疏沟、烧纸、挂标,但必须在午前完毕。清明合族祭祖是复归的民俗活动,族人无论远近,常数十部专车,数百上千人为伍,备三牲大礼,锣鼓旗伞,吹吹打打,浩荡而行,至祖祠、祖墓行祭祖大礼。前一天,人们喜欢食长韭菜(说是吃了可以预防头痛),儿童放风筝。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城乡均吃粽子(现城区多数购买成品)、煮鸡蛋、绿豆糕、苋菜、鸡腿(油炸),门头插艾叶,多接女儿回娘家过节。订婚后和结婚后第一个端午节,男方第一次送端午礼,必送芭蕉扇给岳父母。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称为半年。乡谚说:“六月六,盆装豆腐钵装肉”,意思是好好吃一餐以示庆祝。因为农事暂告一段落,故妇女多回娘家消夏,说是“回娘家过六月六”。七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也叫七夕、女儿节。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期。传说此日坐在韭菜地里,头上顶把筛子,可以看见南天门大开,亦说能够看见牛郎织女相会。又传这一天地上全无喜鹊,因为喜鹊都到天上的银河搭桥去了。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叫中元节。也叫“鬼节”、“兰盆节”,佛教叫“盂兰盆会”,为祀祖日。当日多有以香纸、爆竹上坟山或“烧笼”、“烧包袱”给先人的。晚上则以草纸剪出“孤衣”、折出元宝之类象征性地烧化给孤魂野鬼,谓之“小鬼抢衣”。城区居民于河边、路旁空地划大半圆圈烧香纸遥祭先人,圆圈留个口子,示意先人和小鬼进入圈内领“纸钱”。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天或前一两天,新女婿上门送中秋礼,礼品有月饼、糖糕,礼节特别重的还配以烟酒,岳丈及本族至亲者每家一份。岳丈家回赠以发粑、红鸡蛋、水果等物。中秋晚上合家团聚,赏月吃饼。旧俗有“摸秋”之乐:即在该夜往邻里庄稼地里“摸”取瓜果之类,多是家有孕妇以寄予“添子得果”之意。现此俗已慢慢淡出。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也叫重九节、菊花节。传统过重阳节的方法是饮菊花酒、登高远足,早餐吃“打糍粑”。该日如果菊花已绽放,谓之“花等九,家家有”;如尚未开放,则谓之“九等花,家家差”。今称“老人节”,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举行敬老活动。冬至节二十四节令中的“冬至”。这天乡下人多给耕牛做玉米粉粑、南瓜粑以补充营养,养足冬膘。自冬至日起方可破土修坟,少数地方有上坟祭祀的习俗。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人们习惯以籼米、糯米、豆类、芝麻、肉丁、菜类混合煮粥,叫做腊八粥。今有所创新,常加进莲子、银耳、冰糖、鸡杂等,形似“八宝粥”,成为乡俗食品。

第四节 信仰风俗宗教信仰域内部分居民信仰宗教由来已久,信菩萨、信神鬼、信命运、信风水,不一而足,其中以信佛者居多。有的在家做“居士”,虔心向佛,设“佛龛”供观音菩萨,每日烧香念经;有的乐于向寺庙捐献款物以“做功德”,买水生小动物在寺庙放生池“放生”;有的择日居寺庙诵经做功课,在家吃“长斋”或“花斋”;有的捐缘款挂名号在寺庙烧“长年香”;有的家庭每有婚姻、生育、入学、求职、经商、疾病等事,去寺庙求签问卜,乞求菩萨护佑;佛教信众热心参与庙会(又称法会、香会),并贡献义工,谓之善行。司空山二祖庙会、四望山五龙庵庙会、黄羊刘大仙庙会等,昔日远近闻名。早期庙会多伴有戏曲演出及商贸活动,1978年后,以弘扬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居民中信奉道教的,请道士为亡人关灯、做斋,以超度亡灵,少数人请道士画太极八卦、灵符挂于宅前、门头、床头,寄其驱病、镇邪。基督教信徒去“礼拜堂”做礼拜。信神风俗居民中笃信神癨五花八门。信仰社公、土地。域内众多村庄、路口、水口等要隘处,多已复建土地庙、社堂庙,少数有病之人既请医生诊治也向华公老爷(华佗)求“灵药”,请菩萨“发仙丹”治病;不少农户求牛王爷、高老爹(县域清代兽医高潮海)保佑六畜兴旺,年头许愿,年尾还愿;少数地方久旱不雨,兴做“法会”,求龙王爷降甘霖;遇恶疾流行,请道士设醮跑猖做“汪公会”(汪公为唐代越国公汪华)“驱疫”;有些盼子心切者去娘娘庙“求子”(有丢石子问卜、以红绳系石子挂于庙旁等),得子后必披红、烧香还愿。此外,还有人信狮子大神(玩灯后挂狮子头于堂屋东墙上,长年烧香上供)、树神(给村边千年古树披红、上供)、石将军(奇特巨石)以求保佑。诸如请人算命、卜卦、测字、看相、起数及请仙姑讲灵话等以预测前途命运、吉凶祸福者,屡见不鲜。

