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节日习俗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一起

发布时间:2021-3-8 8:58:35   点击数:
元宵节快乐

常言道,过完元宵才算过完春节

的确,在这样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

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成为了家家户户的必修功课

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

一起来看看吧~

节日起源

相传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耍龙灯

元宵节始于多年前的秦朝,传统习俗中许多都与“灯”有关。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就出现过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走白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灯谜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大家就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非常具有观赏性。

传说一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是掌管天界、地界、水界的神祇;在各地方通常在年頭元月十五天官聖誕時向天公祈福﹝即上元節﹞,七月十五日地官聖誕時普度孤魂野鬼與祭祀祖先,﹝即中元節﹞,十月十五日水官聖誕謝平安﹝即下元節﹞,三官大帝即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

传说二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传说四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年冬天,东方朔到御花园折梅花,遇一宫女欲投井。东方朔搭救后知道,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很同情她并答应帮忙。

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正月十六要着大火),长安城大恐慌。

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东方朔说:正月十五晚,要家家做汤圆吃,再家家户户挂上灯笼,让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后人每每庆祝这个节日时,就会吃汤圆,也就是元宵。

做花灯猜灯谜

古诗《元宵》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元宵佳节挂灯笼,还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寓意,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期盼与祝福!

爸爸妈妈不妨一边带孩子动手DIY,一边给孩子讲讲这些有趣的民俗知识吧!参考视频。

猜灯谜

做好了花灯,怎么能少了猜灯谜呢!猜谜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智力游戏。下面这些谜语,看看宝贝能不能全部猜对呢?

猜灯谜谜面红红衣服身上盖,绿绿帽子头上戴。味道有酸又有甜,能当水果能当菜。(打一蔬菜)查看答案西红柿

猜灯谜谜面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慢慢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打一动物)查看答案蜗牛

猜灯谜谜面上面一片红,下面一片红。说话开和闭,吃饭往里送。(打一人体器官)查看答案嘴巴

猜灯谜谜面口罩不离口(打一字)查看答案回

猜灯谜谜面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打一生活用品)查看答案伞

猜灯谜谜面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成语)查看答案缺衣少食

听儿歌“闹”元宵

正月十五过元宵,大街小巷好热闹。

这边有舞龙,那边在舞狮,

中间还有人儿踩高跷。

正月十五过元宵,大街小巷好热闹,

妹妹在赏灯,哥哥来猜谜,

大家一路笑嘻嘻呀,笑嘻嘻。

随着岁月流逝,

传承下来的已日渐稀少。

愿我们能重新拾起这些古老的习俗,

将节日过得像小时候一样,

有声有色有味道。

在这元宵佳节

合家团圆之际祝大家

人圆,事圆,团团圆圆;

人缘,福缘,缘缘不断;

情愿,心愿,愿愿随心。

借此机会,旬阳二幼全体教职员工祝福所有小朋友和家长朋友平安健康团圆,祝福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

带着自信,迎着朝阳,我们即将迎来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付出所有的热情,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快乐成长。冬去春又回,可爱的孩子们又长了一岁,一年之计在于春,您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扬帆起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132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