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七月半,你如何给孩子解释这个鬼节

发布时间:2021-3-19 11:09:58   点击数:
中科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8643.html
第篇

共字

读完约需6分钟七月半了,你怎么给孩子解释这个中国鬼节?我小时候,农村乡下,就告诉孩子一句话:“七月半,鬼乱蹿”,要求小孩在天黑之后不能出门。为啥不能出门?是因为里面有很多中国的传统禁忌。比如:床头不要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不要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不要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鬼魂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不要吹口哨,晚上吹口哨,当心鬼魂喜欢你。不要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鬼魂记住你的名字。不要游泳,此时鬼魂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不要乱看,鬼魂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不要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不要靠墙,鬼魂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不要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不要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鬼魂。不要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鬼魂来与你分享食物。不要披头散发睡觉,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等等。我们小时候都很害怕,所以就乖乖的听话。等我们长大了再看,其实原来这些禁忌,更多的都是一些立身处世的道理、行为举止的规矩、安全防病的常识,通过讲“鬼故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的灌输。但是现在的孩子不同了。长期的无神论的教育,他们不相信鬼神。鬼神不相信了,这些禁忌的教育作用也起不了了。现在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了禁忌背后的动机,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傻不拉几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在哪里?我们怎么去给无神论时代的孩子解释中国的鬼节?怎么去给孩子们一个精神和灵魂层面的传统,让他们生活得更为丰满、更有意义、更有仪式?说到鬼节,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电影《巡梦环游记》。该片以墨西哥的亡灵节作背景,告诉我们关于亡灵节的意义。一个人生命的死亡是肉体的死亡,是第一次死亡。肉体死亡后灵魂还在另一个世界,像我们现实世界一样活着。但是,在另一个世界的人,如果人间已经没有人思念他了,那他的灵魂就终极死亡。因此,在亡灵节这一天,亲人们都会准备好祭品,准备好鲜花铺路,等待那一个世界的亲人们,通过鲜花桥,从鬼城里涌出来,各自回家,与亲人相聚。这个鬼节的意义告诉我们,要善待亲人。活着时要善待亲人,否则你死了就没人会思念你。活着时也要善待死人,因为你死了还会和他们相聚。当然,人死了还要善待亲人,不然没人会思念你。看似很功利,实际是爱的传承。中国的鬼节也有这个意义,也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形式。但是,比他们更具有人情味。我们中国每年新年要祭祀祖先,报告一年的大小事项。平时还有四大鬼节,要向祖先汇报阶段性工作情况的。先说说这四大鬼节。一个是上巳节(农历三月三)。俗称三月三,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祓即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为修整、净身。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现代,闽南、台湾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苗族、侗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等都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实质是去寒迎春。向祖先汇报春天到了。第二个是清明节,就不用说了,是以祭祖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这是对祭祖氛围最隆重的节日。但是,这个节日,主题就是祭祖,表达感恩和思念。对逝者最好的感恩,就是让生者活得幸福。或许正是因此,从古而今,清明节不单纯是一个扫墓祭祖、寒食赐火的日子,还有非常丰富内容,包括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禽、拔河、赠画蛋、吃青团、吃红藕、植树等等。第三个是中元节。起源就是向祖先汇报收成情况,和祖先一起分享收获。等下再讲。第四个是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冥阴节。是向祖先报告冬天到了,要加衣服了。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看,这一下人情味就出来了吧。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现在我们重点说中元节。中元节也是民间祭祖的日子。据说,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感觉和电影《巡梦环游记》是不是同一个思路?)我们想想,中国为什么这么多鬼节?都和祭祖相关?因为我们是一个敬祖法天的民族,有着长期的孝文化传统,所谓“事死如事生”,对祖先的敬重体现在方方面面。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父母又是全世界愿意为子女付出最多的父母。所以,在中元节,后辈人为逝去的亲友烧一些纸钱,寄托自己的哀思,希望亲人能够在天堂过上快乐逍遥的日子,后人尽点心意助他一臂之力。在这个活动中少不得有包纸钱、写封面、捡柴火这些琐碎的事情,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进行,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亲子活动,虽然这个活动饱含着悲情,但这份牵挂的心意无比真诚,在这瞬间消失的灰烬中,孩子充分领悟到珍惜当下的寓意。但是,中元节与其他几个节日,或者国外的亡灵节、万圣节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除了祭祖之外,还救济孤魂野鬼。中元节设有道场,经常举办集体活动,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也有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仁”“兼爱”思想,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这天的活动有“放焰口”,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有“布田”,晚上,各家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有“水旱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的放水灯活动,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有b“鬼包子”,那天店铺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施歌儿”,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不是所有的鬼魂都有亲人在期待,也有不少的鬼魂是孤苦伶仃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兴风作浪,所以我们也会烧一些纸钱救济他们,在我们看来只是举手之劳,实际上也用行动告诉孩子要身怀“怜悯之心”,看起来是接济不相干的人,间接地让自己的亲人能够静静地享受自己供奉,这一种处事风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面对问题的态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祭吾亲以及人之亲。这就是中元节与其他鬼节同又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文观。鬼怪只是我们臆想出来的形体,中元节才是我们表达心意的日子,失去的亲人无法再接受我们的心意,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亲人,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不要等到失去再追悔。所以,七月半的鬼节,是特别充满人情味的节日。饼爸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ss/133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