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真实中元节的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8 16:47:48   点击数: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生死有命”,修行要先懂得命,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晓得凡夫众生的命,结果都是死,所以我们也会算命。每一个人他一定会死,不管你生在帝王家,或含着金汤匙出生,再怎么健康,都一定会死。只不过是死的时间不一定,但由于不一定,会让我们恐慌,所以我们随时随处不得不预先准备,准备一旦死了要到那里去。这是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先准备好,免得无常一到,手忙脚乱,导致在混乱当中,随业流转而去。人一定会死,百分之百会死,而且死的时候,亲人对我们没有帮助,恩爱的夫妻、孝顺的儿女说:“哎呀!老伴或爸爸妈妈,我代替你病,我代替你死,我代替你轮回。”不可能的,无可相代。所以,死的时候亲人无法帮助。死的时候金钱无力帮助,死的时候自己的权位也丝毫没有帮助,死的时候无论你在世间拥有什么,都帮助不了你。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众生都是业随身,那个“业”有善业恶业,但往往都是恶多善少。念佛的人,也是业随身,只是我们的业不是恶业也不是善业,是净业——清净的业。能够脱离轮回的业,这个叫做“净业”。中元节是道教的一种习俗,但是道教长期以来受佛教很大程度的影响,甚至也可以说,在中元的这一天乃至七月,民间都做普度法会。每一个道场,每一个庙宇都在普度,甚至处处普度,这证明受佛教的影响是很大的。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佛教,怎么讲?这是有根据的。佛教有一本经,叫做《盂兰盆经》,由《盂兰盆经》演变为盂兰盆节,七月十五日就是盂兰盆节,同时也衍生盂兰盆斋,这一天做盂兰盆斋的法会。就这样不断演变出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乃至七月整个月天天普度。

