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中江书院特别奉献元宵佳节知多少
清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在古代也称上元节,与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古人一年之中非常重视的节日。人们在上元节庆祝新年的第一次月圆,夜晚也称“宵”,元宵节从而得名。关于元宵节来源,有两种主流说法:一种说法起源于西汉。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乱政。朝中大臣周勃和陈平等人协力扫除了“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由于扫除“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以后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以示庆祝。《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年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乡新庄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汉书》上有相关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说明西汉时期,实行晚间不许人们游逛于街道的“宵禁”制度,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可以解禁。另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当时还没有佛教西来,道教也还是散存于各类多神教,而“太一神”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神祗,因此正月十五这个日子就非常重要。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因为这个日子的重要性,在佛道教形成之时也被各类文化思想吸收。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沿袭到道教,正月十五因此成为“上元节”,要举行天官祭祀,加重了这个日子的文化意义。同时,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元宵节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自隋、唐、宋以来,就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特别是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而到了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花灯等。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的情景。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的活动。而这种娱乐益智活动,也随着元宵节的延续,和朝代的更替,成为了现今人们喜爱元宵活动之一。chi吃yuan元xiao宵上元竹枝词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元宵节吃汤圆,其风俗大行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元”。
清代李调元的诗句“风雨夜祭人散尽,孤灯又唤卖汤元”即是指此。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这种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sang赏hua花deng灯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挂灯。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fang放yan焰huo火正月十五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传说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计,全城灯火烟花造成火烧京城的假象,以瞒过天上神仙。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东方朔之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与白昼无异。火光直透云霄,果然此夜相安无事。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燃灯张炬,大放烟花,以示纪念。
今夜灯火阑珊处,谁与你携手共度?以文化人传承经典中江书院祝您元宵节快乐—THEEND—
编辑
张倩倩
审核
刘越
终审
程序
中江书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