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剃头挑子一头热
剃头担子一头热
于和风
近几十年随处可见的理发店,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洋玩艺儿”。在梳辫子的年代,剃头匠们的“店”,一种是在城镇某处固定地点——如街道的交叉路口、向阳背风的城墙根儿等处搭个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种最为常见的是剃头挑子,把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的两头,走街串巷来服务。“理发师”即剃头匠的担子,一头是带抽屉的板凳,抽屉里面放剃头刀,剪刀木梳、篦子、毛巾、布单、收拾碎头发的笸箩等,抽屉下面有盛水的小水桶,一头是火盆,上面有脸盆、火罐,盆上方挂一面镜子,用来烧洗头水。因此“理发师”的挑子是一头热一头凉的。故而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剃头匠每到一个村,就会在村子里来回转悠,边转悠边吆喝:“剃头啦,有剃头的么……”还有是手里拿着唤头“当啷、当啷”地走街串巷招呼生意。
剃头匠有自己的行话,剃光头叫“沐龙”,理西发叫“西草”,剃平头叫“平草”,洗头叫“盖盆子”,围布叫“大拦”,毛巾叫“小拦”,掏耳朵叫“掏仙人洞”,捶背叫“摸虎腰”,剃头匠最最喜欢剃“新郎头”和“满月头”,因为不但有红包,还有喜蛋、喜烟、喜酒吃啦!
理发业封“罗祖”为“祖师”。据说雍正皇帝头上害“癞疮”,他头无人敢剃,为此杀了不少“理发师”。一天来了不怕死的道长,给雍正皇帝剃好头,还用中药治好皇帝“癞疮”,于是,龙颜大悦,封道长为“剃发师祖”,并赐“半幅銮驾”。上面写对联“做天下头等大事,用世间顶上功夫”,这就是“罗真人”,后人叫“罗祖”。
剃头匠原先只管剃头,后来又发展为掏耳朵、修面、按摩、捶背、揉捏、职落枕、脱臼、脚崴等小毛病,有的还会针灸、推拿等。记得我小时候,滨海奶奶家隔壁邻居,叫大村长爹。他就是一剃头匠,我记事起,他不走村串户,就在自家剃,或到邻居家里剃。可能是他当“村干部”,公务繁忙,脱不开身吧!的确给邻居带来了方便。
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走街串巷流动“理发店”,早就被穿白大褂的新型美发师们“pk”掉了。不要说我们的孩子不知道“唤头”是什么东西,就连我们六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几乎都忘却了。但不容置疑的是,从前的剃头挑子的确消逝在岁月的年轮里,他们已经完全被历史所湮没,成为一段往事佳话。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传统手艺的流失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要向前看,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偶尔能够在心灵的深处回头望一下,并且给传统文化给以足够的尊敬,那过去了的也必将回报给我们一丝丝的温暖!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华的传统文化在伟大民族的复兴路上,正日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于和风
于和风,滨海县人,现供职于响水县规划城管局。文学爱好者,年参加工作,做过通讯报道,公司文书、内勤等工作,曾参与过《魅力响水》编写,在《人民网》《中国城市报》《江苏网》《中华孝德网》《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今周刊》《今日响水》《灌河文苑》《灌河潮》等报刊杂志和网站发表散文、随笔等文章数篇,并多次在县征文中获奖。
联系
投稿信箱:jsycy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