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今天中元节ldquo鬼节rdqu
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但是……
Q:你知道中元节么?
A:就是鬼出没的日子。
Q:冷汗……
中元节,每年七月十五,在十四日晚上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就能看到一派香火缭绕的景象了,满满的都是港台恐怖片的即视感啊有木有?但是!心里打颤的小伙伴们~你们造吗:七月十五的核心可不是“鬼”,而是个地地道道的“孝”日!源
根
儒家的孝文化
道家经典
三官崇拜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是使之成为民俗节日。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七月十五,地官的生日,检验诸路鬼众的地府官自然成为人们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的固定节日。
佛家传说
目连救母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
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日趋明显,民间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
而有些地方,在7月14日过,据说是因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发展篇
我们都是历史
魏晋南北朝
十分盛行
唐朝
宫廷内仍盛行盂兰盆会《唐六典》规定中上署七月十五进盂兰盆。武则天倡导佛教。
明清
盛行于南方
20世纪20~40年代
此时,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更热闹。人们仍保留了祭祖先、荐时食的习俗。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曾为“抗战阵亡将士”普渡求福。
20世纪50~70年代
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一度被取缔。
改革开放后
传统节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年5月18
中国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篇
我们都是活动
烧包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放焰口
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抢孤
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抢孤由来:因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普渡拜拜
七月十五日下午,祭坛上各种牲礼及水果摆上几百盘,另请和尚或道士登坛作法诵经,引渡孤魂野鬼,回归天地,有时也上演钟旭道捉鬼等民间戏曲。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各地风俗
1、老北京;吃七色菜,还有吃七种食物之说,古人认为7是生命之数,人死了也以7为周期停灵送葬。做大型法会,抗战胜利后,北海公园天王殿每年中元节都举办大型公祭活动,以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2、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3、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又有放路灯的习俗。
4、河北:祭祀祖先,打扫墓地。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以蒸面羊赠送儿孙。
总
之
不管怎么说,中元节文化虽与祭祀相关,但是从中元节的传说中来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的重要意义还是在于,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和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滴存在。所以,都已经处在新时代的小伙伴们,也应该跳脱鬼神的角度,敬孝先人,感恩父,相亲相爱吧!
END
来源:中国文物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