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袁州府传统节令从残灯节到冬至节有哪些
残灯节旧时,宜春农村以正月十六为“残灯节”。这天,各家收拾灯具,撕下大门口的“花笺纸”焚化,并治酒欢饮,以示春节结束。各行业的工作或生意从此正式开始。少儿也要随着大人干活了。农谚说:“烧了花笺纸,女仔打鞋底,伢仔捡狗屎。”并以是日之晴预占早稻之丰歉,俗谚说:“雨打残灯碗,早禾一把秆。”是说十六这天宜晴不宜雨。
花朝节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叫“花朝”。文人会饮酒、吟诗。有患“水症”、“天花”病已愈的人家,是日用纸扎旱龙船送入河中谢神,俗称送“花娘娘”。
清明节旧时三月初三为老清明节,从这天至当年新清明日,为祭扫祖坟时间。民间族众分支设有“清明会”的,则集家人备酒醴、纸钱、墓标、锄镰上山祭扫祖坟,扫毕聚餐。唯清明前一日为“寒食”,不祭扫,以纪念介子推母子殉难日。新坟则在“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前,用草绳绕坟堆,俗叫“拦社”。清明时节风和日丽,人们喜放美女、蜈蚣、蝴蝶、豆腐干等风筝。技艺精明者,作“蝶送爆竹”游戏,即蝶携带鞭爆、香火,沿线送上天,爆竹响完后,蝶合翅返回地面。
端午节是日家家挂菖蒲、蕲艾于门前,传说可避邪。有的悬“屈原菩萨”和包子、粽子于厅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吃包子、粽子、饮雄黄酒,用雄黄酒浸大蒜治疗虫咬,亲朋互相馈赠节礼。新婚女婿备肉、包子、粽子、酒、扇送岳家,礼物接少许,回赠一身衣服,一把雨伞等。西村、下浦、彬江及城区沿秀江一带,民众自动组织龙舟竞赛,凭吊爱国诗人屈原,城北最盛。参赛者持桡子及舟旗,到各商店筹资以作犒劳,义渡艄公亦在此日到各地收取费用。
鄱官节农历六月初六,是园农、养鱼业的“鄱官节”,家家办佳肴饮宴,宜春作园土的佃户多在这一天请东家吃酒,议定租息,并请亲友作陪客,以便从中圆场。宴请时,还有雄鸡、鲢鱼上席,有预兆大发之意。并在塘里、园地里插上小竹竿,竹竿上端用红纸扎“包尖角”,用鸡血打红花,插于树荫处或塘边,俗称“立鄱官”,有除害消灾,祈祷园艺、鱼塘丰收之意。鄱官节亦称晒虫节,传说此日为龙王爷晒鳞日。这天民间晒衣物,官府晒官服,读书人晒书籍,僧人晒经卷,俗传晒后可防霉防蛀。农家忌雨,俗谚:“雨打鄱官,不得田干”。宜春俗话骂人:“鄱官晒烂毡帽。”还说:“六月破官,一出日头晒得焦干。”意思是主人有官做,或是做不长久。
吃新节五月至六月间,“小暑”后逢卯日为“吃新节”。农家办荤食如米粉肉,煎三角形豆腐(内填糯米粉),采摘新出蔬菜,并将已成熟的稻穗若干放甄内蒸熟,先供“稷神”(即谷神),然后围座聚餐,俗称“吃新酒”。
中元节旧时称“七月半”,又俗称“鬼节”。七月初一打开家中先祖牌位门,叫“开鬼门”。每天早晚敬香祭供,十二、十三两日给先祖焚冥纸、冥衣、金银箔锭,十五日晚关牌位门,叫“关鬼门”。入夜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烧冥钱,新亡人家请道士,焚冥屋、箱笼、金银箔锭、纸衣冥器。寺僧作“盂兰会”,庙会邀请僧、道诵经打醮祭祀,剪五彩色纸为河灯,沿河放入。
中秋节是日亲朋以月饼相馈赠,入夜,全家团聚,备果赏月,取月圆人圆之意。儿童取西瓜切顶,挖去瓜囊,外刻“中秋月圆”等字,以绳系之,成西瓜灯,内燃蜡烛,提灯月下玩耍。或烧瓦塔,或取橙皮切成条状叠“橙皮宝塔”,内壁加红纸,燃蜡烛,成“红色玲珑”。或束稻草若干节,系于木柄上,燃香火插入稻草上,成为火龙灯,游戏于明月下。成人有的作“孔明灯”,燃火冲入天空。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叫文人节。是日文人相聚,登化成、袁山、春台作登高会,饮酒赋诗寄兴。手工业主于该日治酒款待工人,俗称“重阳酒”,此后每晚增做夜工,俗谚:“吃了重阳酒,夜工不离手”。
冬至节旧时族人重谱牒,四十年修一次谱,同姓异宗必严审之,同族异谱者不妄援攀,达官不轻录养子。民国年间,宗派之风盛行,遂有同宗联族之举。族姓置有“祭田”,是日宗祠祭祖,合族男丁分长幼辈次聚集宴饮,颁发祚肉和助学金。新生婴儿报生辰,叫“报丁”,由族长载人“草簿”。年满16岁或婚前男孩,用红纸写明更名启事,糊在宗祠壁上。
来源:《宜春市志》资料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往
期
回
顾
01
宜春人,一天一元钱,让你全家尽情喝上好水02
宜春街上“压马路”都被罚款,咋回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