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与先祖的对话中元节
中元节
◇祭◇拜◇祖◇先◇
中元寄哀思
灯下思故人
中元节简介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是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主流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这一天,我们与先祖对话,感念终生难忘的哺育之恩,重温血溶于水的凝重情感。也勾起了我们对已逝亲人的追思……
中元节由来
中元节也叫盂兰节,民间更多称为鬼节或七月半。
佛教:盂兰盆节
关于佛教“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一个典故: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有位名叫目连的弟子,非常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的生活情况,因为其母生前铸下大错,死后境况堪怜,目连看后非常心痛,求得佛祖指点:需要十方僧众一起超度的祭拜仪式,方能普渡其母脱离苦海过得好一点。
后来佛家弟子就固定在农历7月15这天,广设盂兰盆供,为已逝的父母、亲人、长辈祈祷在另一个地方过得好些。
道教:中元节
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传说这一天是地官的诞辰,赦免鬼魂的日子。古人也深信,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于是就在这一天祭奠,供上百味五果,虔诚祈祷。不管是烧纸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祀先祖或放河灯。即使是阴阳相隔,还是满含思绪的追念。
民间:鬼节
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官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故又称为鬼节。因此每年七月半,生者都会亲手扎上一朵五彩莲花灯,放入河中随波逐流,普渡亡者,给他们照亮回家的路。
中元节习俗
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古时这种习俗很盛,甚至到今日,也有不少人在中元节这一天去祭祖。祭祖时,或是将祖先遗象供在祠堂,由家人同去祠堂进行祭祖礼仪。或是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
放河灯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于对失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夜幕降临,人们将一盏盏河灯点亮,置放河中或湖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希望随着长流水去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河灯一般用废旧的彩纸、烟盒、纸杯制成,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便可随水漂流。
焚纸锭
烧纸钱,放鞭炮,可以说在中元节这一天是极为常见的了。人们相信纸钱就是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的钱,多烧一些纸钱,死者在那个世界里才会有钱用。这是一种对逝者的悼念,但它也极其容易引起火灾,所以一定要在安全的地方焚纸锭。
放天灯
天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现代人放天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每年的农历7月15很多地区还有放天灯的习俗,祈求上天保佑来年的日子幸福美满,生活蒸蒸日上。
中元节寄语
一年一年的中元节,一天一天的牵挂,一秒一秒的想念。中元节,缅怀和祈福的日子,让我们为逝去的亲人点一盏心灯,寄托无尽的哀思与怀念。祝远在天堂的亲人们,一切安好!
经历过生死离别的人,更懂得爱和珍惜。所以我们都要好好善待和把握与人相处的日子,让生命不再留下遗憾。
一份哀思,一份寄托。中元节,缅怀亲人,好好生活。
END
本期策划:李齐鑫
本期审核:闫灿
本期撰稿:刘坤义
本期编辑:王雅丽
职院广播服务你我广播站SQZYGBZ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