第五节 喜庆礼仪

婚姻风俗1980年代后,农村婚姻礼仪还有古老传承。看亲、订婚、结婚都有一定程序,并备相应礼品。婚前拍时尚“婚纱照”。结婚谓之“红喜事”,嫁衣、嫁妆、新房,喜着红色。婚车代替过去的接亲抬轿、抬嫁妆。一般用小轿车接新娘、亲家,卡车或三轮车装运嫁妆,同时配有专人一路摄像。至新房,然后径去酒店或在家开席,爆竹迎接,宾客齐集。极个别富裕之家土洋结合,以轿车接新娘至夫家附近,再改乘二人小花轿,吹吹打打抬入厅堂,行“传袋”、揭盖头、拜天地、入洞房、唱高腔撒帐等传统礼仪。城区办婚宴,多由司仪主持,有双方亲友致贺等程序,部分婚宴还有歌唱节目,气氛热烈。男女双方家路近或在一个单位的,则合席宴宾(即双方在一起摆酒席,宴请两方的客人)。新娘三朝回门省亲,新郎伴随,略备礼品。乡村有“一年不做两个喜事”之俗,即同一家有儿有女,不能在同一年儿子结婚、女儿出嫁。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堂屋一年不能做两个喜事”。出嫁的女儿不得在娘家分娩或夫妇同床,夫妇不得在别家同床,如若同房须写“租批”。孕育风俗旧俗孩子出世后,胎盘(包衣)随即埋入泉水眼里,以示生命源远流长。孩子出生第三天要“洗三朝”,以香油抹四肢,以鸡蛋滚脸。有在帐内或房门上张贴八卦的,说是以防孩子受惊吓。产妇坐月子禁食生冷食物,禁洗冷水,房内禁风,多吃面条、母鸡、鸡蛋、豆皮,喝甜酒。给孩子做三朝、抓周等习俗犹存。婴儿满百日,许多人家做“百日粑”,说是“谢伴娘”,以求其保佑小孩健康、平安。偶见小孩受了惊吓,母亲为其“驱吓”。孩子哭夜,在路边贴“哭夜歌”。老年人迷信给孩子算命,认“逢生人”(孩子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外来的生人)为干亲。给胎儿剃头,选择吉日。小孩出一齿时,亲戚送衣服鞋袜,曰“姑娘鞋姨娘袜,家婆花背褡”。许多老年妇女仍然忌说婴儿长得“胖、重”,认为“瘦”、“丑”才好养,部分地区称男孩子为“妹”,认为称女孩好养。孩子取名非常慎重,无论取三字名或两字名,尽量含吉祥之意。孩子出生、抓周时,亲朋好友多来祝贺。升学就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所好学校,以致农村家庭到城关“陪读”成风。孩子考取大学,在录取通知书送达后,亲戚邻友前往祝贺,基本是包钱作为贺礼。主人择日子办酒席酬谢,谓之“开贺”,孩子外婆家亲戚请上席坐。困难家庭孩子无钱上学,亲朋邻里相约捐资。1980年代起,子女上大学后,很多家长办“谢师宴”。学成就业,昔日父母大都希望孩子在本地工作,以免牵挂,如今多希望儿孙走出大山,到大城市。寿诞风俗过生日不分男女,多数设家庭小宴。1980年代后城区青少年、儿童生日,行西式礼仪,备蛋糕,唱“祝你生日快乐”歌。过36岁生日,至亲好友送白衣、白鸡,谓“白白而过”(意平平安安度过)。60岁生日要隆重庆典,男性满59岁庆,女性满60岁庆,称“男作九女作十”,在其生日当天举行寿宴,亲戚送面条、鸡蛋、酒肉等礼品祝寿。交际迎送城乡居民人际交往讲究谦恭有礼(俗称“小意”),熟人见面必打招呼,握手问好。客人到来,先奉茶烟,后留吃饭。外地贵客离去,或到外地做客,多以土产馈赠(谓之“不空手”)。旧俗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之说,今已淡出,但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选择带“八”的日子出门打工或做生意,取谐音“发”意。送水果给人常送橘子、苹果,取祝福平安之意,不送梨子(谐音“离”),不送钟(谐音“终”)。探视病人宜上午,忌下午,但晚上看望却成新俗。工作调动、老职工退休,多数由原单位和同事、亲朋送纪念品、办“送行酒”。

