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老渡中元节话接公公姩姩
文昌书院常年招生,培训国学书法阅读写作
(罗)(罗)
详情点击:文昌书院招生简章
中元节话接公公姩姩
老渡
日出桑榆月弄弦。春陌炊烟,秋岭飞鸢。上元才过又中元。焚楮门前,迎祖庭轩。
两隔阴阳泪暗弹。荤素杯盘,心意寅虔。
今年一别许明年。万里关山,四季平安。
——自填《一剪梅》
小楼一统,心观世相,忙碌中光阴悄然滑出指缝,转眼间又到中元。
“中国人是最敬重鬼的,”春节祭祀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中元节接送老祖宗,已成为数千年不变的传统。
立秋过后,旧历七月初十晚上,吃罢晚饭的人们便张罗着接老祖宗——公公姩姩(估拿异地方言字来代替本地叫法niānniǎn)。
堂屋的春桌上摆好了果品酒馔,一家之长手持香纸来到村口,烧纸点香,口里虔诚地念叨着请起:“公公姩姩,老公公老姩姩,今天过节,跟着我们回家哈。”
“公公姩姩”是个泛指的概念,包括历代已故亲人。接,也包含了送。一路烧纸钱,引领着公公姩姩来到堂屋,敬酒,叩头,仪式在肃穆中进行。想象中诸多故去的亲人,排排坐在桌边,互叙别后种种,仿佛人间排席延宾。
门前的坪边,早已燃起鞭炮,在炮纸的炸响中火火爆爆地接老祖宗,村子里的炮声起起伏伏,煞是热闹。那是禁燃之前,现在不兴鞭炮了,显得清冷了些。
仪式毕,一家子便搬出孝敬公公姩姩的花生、枣子、苹果、青皮的桔子与副食品,团坐在坪上吃起来,一边享受夜晚的清宁,一边缅怀祖宗的功业,忆一忆那时候的苦日子……
也许真有四维空间,只是凡胎肉眼无法看透;而四维空间里的公公姩姩们,却能欣喜地看到后人生活的变化,这正是他们曾经的愿景,也是他们努力护佑的成果。接下来的四天,每天晚餐必备热饭热菜,摆好酒杯碗筷,宴请公公姩姩。酌酒,示筷,点香,烧纸,肃立。一家老少待仪式毕,撒了席,方才用餐。
鸡鸭鱼肉蛋,怎么着也要备办些荤菜来敬奉公公姩姩。蛤蟆蛇虫之类是不能有的,善念常存的公公姩姩忌讳吃这些。家养的肉食当然不同,在乡村里苦过累过的公公姩姩们,也不会“君子远庖厨也”。
四天请饭期间,家家都在准备打发公公姩姩的礼物,雨伞包袱、日常用度都在其列,而最火爆的打发是冥钱、金砖、摇钱树、聚宝盆……
人间有的,公公姩姩也要有,他们是幸福生活的缔造者,不容易。七月十四晚上,人们便将一应礼物用筛子装好端出来。先在堂屋敬了酒,请起公公姩姩继续认真履行庇佑职责,让后人健康平安做官发财出几个读书人。
然后,从大门口一路插香点纸,送到村口,把纸糊的塑料做的厚礼点燃,打发公公姩姩上路,提醒他们先到扬州街上看看木偶戏,有什么需求托个梦来……
虽然“不语怪力乱神”,但我以为接公公姩姩不是搞封建迷信,中元节也不是鬼节,而是对先祖魂灵的敬奉与告慰,祖先的魂灵便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信仰。
有所信仰,才有所敬畏。知所从来,方晓将往。生是起点,死是归宿,生有所为,死又何惧;不负于天地,不怍于祖宗,不愧于后人,不正是从生到死的使命与价值么?敬奉祖先,也是敬重自己。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成为后人的祖先。活着时候,不为儿孙做好示范,死了之后,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永生于儿孙心中?
生命至上是人类共推的理念。适用于自己,推而及生灵,推而及万物,则生必有所乐,死必有所安。
谨此悼念先亲祖妣,并致自己与所有亲人朋友天下人们:好生活着!
渡船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