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你知道农历七月十五,是佛道俗共同的节

发布时间:2024/3/28 13:09:14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抹什么药 http://m.39.net/pf/a_4784989.html

农历七月十五这一日,

民间称为祭祀节,俗称鬼节。

佛教称这一日为盂兰盆节。

道教称这一日为中元节。

1.祭祀节

古人认为人去世后会化作鬼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祭祀鬼的节日,俗称鬼节。也叫施孤、亡人节或七月半。

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一,阎王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常年禁锢在幽冥界里受罪的冤魂厉鬼走出地府,享受人间血食,直到七月末结束鬼魂的游荡回归地府。

所以就有了七月为“鬼月”的说法。

民间在这期间盛行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烧元宝、烧冥币、烧纸钱,放河灯,做法事等,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另外还有的人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等。

2.盂兰盆节

盂兰是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盂兰盆”即是解倒悬之意。解救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盂兰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犍连救母的故事。

佛祖弟子目犍连用道眼看到已故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目犍连非常伤心,

于是用钵盛饭送给母亲吃,饭刚送到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犍连哭着请求佛祖救救母亲。

佛祖授予《佛说盂兰盆经》,

让目犍连与众僧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等供奉地狱里的众生,

众饿鬼终于得到了食物。目犍连也救了母亲。

自此佛教徒每年在这一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法会、盂兰盆供、盂兰盆斋。

农历七月十五成为佛教的盂兰盆节。

在佛教里,七月与民间的“鬼月”相反,七月是吉祥月,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

佛祖在世时,每逢夏天雨季,僧众皆不外出托钵,专心打坐修行,

经过90天的“结夏安居”,到了七月十五安居结束日,众僧把这期间的修行体悟告知佛祖,等待佛祖的印证,

这一日叫做“僧自恣日”,也称“佛欢喜日”。

七月十五成为佛教的盂兰盆节后,

七月不仅称报恩月,也称为孝亲月。

3.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

以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水官解厄日)。

“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中元地官清虚大帝在中元节时,来为孤魂野鬼普渡,

并且在这一日有罪的人,可通过各种仪礼自我检讨或是祈求天地人的宽恕和赦免,又成为活人的“赎罪节”或是“忏悔节”。

道教兴起后,唐中后期正式命名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人们通常在这一日,或是前一日,用时令佳品或喜爱的食物向祖先亲友亡灵进献祭祀。

一般认为,鬼节即中元节即盂兰盆节。

这是一种误解。确切来讲,祭祖节鬼节、盂兰盆节、中元节分别属于民间俗信、佛教以及道教的节日。

三者呈并列关系。

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华夏文化与民间信仰有强大的同化作用,

佛教侧重于普度从阴间走出的孤魂野鬼。

道教则强调的是孝道,

民间的祭祀节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传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觉中适应着本土的文化。

使中元节逐渐成为内涵丰富的祀亡、祭鬼、解难、赦罪等盛大的汉文化传统节日。

我国是礼仪之邦,孝道是我国文化的起点,

一直以来,我国都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

剥开种种宗教的、神怪的仪式外衣,

无论是烧纸钱,放河灯也好,还是供奉百果,燃灯供佛也罢,

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才是祭祀活动的真正核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xgcs/160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