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中元节中元,心中不应只有ldquo
?题记?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中元,心中不应只有“鬼”
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都是闷热潮湿得可以拧出水的日子,仿佛自然界也知人间的悲欢离愁,天空黑云低沉,大地泪眼迷蒙。
入夜,道路两边已经有零星的火花在暗闪,想必是祭奠的冥纸没有烧完。
这是什么日子?
现代的80后、90后也许并不关心,但在古代,这一天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因为这一天是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除夕、清明、重阳、中元)之一的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
作为传统祭祀的四大节日(除夕、清明、重阳、中元)之一,中元节的处境却颇为尴尬,如同端午节变粽子节、中秋节变月饼节、七夕变情人节,中元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意味也渐渐变淡,除了“鬼”这个要素,人们还知道点啥?
?儒释道的节日?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儒、道、释三家都是在各自的活动范围内传承中元习俗。
盂兰盆节,亦称佛欢喜日,僧自恣日。
盂兰盆节是佛教“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农历七月十五日)。佛教于此日供养参与“结夏安居”修行的人,并以在“结夏安居”中的修行成就和功德回向过往祖先、累世父母、亲属之亡灵,以解其苦难,度其超脱苦痛。
另据佛教经书记载佛弟子看见自己过世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如倒悬一般难受,经佛陀指点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以佳肴供养僧众以救母。
*结夏安居
在旧时的佛教制度中,每逢雨季,僧侣会集合在一起修行,称之为“结夏安居”,亦称为“供僧衣节”。南传佛教的“结夏安居”始于佛历的第十一次满月后(相当于阳历的十月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中国气候与印度不同,故汉传佛教的“结夏安居”改为从农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相传僧侣经过三个月“结夏安居”的修行后,会在“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向佛陀报告修行成果。佛陀为此感到欢喜和欣慰,故此日也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佛教徒会在此日以“盂兰盆”供养佛、法、僧三宝,济渡六道苦难众生,并以“结夏安居”修行之功德回向累世父母,以报养育之恩。*盂兰盆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盂兰”的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就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其衍生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拯救地狱的苦难众生。
中元节,为道教“三元节”之一。
道家有“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道教的“三元节”则分别是“三官”的生日,分别为: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的圣诞。天官掌管天界,天官賜福。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的圣诞。地官掌管地府,地官赦罪。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圣诞。水官掌管水域,水官解厄。
于是道家对于亡灵的祈祷、诵经、礼忏、素馔普渡、祈请为祖先亡灵及亡魂赦罪等活动也就定在七月半这一天。
民间受儒家的敬祖孝悌思想的影响,有丰收后祭祀祖先、祈求来年好收成的习俗。七月中旬正好是夏收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供斋?
中元节度亡,很多朋友都知道。
但事实上,中元节还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中元节供斋,估计很多人不知道。
为什么这一天要供斋呢?
据道教经典青元真人的《度人经》说:“七月长斋,诵咏是经,身得神仙,诸天书名;黄箓白简,削死上生。”
《度人经注》又云:“七月为万物成功之际,于此长斋诵经,乘中元举善之格,故身得神仙,诸天书其姓名于金箓白简,削灭死籍,别注生名。”
佛教亦于此日准备斋食蔬果以供养参与“结夏安居”修行的人。
足见七月是较为适合修行的。
?考校世间善恶?
中元节,是地官考校世间众生善恶簿箓的日子。
古有春秋二社,春社祈谷,秋社报成。中元有秋社告成之意。万物成熟了,首先就想到要祭告天地神明。奉献三宝、高真、祖先,所以中元节的时候,要修斋供,要祭祖。以义理言之,上元上延祖考,中元中逮己身,下元下逮子孙。所以在中元节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长斋诵经、悔罪修善。
可惜,现在我们只知道中元度亡,施食于亡灵,结下界之鬼缘。却不知道,这一天,更应该斋供三宝,结三界之福缘。斋供三宝,功德深重,不可称量。
丰子恺《护生画集》
?情怀和仪式?
此外,中元节还是个非常具有情怀和仪式的节日。
明代文学家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中有过极生动的记载,有楼船箫鼓,有名娃闺秀,有名妓闲僧,摩肩接踵,看月游湖,在十里荷花中,直到东方将白。
薛幽栖祖师云:“七月即中元大庆之月也。”
其中“大庆”两字,足见中元节,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怖的节日。而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应该以欢喜心来度过中元节,而不是恐惧的心理。
其实,鬼者,归也。古人认为,人的肉身才是阴气的聚集,人的精神却恰恰是阳气的律动,肉身叫“魄”,精神叫“魂”。灵魂脱离了阴森重浊的人身(魄),自然变得阳光灿烂,虎虎生风。如果,我们能正确地认识灵魂的性质,我们也就能正确地认识死亡。人是基础,而鬼是超越,生是前提,而死是净化。人鬼和谐的本质就是人与历史的和谐,是过去与现在的和谐。
最后,还是那句话,你怕什么,就会来什么。
心中若没有“鬼”,焉用求神信风水?
?中元节习俗?
古人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清明与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这个“鬼节”与清明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但旨在让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脱超生,而且还顾及孤魂野鬼。所以“普度亡魂”,是七月十五这个特殊日子的关键词。
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明清年间,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坛会,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称其为“三巡会”。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这天放天灯有两个说法,
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
其二,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鬼节禁忌多?
七月俗称“鬼月”,鬼节当天是阴气最重的一天,因此,鬼节禁忌多多。
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冥纸是烧给好鬼魂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鬼魂。
这些是属於鬼魂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当鬼魂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鬼魂的最爱,除非你希望鬼魂来家里坐坐。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鬼魂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鬼魂。
一个人容易引起鬼魂的觊觎,是真的。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作为禁忌,人们很少选择在中元节举行结婚、搬家或开幕等喜庆仪式。
?中元节诗词?
《中元作》
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晋》
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
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
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
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
?结束语?
中元
除却热闹的灯火,
隆重的祭祀,
我们是不是
也该留些时间给自己,
不仅要
抬头祷苍天,
也要
垂目省己身。
图片:未标明出处的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一念一物|宋奕青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后台联系原作者。
宋奕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