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正在消失的文化,有多少人还记得它三元
情人节、圣诞节、双十一……,多数人对这些日子记得清清楚楚,耳能熟详。“下元节”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是个相当陌生的名词,但这个节日与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有同样的起源,属于“道教三元节"之一。
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它的来历与道教相连。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分别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由于下元节是水官的诞辰,也是水官解厄之辰,即水官根据考察,上报天庭,为人解厄,民间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便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这一天,民间多备下菜肴享祭祖先神灵,以求保佑一家顺遂安康。这是家祭中较为重要的节日,此俗现已淡化。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十月望(此处望即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是农历每月十五。)为下元节,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古代朝廷在这一天有禁止屠宰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巾说:“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古代结婚时用酒祭神的礼),或解厄,或荐亡。”河北《宣化县新志》记载:“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下元节的这种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近代。
下元节习俗
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这天是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着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同时还会进行“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有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吃节令食品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仲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镶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下元节古诗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宋·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下元日扈跸朝拜景灵宫》
宋·宋庠
令月开真馆,宸游薄太霄。
躬行原庙礼,更作蕊宫朝。
宝扇森排羽,仙轮恍御飚。
霞觞浮桂液,琼馔荐芝苗。
日霁楼先晓,天深树不凋。
繁禧将浩劫,世世会杨寥。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
宋·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宋·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冬季东北旅游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