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8-4 17:23:34 点击数: 次
镜堂书『友』谈栏目每逢周六晚七点半,直播间与你不见不散!小编按:每每寒食前后,不禁令人想起千年前谪居黄州的苏轼,以及那被号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诗帖》。上期书『友』谈栏目,在龙友博士激情、细致的讲述下,满腔沉郁难以排遣的东坡形象仿佛又重现在我们眼前。众所周知,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寒食诗帖》正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藉此寄托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作为后世的观者,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件经典佳作与他复杂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呢?当我们将颜色褪去以后,作品展现出强烈的墨色变化。这种变化与书写文本中所体现的复杂情绪相互契合。尤其“小屋如渔舟”一段,令人感觉到一股难以抑制的沉郁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一件经典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能通过外在形式表现书写者特定时刻的情怀。比如“卧闻海棠花”中的“海棠”,“海”字最后一笔笔锋全部散开,“棠”字的横撇有破锋的痕迹。这些用笔的“瑕疵”与开初的“已过三寒食”的笔精墨妙形成强大的反差。笔毫从谨慎地运用,逐渐因为情绪的迸发而铺开到极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用笔状态,展现了苏轼书写过程中微妙的情感变化——从有意控制渐而忘我,精神状态的渐变通过这些细节,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种书写与个人状态紧密相连的机制,才是《寒食诗帖》一直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在《寒食诗帖》中,字组连接的关系相当丰富。比如“花泥”两字并没有迅速相连,中间有奇异的笔丝,这说明下笔犹豫徘徊的一面。而“头已”两字之间的牵丝,虽然不像“花泥”那么精妙,但也不像“病起”那么直率,它介于两者之间,委婉含蓄,一股欲说还休的郁结情绪跃然纸上。这些字组的连接方式多样而丰富,不同的运笔方式的背后是不同的动作感觉,而这又与苏轼当时的情绪暗契,耐人寻味。当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fgold2012.com/fsxg/117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