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鬼节话ldquo鬼rdquo,鬼
《中元作》
李商隐
绛节飘飘宫国来,
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
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
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城未抵瀛洲远,
青雀如何鸩鸟媒。
鬼节话“鬼”,鬼中有“鬼”我觉得世间是有鬼的。人为阳,鬼为阴,人在日间活动,鬼在夜间出没,各行其道,各得其所。以前看鬼片,剧中一临近天快亮,鬼就急着要走,又恋恋不舍,实在是难舍难分。每到此时,心里也为鬼暗暗着急,怎么还不走啊,不然魂魄一见阳光就该散了。当然,鬼跟人同,分好鬼坏鬼,还有不好不坏的鬼。鬼若好,做人时又是苦难缠身,你就不那么怕鬼,对这些好鬼就多份同情。
电影《人鬼情未了》中,除了黛米摩尔眼神美得一塌糊涂,给人印象深的还有一通灵人物,可为阴阳两界的人与鬼对话。老家从前有“走阴差”的行当,跟此相像,被人传得神乎其神。走阴差的人竟能模仿逝去人的口音,说出曾经只有亲人才知道的事情。未曾见过,只是传说,我想这里面更多的是对往生亲人的思念,只要口音有点相像,话能说中一二,便觉得这就是亲人还魂附体了。
中国人不信邪不怕鬼,纵然东瀛列岛与香江弹丸小岛还有群魔乱舞,跳梁小鬼在闹腾,终究鬼还是鬼,还不了魂,借尸借垃圾借废物,有奶叫娘,认贼作父,都还不了魂。
从前今日,暮色一起便怕出门。老人说,要把街上的路让出来,让逝去的故人回家一趟。
“七月半,鬼打乱蹿。”小时候,这一夜睡觉都是忐忑的,漆黑里一丁点声响发出,大气都不敢出,急扯被子蒙住头。但到底是年纪小,怕归怕,瞌睡一来,立马睡到日上三竿。
阿城说,信鬼才有趣,大了不信了,就无趣。
聊斋里的鬼,侠肝义胆,温情脉脉的多,有时比人还有人情。从前日子慢,赶考的路上更慢。穷书生,破庙,蜘蛛网,古井,若明若暗的油灯,都为女鬼量身打造一个阴森森的出场环境。《促织》里小孩,投井而殁,变成了蛐蛐,比变鬼更屈。曹公伟大,写人生百态。蒲先生亦伟大,讲鬼魂千姿。百花齐放,蒲老让我们见识了不少冤死鬼,也见识了更多妩媚诱人的靓鬼。
女人唤男人叫死鬼,大多是呢称。当众数落自己男人坏的,特别是把自己男人带着笑意往死里说的,反而让她心里引以为荣。当众掩饰的,说男的还好,可能还真是死鬼一个,有苦难言。
老家人若说“鬼哟”,这两字无法直接判断其义,主要看上下语境,还有说话者口气。
要么是完全不相信,知道对方纯粹在扯淡,要不就是半信半疑,且惊且喜,娇嗔骂句“鬼哟”。
这就得看听话人的耳根子,能分辨好歹轻重。
包括说人“神经”,说得短促,那就是真骂人,说得婉转绵长,那多半为撒娇。
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这句话常被引用,怕就怕有些人做了亏心事,还不怕鬼叫门,还理直气壮。其实,高调门的大多心虚的没底。
今天老家风俗,每家都会给逝去的亲人烧纸包,纸包上写上故人姓名,生卒年月,边烧还要边说,拿钱去用。另外要烧几张草纸,说是给阴间邮差的辛苦费。
我想,大多人都不相信,化为灰烬的草纸会变成冥币,寄到九泉下的亲人手中,但人们又宁愿相信,亲人们一直都在,泉下有知。
大哥家在贵州,每年都会在今日给过世的外公外婆烧纸包。大哥由外公外婆一手带大,自然对外公外婆有更多思念。还有,外婆在生前交代过大哥,以后她与外公人走了,清明就到坟头扫扫墓,七月半烧个纸包,如果烧就每年要坚持,嫌麻烦就莫烧,千万不要想起来一年烧,想不起来一年又不烧,免得她与外公到了七月半,还会在阴间里盼。
从前老家风俗,七月半还要磨米粉做饼,祭祀先祖故人,后就有了“有鬼吃饼”这一说法,如今此话意思变成了,未曾想到的事,竟然意外让人做成了。话含揶揄、嬉笑成分,不过,善意为主。把旁人以为做不成的事,偏偏做成了,就可叫“有鬼吃饼”。
中元寄哀思,灯下忆故人。今为中元节,佛教又称为盂兰节,教人思念,不忘来处,教人好生活着,教人好生去爱。
-END-
作者:舍玉
图片:邓建人
版面:小可
编辑:王晓芹
出品:客家风骨新媒体
作者:舍玉,专栏作家,高级记者,在《南风窗》以及《人物》等媒体发表了大量的专题文章,目前在高校从事大众传媒教学工作,出版个人著作数本。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伐木架桥,依山筑屋,多少年来,我们的客家先祖,斩荆披棘,从北至南一路走来,行双脚,用汗水,铸就全球客家民系的荣光,请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xgcs/1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