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原创美文熊焰祖先与家国,中国人的朴素信仰

发布时间:2021-2-26 12:56:23   点击数:
治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25518.html

西方人因未能成地功用上帝信仰来改造中国人的传统信仰,而说什么“中国人没有信仰”。一些中国人也应声附和,甚至起哄,说什么中国自清末以来落后、挨打,当今社会各种时弊、各种丑恶现象,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所致。

中国人真的如他们说的没有信仰吗?非也!祖先,就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朴素信仰。

祖宗,中国人心中的神灵

“你从哪里来?”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文难题。

西方人说:“我是上帝的儿子。”

中国人说:“我是炎黄子孙。”

自然崇拜是原始人的最早信仰。狂风暴雨,雷鸣电闪,那时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软弱无力的,因而产生敬畏和崇拜。

之后鬼魂崇拜也产生了。对社会中的一些奇异现象,常用鬼怪作祟来解释。

与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相伴而生的还有图腾崇拜。原始人认为,每个族群都与某种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有特殊关系,作为图腾的物是本族群的神圣标志。如熊氏图腾是一种野兽——熊,标志着熊氏族群的特征与信仰。

原始社会末期,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混杂在一起,原始人崇拜的神越来越多。随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人对神的崇拜有了不同的轨迹,崇拜的对象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在西方,自然崇拜、鬼魂崇拜演变为宗教崇拜,如基督教。《圣经》说:“上帝创造天地”,之后“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上帝,是基督教徒的信仰。

在中国,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和血缘关系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祖宗崇拜。

人类的每个文明在初期都是有神论,但又有区别。西方的神在天上,是独神。中国的神在人间,是神明和祖灵合二为一。如,盘古氏开天地,他作为人与天地同生,死后也与天地同在。神话时代之后是传说时代。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田猎及畜养家畜家禽。再之后就是炎帝、黄帝,中国古代史自此比较有据了,中国人也就把炎黄二帝视为自己的人文始祖、至尊老祖宗。《竹书纪年》载,“黄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这是祖宗信仰祭祀的发端。

列祖列宗,中国人心中的神灵。危难时,我们说:“祖宗保佑!”一年三个阴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我们会去扫墓、祭拜先祖。如果有人骂你的祖宗,被骂的中国人绝对不会忍气吞声。

西方人不同。危难时,基督徒说:“上帝保佑!”平时,基督徒是去教堂礼拜,乞求个人的灵魂得救。如果对西方人骂他的祖宗,被骂的西方人会一笑带过说:“关我的屁事,我又不认识他。”

崇拜祖宗,中国人也就有了祖籍,即一个家庭某一时期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有了祖籍也就有了宗亲,宗亲凝聚着浓浓的血缘情、乡土情。

年4月9日,作者(举牌者)参加华夏熊氏拜祖团在河南新郑祭拜黄帝

西方人的履历表上则只有“出生地”,祖籍观念是淡淡的。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生父是肯尼亚人,但他一生只去过肯尼亚3次,且与同父异母兄弟的关系也很不好。这正是:“你在美国你当你的官,我在非洲我搬我的砖。”

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自古以来,中国人家庭观念比较强,源于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也是以家庭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中国是家邦式社会。

由此,“乡愁”也成为中国人的特有文化。自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起,乡愁就是历代诗人吟唱的永恒主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北宋?李觏)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清?纳兰性德)……

诗人们对家园和乡土的眷恋跃然纸上,动人心弦。

同时,中国人又创造了“国家”一词,把“家”和“国”连在一起,把自己所属的“国”视为自己的“家”。西方没有“国家”这个词。

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国情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情感。从尧、舜、禹的禅让,到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到孙中山多次亲笔题词“天下为公”,凸显出“天下为公”一直是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最高目标。

传统的家国情怀,是对国的忠,对家的孝,如《礼记》所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若是不能忠孝两全,就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像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像谭嗣同那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世界学术界公认,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公元前年的古巴比伦,公元前年的古埃及,公元前年的古印度,公元前年夏朝建立后的中国。其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是为什么呢?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不是一帆风顺走过来的,她久经磨难但从未中断,更未灭亡,这要归功于中华文明里面有一个植入于骨髓、融化于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就是家国情怀。

公元前8世纪,周王朝各地方政权(诸侯)纷纷半独立,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但封国君主没有一个想从中国分裂出去,而是打着尊王攘夷旗号力图统一其它封国,最后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这就是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大一统”意识,追求统一,反对分裂。

