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穿越时空的旅行去ldquo国家历史文
上周,国务院发文同意将温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温州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历史街区特色鲜明,传统风貌保持完好,保存有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遗存,是今人与曾经对话的桥梁。
所以,快让我们搜罗一下温州的历史街区、文物遗迹和民俗文化,开启一趟历史文化之旅,去了解这座城的前世今生。
历史街区温州拥有多年文明史,城市建设历经近年。虽几经更迭,依然较好地保存着“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历史格局和明清以来所形成的街巷风貌。现存的朔门街、庆年坊、城西街、五马—墨池等四大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28公顷。
朔门街东起水门头,西至解放街,长米,宽6米,最狭处仅2.9米,因其位于温州古城七大门之一的“朔门”之内,故名朔门街。明清时期,朔门曾是温州著名的商业街,因为紧靠瓯江的南埠头,朔门街成为北向进城的通道,人们一停船上岸就直奔朔门,这里南货、水产、糕点、香烛等应有尽有。随着时代变迁,朔门街逐渐变成了百姓居住区,只有街上的城墙、老屋和古井见证着逝去的辉煌。修缮后的朔门古街恢复了老温州“上居下店”商铺住家合为一体的房屋结构和传统,沿街开满了古玩字画、休闲吧、桌游、根雕、韩服等近百家各具文化特色的小店,行人悠闲地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丽江、阳朔或是宽窄巷。
庆年坊东起信河街,向西转南至丁字桥巷,又岔巷转北至应道观巷,因宋兵部尚书蔡幼学居此并袭其轶事而得名。蔡幼学从小就酷爱文学,青年时期谦虚求进,善于拜师求教,故文墨精通。但蔡幼学从不以荣自尊,而处处警勉自己“只有学而不止,才能为民办好事”。晚年在此定居后为百姓做了许多公益事业。宋杨蟠被他的贤举所折服,将他所住的街坊定名为“庆贤坊”,后谐音演变为“庆善坊”。明代时又以“喜庆丰年”之兆逐改为“庆年坊”,并沿用至今。如今,进得坊口,一侧清水砖墙上,便是一个古朴的木制宣传栏,里边是多幅反映这条古坊整饰前后面貌的照片。抬头望去,整条古坊建筑以灰白色为基调,浮雕风格的古式门台,那重檐瓦、马头墙、风角人字线……尽现古貌。城西街南起广场路,北至沧河巷,因位于原钱氏子城之西而得名。钱氏子城系五代后梁开平初,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所筑,周三里十五步,通四门,内卫府治,外环以水,是古时温州内城的重要设施,现仅存谯楼。清代时,城西街是条石和青砖结构路面,仓桥、飞鹏桥、嘉会里桥、金凿石桥穿街而过,小桥流水,有“九山十八溪”之称。东侧民房之后是道前河,行舟不断,直通小南门河。沿街每户人家都筑有石埠。今该街94号边的一口角井(已有数百年历史)还一直保存完好。城西街的民房建筑大都是民国时期,以二层小楼房居多。如今的城西街,所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商味实浓的服装一条街,各种新潮服饰,由此转销城乡各地。
五马—墨池五马—墨池历史街区位于温州古城东南部位,为古城格局中“南市、东庙”的主要街区,解放街联系五马街区与墨池坊街区,总面积达63.08公顷。五马—墨池街区的五马街(古称五马坊)、谢池巷(古称谢池坊)、康乐坊、墨池坊等街巷历史悠久,唐代前就已经出现这些坊名。如今,已经没有了往昔的一渠一街水乡风貌,但作为温州街坊的历史还一直延续着,是古城区历史记忆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主要包括五马街、墨池坊和公园路街区三部分。五马街是温州闻名遐迩的商业街和步行街,街道两侧老式的西洋式建筑,一般都是二、三层小楼,石墙、翘角、木格窗,别有韵味。街两侧有十四条小巷,巷弄里面开满了服装、饰品、甜品、小吃等特色店铺。街上还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3家创办于清代和民国期间的百年老店,这些延续至今的老店仍很热门,如今又集聚了康奈、奥康、报喜鸟、婉甸、巴拉巴拉等温州名牌轻工产品的专卖店;以及天一角食街、肯德基等中外品牌餐饮店。百年老街五马街魅力不衰,依然是温州最繁忙的商业街。墨池坊街区位于华盖山麓,为“东庙”的重要区域之一。街区内历史遗存丰厚,拥有大量的宗教建筑、名人故居及古树、古井等。解放街是市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商业街,是历史城区“二纵四横”的东纵轴线。解放路历史风貌轴集中了浙南地区近代中西合璧的典型风貌建筑,两侧建筑多为三四十年代建筑风格,商业气氛浓重,近年曾对街景进行整修,效果尚佳。五马街—公园路传统商业轴自明清至今,一直是温州古城最重要的商业生活中心。旧城改造前此街区曾是温州近代望族大户宅邸最集中的区域。另外,位于街区东侧的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城市公园带是环古城风貌保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文保单位全展示温州城文物古迹众多,沿着大街小巷四处走走,你会发现,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1鹿城老鼠山遗址
2龙湾永昌堡
3龙湾国安寺塔4瓯海四连碓造纸作坊
5乐清南阁牌楼群
6乐清高氏家族墓地
7乐清真如寺石塔
8乐清东塔
9浙南石棚墓群
10瑞安圣井山石殿
11瑞安利济医学堂旧址
12瑞安玉海楼(含孙诒让故居)
13瑞安八卦桥(含河西桥)
14瑞安观音寺石塔
15永嘉芙蓉村古建筑群
16永嘉金昭牌坊
17永嘉楠溪江宗祠建筑群
18文成刘基庙、墓
19平阳顺溪古建筑群
20平阳栖真寺五佛塔
21泰顺廊桥
22泰顺仕水矴步
23泰顺玉岩包氏宗祠
24泰顺雪溪胡氏大院
25泰顺土楼
26苍南护法寺桥和塔
