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ldquo送寒衣rdquo是怎么

发布时间:2021-3-28 13:19:43   点击数: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叫做“寒衣节”。这个节日又称“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之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中国有四大“鬼节”,排在第一的是春季的清明节;第二是秋季的中元节;剩下两个都在冬季,一个是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一个就是十月初一的寒衣节。

寒衣节究竟起源于何时

  中国人所谓的鬼节,就是超度逝去亲人的节日,一般在这四个节日,人们都会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道教与佛教,也会在此期间举办特定的法会来超度亡魂。下元节与上中二元节都是道教的节日,下元节是道教神仙三官中——水官“解厄旸谷帝君”的解厄之辰,所以该节道观会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其他三个鬼节都有很明确的渊源,唯独这个“寒衣节”来历不明,而且很多南方地区的人们都不过这个节。

  有人根据《礼记·月令》考证认为,寒衣节来源于周代,周朝时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烝祭日,这天朝廷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也有人认为它是根据先秦的迎东礼仪迎脱胎而成(在秦朝十月初一是新年的开始,类似于现在的正月初一)。有关寒衣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百姓为了纪念孟姜女而兴起的习俗,因为她曾千里寻夫送寒衣,结果丈夫已经惨死,她大悲之下哭倒了数百里长城。

  孟姜女只是一个杜撰的人物,将送寒衣的起源安在她头上,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不过是模仿了端午节的来历——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人们会在这天赛龙舟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节日。有关民间于十月初一"烧冥衣"的记载,在唐代以前不见于任何文字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因此寒衣节习俗的形成,肯定不会早于宋代。而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推测,寒衣节很可能起源于宋朝,但却源于唐朝中期。

送寒衣是怎么兴起的

  首先我们来看十月初一这个日子,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根据相关的历史记载,从周代起它就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每年的这天,周天子都会以猎物为祭品,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不过那时有资格祭祀的都是三公九卿、王官贵族,普通老百姓尚无此待遇。到了魏晋时期,因为道教的兴盛,平民百姓才加入到十月初一的祭拜风潮中,因为这天按照道教的说法,是东皇大帝的生日,天上所有的神仙都要去祝寿,顺便会考核奖惩人间的善恶,所以这天大家都会去道观烧香祭拜,保佑自己与家人的平安。

  不过此时仍无送寒衣的概念。到了唐朝,唐明皇李隆基曾下诏书将皇家祭祀祖先的日子规定在每年的九月初一。在《唐大诏令》中称:“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所谓的”荐衣“,就是祭献衣物。之所以规定九月一日而不是十月一日,是因为唐明皇死扣了诗经里“九月授衣”的典故。皇帝为了彰显孝道,在活人要换厚衣的秋冬相交之际,为死去的祖先也送去衣物。不过这时祭献的应该是真实的衣物,而不是纸衣。

  但估计民间并没有上行下效,唐代规定十月一日是法定假日,放假这天大家会不会去祭祖?浩然查询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找到线索。到了宋朝,十月一祭祖与焚烧纸衣已经开始流行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梦粱录》记南宋临安“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不过此时,仍无“寒衣”的说法。

  送寒衣的说法,有据可考的是出于明清。而送寒衣的民俗,至今在北方地区民间仍极为盛行,不过各地的习俗都略有差异。依据传统,是给祖先亡人焚烧用五色纸做成的衣物,款式分男女,全活儿包括上衣、下衣、内衣、鞋袜、帽子乃至被子、枕头等;有些地方讲究在纸衣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有的地方就直接烧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彩色蜡花纸,反正有了布,下边的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送寒衣是生存环境与孝道思想的体现

  王东岳先生有句名言:任何文化都是生存结构的体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与气候的依赖很重,许多民俗与文化都体现为气候变化的节点带来的人们生活内容的改变。寒衣节的前身是授衣活动,每逢秋冬相交之际,人们都要提前做好御寒的准备,十月后就要穿过冬的衣服了。十月初一是阴历冬季的第一天,将这天逐步固化为一个节日,并举行相应的仪式与民间活动也就很自然了。

  例如宋朝每逢十月初一,皇帝都会给京师军队中官阶在将、校、禁卫以上者赐予锦袍,给边防军队中的大帅、都漕、正任侯等赐予锦袍。但为什么从给活人授衣与百姓换冬装,民俗中又发展出给死去的亡人乃至历代祖先送寒衣呢?这与传统儒家思想中特别重视孝道有很大的关系。儒家虽然轻易不谈鬼神之事,但依然相信鬼神的存在并重视对鬼神的祭祀活动,这其中就包括了列祖列宗的鬼魂。