公元6世纪,中国进入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北朝为少数民族鲜卑族所统治,是为北魏帝国。别小看了这个小小鲜卑族,可出了一个特别开明的帝王孝文帝拓跋宏。他受祖母冯太后(汉族)影响极深,对汉族文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他想过:我们虽征服了汉族,但我们没有文化。为了推广汉文化,他不惜以改革本民族文化为代价。朝庭上禁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士民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孝文帝自己带头改拓跋姓为元姓;在生活习俗上也全盘汉化,如建太庙,祭周公。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力推动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史称“孝文帝中兴”。可以说,孝文帝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典范,他的所作所为,避免了中华文明的中断,避免了中国的分裂。

上述两个事例表明,中华文明年从未中断,根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它的核心就是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家庭幸福。

谱牒,中国人祖宗信仰的载体

谱牒,按其记载的世系范围可分为家谱、族谱、宗谱,是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国史、方志、谱牒)之一。它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或同姓全部后裔的历史,记录着他们的来源、迁徒轨迹、婚姻、繁衍、文化、家训、族规、名人功绩等。

我国谱牒文化源远流长。最初是皇家官修,先秦时有《用官》《世本》等,是仕宦和世族间婚姻的考察依据。隋唐之后,修谱之风从官方流向民间。到了宋代,民间修谱兴盛起来,当时主要是为了记世系,序长幼,敦亲睦族。北宋欧阳修、苏询创立的编修家谱的方法和体例一直沿用至今。始于唐宋的民间修谱,到了明清,便在全国遍地开花,几乎族族有谱牒了。

盛世修谱,乱世筑城。年改革开放,迎来了谱牒的春天,我国民间又兴起了新修、续修家谱热。我的老家南昌县石湖熊氏是一旺族,解放前就有“五熊八支”之说。年石湖熊氏也要续修《石湖熊氏族谱》。那年秋天,村长、熊氏族长数人从乡下来到我家,说是要请我当本届族谱主修。听罢来由,我诚惶诚恐,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族谱一事,什么都不懂啊,再三推辞。来的宗亲你一言我一语,说什么“你二十年寒窗,是石湖熊家第一个研究生”“你二十七年笔耕,是鼎鼎有名的《信息日报》总编辑”“你还是万舍村远近闻名的孝子”。主修我受之有愧,但怎么也推辞不了,只好挂了个名,具体的事都是谱局宗亲做的。历时8个月,年夏十一修《石湖熊氏族谱》告成,距上一届十修族谱整整60年。这也是修谱的规矩“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

中国人与谱牒的不解情缘,主要是源于以下几个割舍不断的情愫。

一是寻根问祖。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源流,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这是不靠“谱”的人的现实写照。但是,有了家谱,不管你在何处,也不管你隔了多少代,你都可以连根续脉,找到你的祖先。改革开放近40年来,大陆宗亲和海外华人持续不断的寻根问祖,靠的就是家谱,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江西丰城市是全国熊氏人口最多的县市,有13万之众,也是全国熊氏重要发源地之一。年10月15日,《丰城熊氏通谱》编委会在丰城市召开“丰城市熊氏外迁宗亲座谈会”,来自全国18个省市多支的熊氏宗亲在这里找到了他们基祖的先祖。

二是道德教化。家谱是家族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家训、族规、名人传记、艺文著述等内容,传递的是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对后人修身处世、为人处事的告诫。习近平总书记年2月17日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谱止恶扬善,是搞好家庭建设、搞好家风的正能量。南昌县冈上镇有个月池村,是全国唯一的由政府命名的“教授村”。这个只有30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自清末至今余年,据统计,全村累计共有余人,但获技术职称“副高”以上的多达余人。其主要原因就是该村有个“尚学重教”的好家风,好传统。

三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家谱不仅有利于营造“敦亲睦族”的家庭氛围,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同为中华民族,有同一个中华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融合与文化认同密不可分。不论是汉族建立的中央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蒙古、满族等民族在部分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政权,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都有共同的认同,所以维护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家谱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每年许多台胞、海外侨胞来大陆祭拜人文始祖炎帝、黄帝、伏羲,来大陆寻根问祖,是他们心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所驱使。目前台湾蔡英文当局搞“台独”的伎俩,就是搞“文化台独”,“去中国化”。如台当局新课纲改革,构建所谓的“台湾最近年脉络”,妄图抛弃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否定台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否定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蔡英文,你出生在台湾屏东县,但你祖籍在福建漳洲,难道这一事实你都想否定吗?你数典忘祖,到头来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但是,“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多年的中华文明也绝不会在台湾断裂!

(作者为原信息日报总编辑)

作者:熊焰

编辑:朱雪军张晶

征稿启事 

“江西日报政教观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qy/131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