《盂兰盆经》是什么内容呢?现在约略跟大家做介绍,让大家晓得这个中元节的来源。《盂兰盆经》说,当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他的大弟子目犍连已经断了烦恼,证了阿罗汉,因此有六种神通。他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就以天眼通来观看他的母亲究竟身在六道的那一道。他观看天道,母亲不在天道;观看阿修罗道,母亲不在阿修罗道;观看人道,母亲也不在人道。这个很自然的,因为目犍连尊者晓得他母亲在世的时候是不信因果,而且悭贪,只贪得而没有布施,甚至拿不应该拿的,用不应该用的;同时,不信因果,诽谤佛法,就是罪根很重。观看地狱时,幸好不在地狱,可是观看饿鬼道的时候,发现他的母亲正在饿鬼道受苦。饿鬼的众生,由于业报的关系,所以是皮包骨,很瘦。同时长期以来没有东西可吃,甚至没有衣服可穿,受着饥寒之苦,而且肚子很大,脖子很细。肚子很大显示他需要东西,脖子很细显示任何东西他都吃不下,而且,在饿鬼道也没有东西可吃。一看到这种情形,目犍连尊者就很悲伤,即刻在他的钵中放入很多的饭和佳肴,以神通显现在他的母亲面前。他母亲看到目犍连拿这些东西来给他,很高兴的立刻用左手把那些饭菜围着,怕其他人发现来抢夺,再以右手将饭拿到口中。可是这些饭啊!菜啊!到了嘴边,就立刻化成了火炭,根本就不能吃,也吃不下去,有等于没有,枉费了目犍连尊者一片孝心、苦心。目犍连尊者是佛陀所有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可是他的神通也不能变化出美好的食物来让他母亲没有障碍的吃下去。面对他母亲的苦,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样的情境,让目犍连大叫,悲号啼泣,赶紧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禀告这一些经过。佛陀说:“汝母罪根深结。”也就是说罪业很深重,而且很坚硬,没办法改变,没办法消除。就像《地藏经》所讲的,我们的罪业“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所以佛陀告诉他,你母亲目前的情境“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只凭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目犍连尊者证得了阿罗汉果,又是神通第一,可是,面对他的母亲业报,就像一个毫无能力的凡夫一样,无可奈何。佛陀就说:“你即使再怎么样的孝顺,你悲泣的声音再怎么样的声动天地,天神啊!地神啊!邪魔啊!外道啊!道士啊!四天王神啊!虽然感动,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来帮助你。”可见人的业力,靠拜神祈福来消除小的灾难是可以的,至于大的灾难,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大三灾、每一个人生死轮回的灾难,拜神祈福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过在这里讲的是要解救母亲,让母亲离开饿鬼道。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想出一个方法,释尊说:“其他方法都不可能,只有靠十方的僧众,靠所有出家修行人的威神之力,才可以解脱你母亲饿鬼的罪业。”要怎么做呢?佛陀说,要在七月十五日那一天供僧。为什么呢?古印度在佛陀时代,佛陀规定出家众在农历四月十五日当天就开始结夏安居,静住修行,住在精舍不外出托钵,专心精进修行三个月,一直到农历七月十五日圆满那一天。同时圆满那一天出家众会相聚,谈一谈他们这三个月修行的心得,还有彼此发露每一个人的过失。在过失这问题上,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彼此有什么过失,藉由互相表白,可以让彼此改进。当然,彼此能互相说出对方的过失,只有真修行人才做得到,如果不是真的修行人,那是不可以的,一旦你说出他的过失,他就可能恨你一辈子。七月十五日那一天叫做“僧自恣日”,就是僧众自我表白过失,或者是请他人指出他的过失。也叫做“佛欢喜日”,因为弟子们修行有进展,佛当然就高兴了。所以七月十五日叫做“僧自恣日”,也叫做“佛欢喜日”。经过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精进修行,出家众们的功德巍巍,因此,释尊教导目犍连尊者:“你利用这一天,备办物品供养这些僧众,这样,母亲就能够脱离饿鬼道,乃至七世的父母都能超度。现生的父母,也能够福乐百岁。”佛陀如此教导目犍连尊者,用这样的方法来超度饿鬼道的母亲,目犍连尊者依教奉行,当天他的母亲就离开了饿鬼道,上生忉利天。顺此因缘,佛陀就交待佛弟子,日后可以善用此殊胜时节,在每一年的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备办种种的物品,来供养佛、出家众,以之超度、祈福。因为备办的种种物品是放在盘子上,所以叫做“盂兰盆斋”。“盂兰盆斋”就是物品供养,或者是办消灾祈福超度的法会,就算是斋。“盂兰”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是“倒悬”的意思。倒就是颠倒的倒,悬就是悬挂。也就是说,譬如一个人,被悬挂在空中,头下脚上,很辛苦。所以倒悬譬喻很辛苦、很痛苦。“盆”就表示解脱,因为用盆子或器具来装置种种供养品,来供养佛、出家众,就能够超度祖先。所以“盆”就是解救、解脱的意思。所以“盂兰盆”整个中文的意思就是“解救倒悬之苦”,也就是解救、超度堕落三恶道的祖先的痛苦。因为佛陀有说要年年的七月十五日,所以古代印度佛教昌盛的时代,几乎每一年的七月十五日都在办盂兰盆斋。因此盂兰盆斋在古印度那个时代,是很盛行的。佛教传到中国,经文翻译成中文,经过格义、理解而发扬、倡导之后,在中国地区,每年七月十五日,也都在做盂兰盆斋。尤其是南北朝时代,南朝的梁武帝,他身为国王,统治百姓,而且他又是学佛的。他曾经短期出家三次,所以他率身示范、以身作则。到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这一天,通令全国做盂兰盆斋的法会,所以七月十五日,就自然形成一个节日叫盂兰盆节。刚好道教也有中元节,所以就结合在一起了,分不出是道还是佛。只是道家做道家的法会,佛教做佛教的法会。中元节的来源就是这样。后来慢慢演变成从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底,天天都在做普度,而且处处做普度,同时扩大作法和超度的对象。也就是说,不只是盂兰盆斋的备办物品供养僧众,甚至是做种种的超荐法会来超荐这个大宇宙,所有无祀的孤魂——有人祭拜或没人祭拜的孤魂,乃至三恶道,甚至天界也要超度。因为扩大作法,扩大对象,因此就编造出《梁皇宝忏》,乃至放焰口或是《水忏》,更大的法会就是水陆法会。一般也有办《金刚忏》、《地藏忏》、或者做《三时系念》,这都是从盂兰盆斋、盂兰盆节演变出来的。

中元节开示──年8月16日讲于台北弘愿念佛会

普为一切阅读分享者功德回向: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126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