第六节 宗族邻里谱牒续修昔日宗族无论大小均有族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多被焚毁。1980年代初,县内人口较多的宗族,秘密续修家谱,后续修者渐多,发展至公开进行。谱成,于宗祠举行仪式,各宗裔领谱分发(多择清明、冬至日结合族祭进行)。修谱要组建编委会,设“谱馆”,选德高望重者为“谱总”,下设编辑、采稿、财经、印刷等多个小组,经费由宗族成员集资,不分男女均列名记载。祠堂修缮民国时期,县内许多姓氏以祠堂(宗祠、支祠、享堂)为宗族活动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族祠产权收归国有。“文化大革命”中毁坏严重。1980年代,少数有革命纪念意义的祠堂被列为省、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0年代起,续修宗谱活动带动修缮宗祠,许多宗族自发集资整修宗祠、重立祖先牌位、重修祖宗墓地。家庭关系子女成年后,女儿大多外嫁,少数入赘。儿子成家后,弟兄多的大都分家,大屋各居一头,独院留下一户,其他迁出另居。父母少数单过,多数随儿子一起生活。多子户或每家一月,或每家一年,或依附一子定居,其他儿子摊派供给钱粮。独生子女户一般在一处居住。农村家庭大多男主外女主内。城区多数父母与子女分居。乡村成年子女外出打工,老、幼“留守”较为普遍。亲戚往来重三党亲、干亲和拜盟弟兄。三党即父党、母党和妻党。父党以姑祖父、姑父为主,母党以外祖父母、舅父母为主,兼及姨父母;妻党即岳父母与内弟兄、襟弟兄。这些亲戚一般都往来,遇有喜丧,排尊坐席以母党亲为尊。但具体到有针对性的事情,则又有区别,如与妻子和孩子有关的喜事,则以妻党亲为尊。新婚坐席必以新亲为尊(谓之“新亲压老亲”)。乡谚云: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意即亲戚过了三代以后渐渐疏远)。1980年代后,独生子女居多,三党亲的结构、成员有很大变化。干亲多是孩子出生时第一个到的生人或算命认定其属相、姓氏等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外姓人,也有生活、工作、生意场上的“得意”人,长一辈称干爷、干爹、干妈,同辈则成为干弟兄、干姐妹。邻里亲朋域内居民无论城乡均重人情礼俗,有“人情大似债”之说。亲戚、朋友、师生、同事之间,每有婚丧喜庆等事,都作兴送礼,如婚庆、生子、满月、周岁、生日、升学、参军、升职、荣调、建房、乔迁、开业、探病等“礼尚往来”不一而足。1990年代后,“关系礼”、“求人礼”、“送红包”等暗中逐渐出现,多含利益或利害关系,被称为“潜规则”。城区邻里之间关系较为松散,部分人参与一些社区活动。乡村邻里间平时互通有无,相互挪借,一说便是,有借有还。   第七节 丧葬习俗老人弥留之际,子女、亲戚甚至邻居来“坐夜”“送老”,以示孝敬、敬重。过世后,用艾水将遗体洗浴干净(有的裹丝绵)后,穿上寿衣、寿鞋(“五领三腰”:上身5件,下身3件,鞋底为软的),抬至挺板,面盖草纸。在老人病危时,子女请扎师扎好轿马备用,老人断气即“烧轿马”,谓之“乘轿马上路”,烧纸谓烧“落气钱”。家族派人分头通知亲戚朋友,谓之“把信”。乡村中,亲朋闻噩耗后,多邀约成队,早期有民乐队吹打同行。1990年代后,时兴有铜管乐队一路吹吹打打,前往祭奠。主事家也必请乐队相接。亲戚到齐后举行祭祀活动,俗称“观灯”,一般有“上猪羊”、“行三献”、“诵祝文”“请礼生”、“作祭”(祭文有特定的格式)、“做法事”、“走灯”、“观客灯”、“点烛”等程序,法事完毕才举行“出殡”仪式、“停厝”(要找“地仙”,择时择向“落墩”)。每一周到厝前进行祭奠,谓之“应七”,共应七个七,一般“五七”或“七七”烧灵和“礼香客”,亲友烧香,家属除孝服。此后有百日、周年、三年祭奠。停厝3年以后,择日安葬。部分人家不厝,死后即葬,称为葬“血棺”。1990年代后,少数地区有专门负责安葬的人员,一般3~5人一组,与家属谈好价钱,承包安葬、立碑事宜,死者家属不惊动亲戚朋友,免收葬礼。买了香纸之类祭品不能带进非死人之家(以免不吉),为死人作法事“走灯”到邻家,均设香案,放爆竹迎送。

文字来源于网络

----------

岳西的大事小事八卦事,旅游资讯,想交更多的岳西朋友,寻找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一定要加我我在岳西等你。

岳西百晓

传递所有美好

商务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117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