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三观玄谭中元节就是鬼节你祖宗答应吗
热衷于关心社会糟粕和婆媳矛盾的观主翻阅到这样一条消息。
what?
还能有这种操作?
那全国的妇产科这一天都不服憋着?!
今天,本着破除迷信的原则,观主就给大家讲解一下中元节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祭祖日演化为民间的鬼节。中元节真的只和鬼有关吗?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这一段说的就是从商周直到春秋战国,我们华夏文明在一年里以四季区分时段来祭祀先祖。
春礿,后来又称春祠。《说文》:“春祭曰祠”,其特点是“品物少,多文词也”。除了有必要的仪规之外,往往会拿一些赏心悦目的文章赞美祖先,相当于给祖先烧了一套文娱活动。最重要的是祭祀物品里标配项目是新出的韭菜,学名“荐韭”。后来吃韭菜咬春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不过观主认为这正体现了祖先尊贵的身份,毕竟张嘴就是一个亿小目标的中国首富也爱吃韭菜盒子。
夏禘,用新熟的麦子和美酒奉献于祖先面前。秋尝,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除了谷物还要宰杀牛羊牲礼。因为可玩的项目多,可浪费的粮食也多,也是一年里最隆重的祭祀时段。
冬烝,文王祭祖要用整头赤色牛献祭。这种豪迈的手法在民间是玩不起的,无异于砸烂自己的手扶拖拉机,冬烝也就渐渐淡出民间祭祀活动中了。
剩下的三个,逐渐演化为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不过周代禘礼这种水平的祭祖活动还只有天子可以实行,正式转入民间还要从东汉末期礼崩乐坏说起。
家堂画,民间祭祖画,也叫族影或柱(音)子。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东汉后期。沛国丰邑江浙沪包邮地区有一位张道陵弃官入川,学道于鹤鸣山。结合当地民间的原始宗教,搞起了画符捉鬼治病的三产,成立了大名鼎鼎的天师道,也就是“五斗米道”。
这位张道陵就是林正英师傅在僵尸片里请上身扑杀僵尸的张天师了。
张天师此生干过牛逼的事迹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但对道教宣传作出最杰出的贡献,就是把上元中元和下元与五斗米道的教义完美结合,无缝对接。
当时敬天祭祖活动的流程通过天师道逐渐向民间传播。天师道以天地水为三官,信其能通鬼神。元始天尊吐气化成的尧、舜、禹被封为“三官大帝”,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三元搞定全年,品质的奶,放心的奶,强壮一代中国人。
清代三官像
到了北魏时期,梁武帝萧衍横空出世,这位皇帝是狂热的佛教徒,天天为佛祖打call。《佛祖统纪》中记载自梁武帝起,开设盂兰盆法会。敲黑板!这时才正式有了盂兰节的说法!
梁武帝为什么要把盂兰盆节也定在中元节一天,完全是因为他和张天师一样,也是安利界的一位高手。
盂兰盆音译乌兰婆挐,意为解救倒悬。倒悬是指子孙绝嗣无人祭祀,祖先死后倒悬,按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断子绝孙,孤魂野鬼。对于陈永仁来说就是大头朝下进入无间地狱,听起来真的非常凄惨。
佛教徒出家后便基本不再理家庭俗世,不会再参与祭祀,无形中制造了更多无主孤魂。梁武帝为了在重视祖宗地位的汉民族内推行佛教,特意选了三祭中最重要的秋尝,把超度孤魂和祭祖结合在一起,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施食,火供,超度,一套复杂的仪式下来,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纷纷拜倒一片。
到了唐代,因为道教和佛教在争夺信仰资源问题上鲶鱼效应一般的竞争,在中元节这一天双方争奇斗艳搞出了不同的节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精彩效果。
比如陆为阳,水为阴,水下昏暗,因此牵引亡魂指明方向就有了盂兰盆放河灯的习俗。但阴阳本身就是一个道教概念。
道教中元赦罪科仪,亡魂先要交由地官核对功过,再酌情赦罪,只有清净无罪之灵魂方可度往东极长乐世界。这显然已经是受了佛教超度亡魂仪式的影响。
道教和佛教两个相爱相杀的小伙伴在中华大地上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大和谐。
以上,观主算是简单的把中元节,盂兰节和秋尝三个阶段的来龙去脉讲解了一下。广大小伙伴们不必疑神疑鬼,毕竟只要有一身浩然正气,祖先自然会保佑你,神鬼必不敢侵。所以,开头那位中元节不敢出街的孕妇朋友,何必在乎那些完全无关的孤魂野鬼,和婆婆妈妈呢。
两块钱,两块钱
两块钱的科普你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
两块钱你什么也买不了
全场十块
毁三观毁三观科普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