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简介

发布时间:2020-11-7 11:55:15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俗称鬼节、七月半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汉族祭祀先人的日子

“妖”您“鬼”混~

01

中元节的起源

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之时。

02

“鬼”的那些事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

传说这一天地府门大开

无数鬼魂都会涌到阳间

“早点回家”估计是很多人的心愿

鬼节,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其实过鬼节并不是为了吓唬人

在这天

很多地方都会举行

放河灯、祭先祖、祀亡魂等节日活动

为的是表达对先人的孝义和怀念

中元节、清明节、寒衣节

都被称为鬼节

它们加在一起组成了中国的“三大鬼节”

鬼节听起来可怕

主要因为有“鬼”字

从夏朝开始

善恶观开始形成

鬼从“人死后的灵魂”这一简单概念有了分化

做好事的鬼成了神

带来灾难的成了鬼

但商代又把鬼捧上了天

把鬼与宗庙、祭祀、祖先崇拜联系起来

连国事都要先祖先的鬼魂请示

到了周朝

祭祀成为国家级的祭祀活动

鬼神成为统治者麻痹人类的“好帮手”

春秋战国

鬼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了性格

还出现了鬼魂报恩和回魂复仇的情节

从《三海经》到《搜神记》

大大小小的鬼开始基于不同的信仰各成体系

不过鬼怪之说是否流行也得看形式

秦汉时期

神仙思想繁荣

鬼故事瞬间掉粉无数

就算有也都是恶鬼

直到魏晋时期

道教和佛教盛行

鬼的种类也跟着丰富了起来

著名的黑白无常和牛头马面

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走红

唐代时期

GDP暴增

国民幸福指数爆棚

连鬼都变得可爱起来

好鬼激增、人鬼相恋

鬼被解读成各种版本

在明清时期

鬼还体现出了人间的真善美、假恶丑

反而现在鬼变得越来越少了

03

民间习俗

放河灯又称放荷灯,是中国民间祭祀及宗教活动,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常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最原始的水灯是把点燃的灯放进水里漂浮的一种,称为水灯头。水灯源自印度,后来因佛教传播,流传至东南亚及东亚地区。

祭祖即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节、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除了这些习俗

还有焚纸锭、祀亡魂、放焰口、送羊节

祀亡魂

放焰口

焚纸锭

送羊节

祀亡魂

左右滑动图片变变变变

中元节的禁忌

1、不要夜游

2、听到喊声不要回头

3、避免佩戴铃铛、风铃

4、不要独自下水游泳

5、不要随意捡东西

6、不要在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7、避免夜间拍照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126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