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起源 >> 盂兰盆节还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到底应该叫
七月十五节日的来历
■盂兰盆节后来到了汉魏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佛教与中国风俗文化融合的时候,七月十五也在其中产生了一些变化。写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这应该是关于盂兰盆节比较早的记载了。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往舍卫国袛园精舍时,“十大弟子”之一的大目犍连尊者,以神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目犍就此事请教佛陀,于是佛陀指示目犍连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能蒙无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目犍连按佛陀所说的去办理,其母遂脱离恶鬼之苦,往生天上。这就是盂兰盆会的来历。■中元节“中元节”是源于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主管赦罪,所以在这一天,道观中会举办大型的斋醮活动,赦免亡灵的罪过。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节日仪式相传中国最早行盂兰盆会的是梁武帝,他在大同四年(年)曾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其后蔚成风气。宋代之后,逐渐形成荐亡的形式。盂兰盆会的仪式是在阴历七月十五日全天举行,在此数天前,即建立三坛:佛坛、普施坛和孤魂坛。开坛后拜忏,多依《慈悲水忏》中所载仪礼施行。拜忏时间很长,一直延续到下午,共分三次进行,期间穿插中午前的上供于斋僧。晚上“普施”开始,常延续到深夜,活动以“放焰口”为主,最后烧法船、烧灵房、放河灯。有些人会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道教与佛教,二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两个不同名称。但盂兰盆会和中元节也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节日,经过隋唐的发展,直到宋朝后期,民间就基本上接受了“中元节”这个来自道教的节日名称,同时也保留了更早出现的佛教盂兰盆节的节日。所以,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实际上是多方“嫁接”出来的,是非常多元化的,也是中国不同文化习俗之间融合的体现。直到今天,农历七月十五都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祭祀节日。点击“阅读原文”,助印经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