27苍南蒲壮所城
28苍南赤溪五洞桥
传统民俗温州有“东南邹鲁”之称,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温州的民间风俗,是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温州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特色的表现。
泰顺百家宴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始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渐渐的,后来逐渐演绎为联谊性质的聚餐--百家宴。据称在明清时极为流行。
太公祭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县南田镇举行的以家族祭祀为主,间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
自明正德九年(年)六月十五日刘基诞辰公祭始,刘氏宗族固定每年大年初一、六月十五日举行春秋二祭。公祭时有时无,家族祭绵延数百年而极少中断。现今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在南田镇,每年有台湾国民党刘劲持将军后裔和旅居海外的刘氏族人特地赶回参加祭祀;在文成县,每年有政府组织举办“刘基文化节”;在温州市下辖的平阳、苍南两县以及周边的青田县,甚至欧洲一些国家,凡有刘氏后裔聚居地方届时都有举行相应活动。
陈十四信俗陈十四娘娘名“进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县临水村人。生而聪颖,幼悟玄机。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陈十四。生前由于除妖护民,催生扶幼,人们膜拜为女神。
数百年来,洞头海岛祭祀陈十四娘娘已经形成当地人们的信仰习俗。每年正月十四日陈十四娘娘诞辰之日均有信男信女成群结队前往宫庙祭祀。而霓屿逢60年一届的“太阴圣母陈十四娘娘平安出巡”活动,盛况更是空前。出巡一般定在正月十五左右。先要在太阴宫内演七天七夜的《南游》大戏,内容即“陈十四收妖”,大门、三盘等乡镇称“唱灵经”。期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坐金旦(坛)”,先将陈十四娘娘金身请出神龛,安置在大殿中央的圣位,再挑选一位本地最有福气的最年长者坐“金旦”。出巡队伍约多人,出发时吹起号角,大锣开道,礼炮齐鸣,整个出巡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像过年过节一般,张灯挂红,燃地火相迎,并选一广场,集中接受缘金,祈求神灵保佑。
蒲岐抬阁蒲岐抬阁是温州市乐清市蒲岐一带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有时九月会市上也乘兴闹场,已有余年历史。蒲岐抬阁扮演的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白水滩”等。每架抬阁起码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仔细看看,都是蒲岐人。”便是对蒲岐抬阁的形象描写。
蒲城拔五更拔五更是苍南蒲城一项传统节庆活动。每年从正月初四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整整十六天,整个蒲城都处于一种狂欢的状态。元宵节一大早,蒲城上下街巷附近的居民就开始大扫除,修补不平地面,为的就是保证夜间赛神队伍能够顺利通过。到了晚上十一点半驱魔竞跑正式开始。随着炮声一响,东西二队抬着晏公爷塑像的壮汉们,像风一样奔跑在城内大街小巷,伴随着“顺呀!顺呀!”的呐喊声。这项活动还有一个奇特的习俗,就是在旁观的人群不能出现女性,女性只能在拔五更结束后才能参与狂欢。
七月十五汤和节多年前,明朝大将汤和(年~年)率领官兵来到温州等东南沿海修城筑堡,抗击倭寇侵扰。为了纪念汤和的丰功伟绩,缅怀抗倭将士的英勇事迹,龙湾宁村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汤和信俗活动。如今,龙湾宁村的汤和信俗活动已成为温州地区最具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
瓯海泽雅闹“挑灯”瓯海区泽雅镇周岙正月十三闹花灯这项古老民俗活动已有余年历史,被称作是浙南地区保存最好、最热闹、最有韵味的元宵灯会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闹“挑灯”,周岙村民们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三角的、鱼状的、头状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村民的心灵手巧。该日,家家有客,户户摆酒。晚上信号一响,各家把灯一齐挑出来,汇集在周岙村中心——桐桥头,沿路浩浩荡荡地游过去,一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挑灯的高潮是舞龙灯,晚间三声炮响,持灯者涌向街头公路,前挤后拥,有秩序地形成自然队伍,在烟花烟雾中,一条白龙翻转腾挪滚滚而来,汇入了闹灯队伍,在欢呼喝彩声中,灯会进入高潮。
洞头七夕成人节七夕成人节,是洞头民间在七月七为年满16岁的丁口举行的成人节。洞头的七夕成人节有请七星亭、祭拜七星夫人,做巧人儿饼、红圆、红龟和姑娘乞巧、拜床母和十六岁成丁等内容,当晚的祭拜也有特指的含义和固定的程式。“七夕”成人节不但是海岛居民的传统节日,它还包括民间手工纸艺(扎七星亭)、民间木刻(巧人儿印模)、刺绣、等工艺的展示。尤以16岁成人仪式为其特色。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收藏以上旅行点,带上背包出发吧!
每周日21:20记得收看
浙江经视《诗画浙江48小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