  于是孝道的思想很容易就延伸到了祖先的鬼魂上边,活着的人都知道天冷了要换冬装,把自己弄得暖和点,阴曹地府的祖先们也要过冬啊,怎么能对他们不管不顾呢!所以唐明皇要到祖先的陵寝去祭献冬衣,带头为天下人做孝道的表率。在儒家孝道思潮的鼓动下,民间也就慢慢跟进而形成了送寒衣的习俗。不过大多数老百姓本来就没几套衣服,烧了真衣服自己就得挨冻,所以只能烧纸衣。至于祖先们能不能收的到,儒生们并不   但是前边说过:任何文化都是生存结构的体现。北方一到十月份就已经很冷了,而南方大部分地区此时的气温依然很温暖,根本不可能穿棉衣,这个时间对于活着的人,衣服的厚薄对生存的影响不大,延伸到死去的祖先亡人身上,给他们送寒衣也没有什么必要性了。因此在北方地区体现孝道的送寒衣活动,在南方地区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这就是南方地区一直不过寒衣节的缘故。

  南方人虽然不过寒衣节,却会在冬至那天纷纷祭拜先祖,给亡人焚烧纸钱与纸衣。这是因为冬至开始,南方才进入寒冷模式,所以要在此时让地下的亲人们穿的暖和点,手头宽裕一点。北方人也把冬至当做一个重要的节日,但不再进行祭祀活动,因为寒衣与纸钱已经早早送过了。此时所开展的活动,都是围绕着活人展开,例如包饺子、喝羊肉汤等。可见对于民俗与文化内容,气候条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送寒衣有没有必要性

  那么,送寒衣究竟有无必要性呢?从形式上讲很有必要性,但内容上却未必。首先我们要承认祖先亡人的鬼魂,有可能在另外的世界中正受苦呢,我们对他们进行祭奠并焚烧纸钱纸衣,或许就能帮助他们“活得”更好一点。这些年来,浩然有很多相关的预测案例,都是亡人给亲属托梦,结果现实中的情景果真如此。例如有人梦到死去的父亲淋着大雨,预测断其坟墓塌方进水了,回到老家一看果然如此。又例如总梦到死去的母亲来找自己哭诉,后来做了法事后就再也不做这样的梦了等等。

  那为什么说内容上未必呢?因为无论是烧纸钱还是纸衣,未必就能真的能“送到”亡人祖先的手里,即使对方能接受到一些,对于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作用甚微。况且现在坊间销售的纸衣纸钱等,很多都是用十分低劣的纸张制作而成,焚烧起来会产生刺鼻的有害气体,烧的人多了自然会污染空气,给广大人们群众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那么什么样的祭奠方式最好呢?就是通过一些特定的形式,例如念经、做法事等,祈请佛菩萨的加持护佑,给亡人增加福报,助他们早日转生善道或超脱轮回。如果你一定要焚烧纸钱纸衣,最好同时焚烧一定数量的咒轮。咒轮是藏传佛教中常用的法物,它是用咒语构成的轮状的符咒,有点类似于道教中的符,这些咒包含六字大明咒、阿弥陀佛心咒、绿度母菩萨咒、莲师除障咒、普巴金刚伏魔除障咒、大威德金刚咒、玛哈嘎拉大黑天咒等等。

  烧咒轮有什么好呢?我们为自己及亲友烧可以让人远离病魔、获得财富、增寿开智、化解灾厄、改善运势、增上顺缘、圆满资粮等。如果为逝去的亡人烧,那么相比于单纯只烧纸钱纸衣,同时烧咒轮(当然也可以只烧咒轮)可以对亡人进行超度和救拔,对已度、当度、未度的亡灵进行有力的咒力加持,帮助亡灵克服在中阴界的恐怖、迷惑、焦虑,避免因受业力牵引轮回到下三恶道,亡灵依此法界诸佛力及神咒威力即生净土中,同时也对世间亲人亦有不可思议的延寿、改运等诸多功德。

  

  年的寒衣节将至(11月15日),如果这天你有祭祀活动,不妨亲身体验下火供护摩咒轮的不可思议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xgcs/134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