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起源 >> 祭祀就是一种丧葬文化,祭祀是民俗吗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祭祀文化一直发挥着协助完成国家民族治理的功用。同时还具有培养信、智、礼、义、仁,承前启后、承传道德文明的功效。祭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石,诞生于三皇时代内文明时期对生命基因的慧识质象观察之中,在三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这一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所反映的就是祭祀文化的精神与宗亲文化的自然结合,尊道贵德,敬天爱地,修身明德,达成民族的凝聚与团结,成为能够激活集体意志力、产生强大进步动力的保障。祭祀文化的这一作用力非常强大,因此一直被中华民族使用了几千年之久。
我们要想圆满完成做人、修身、立家、建业、治世这五大任务,都离不开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对民族的治理。祭祀文化是维系孝道文化、姓氏宗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培养敬重与感恩心,去私立公,建立和唤醒群体意识的重要工具。通过祭祀文化,可以引导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爱国家,爱民族,生义德,激活生命细胞DNA里所含有的集体意志力的原始能量和动能,将生命细胞中所携带的文化基因结合起来,形成集体意志力,唤醒群体意识的形成,兴民族,旺国家,回归德与大道。
祭祀文化具有三大层面的教育意义。第一层级,是个人成长的意识、口识、身识教育。这些内容都包含在孝道之中,通过这样的孝道教育,对个人身口意三识的进行规范,因而具有建立后天之本信土的非常典型的功效,将信德之土这个文化元素在意识当中进行明确的定位。
第二层级,是姓氏宗亲文化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包含在对祖先进行祭祀的过程中,其中含有家庭祭祀和宗族祭祀两种祭祀方式,两者结合构成血脉宗亲文化的教育体系。这是敬重、感恩血脉姻亲的一个系统。
第三层级,是唤醒群体意识和团队观念,培养少私寡欲德品的教育。我们研究当代的中国家庭教育、个人教育可以发现,在目前的这两项教育过程中,具有比较强烈的我私我欲特征,以至于国际社会都在批评中国的文化,说中国人的爱只是爱自己、爱家庭,冲不破家庭的范围。这种现象就与祭祀文化的消失有直接关系,本来中国文化中的血脉宗亲教育就是把家庭的小爱上升一格的重要方式和形式,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丢失了这方面的素质教育。祖先们以他们非常高超的智慧,在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如果每个家庭固化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就是单独的小个体,会丧失群体意识。如果唤醒了群体意识,那么就可以产生集体意志力,从而冲破小我。而群体意识的培养和团队观念的生成,必须要冲破姓氏宗亲特别是家庭个人的教育范畴,才能够生成和达成。这是产生国家民族集体意志力的一个重要阶梯,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奉公守法、爱国家、爱民族的公民。
假如请一位新闻工作者拿着话筒到街头去进行社会调查,提问现在的年轻人是爱国家,还是爱家庭,很可能没有多少人会回答“爱国家比爱家庭更重要”。因为人们认识不到先有国家才有家庭,只知道要先把自己的家庭搞好,这是认知上的普遍误区。而一旦人人都狭隘地认为个人第一位、家庭第一位,那么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就必然会逐步崩溃。
现在中国社会上为什么假、伪、有毒的东西那么多?农民为什么要把田地里种的作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种给自己吃,一部分供应市场?这都是私和欲的毒素造成的毒害,人们没有突破小我和家庭观念的束缚,没有经历过血脉宗亲认知的提升,所以很难一步就跨越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甚至是世界地球人类的利益层面上来。
所以,古代设置宗亲祭祀文化,实际目的就是发挥桥梁作用,作为小我小私向大公大我转折的一个阶梯。今天我们将这个阶梯正确地复兴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否则,再过一二十年,我们找不到爱国家爱民族的人,人们都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者,只有出于个人的表现欲才能产生所谓英雄的冲动,但这种冲动不仅不持久,而且也不会诞生像中国古代那样大批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前赴后继。
我们看历史,看未来,看希望,都会发现关键因素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国家民族意志力的形成需要重视祭祀文化的延续,这样才能唤醒人类固有的群体意识,进入到德道集体意志力完整形成的层级,这是一种辩证关系。
所以祭祀不但是一种民间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值得所有炎黄子孙去推崇和继承。
首先肯定祭祀就是一种丧葬文化。这种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衰,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人是有感情的,羊羔脆乳乌鸦反哺,况且人呢?无感情人类不会繁衍,社会不会发展。祭祀是人们缅怀先祖,感恩图报,继承遗志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丧葬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将世世代代传下去。全国性的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春节丶清明节丶中元节丶寒衣节四大节中。民间祭祀有人去世后开吊丶埋葬的祭祀和烧七七纸,三年换孝,六年九年烧纸等,这些祭祀活动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祭祀文化亦发生了变化,城市已由献花丶默哀丶鞠躬代替了烧纸丶磕头,农村虽然还在烧纸,但祭祀已逐渐简化,有的七七纸已不烧了,换孝范围缩小,六丶九年纸都不办了,整个社会的祭祀活动逐渐向节俭丶文明方向发展,烧纸祭祀的旧习必将被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