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连城人是怎么过七月半的
新罗地区
新罗区的“七月半”。正值夏收夏种结束,农闲之时。谚语“穷年、苦节、丰蔬七月半”。午饭加餐(龙岩有部分张姓人家,不过此节)。是夜,有焚纸点香、拜神祭鬼之旧俗。小孩耍“柚球”(小竹竿上端插柚子、柚上插一圈香火、舞动戏耍)。建国后,迷信习俗逐渐废除。据了解,现在我们新罗的鬼节习俗就只有做一种用米粉和红糖做成的圆子(一种糕点)祭祖和午饭加餐的习俗了。
永定地区
永定地区将旧历七月十五日称作“七月半”,也俗称“鬼节”,村落及土楼的人们“白天敬祖先、晚上祭鬼神”,白天到祖祠、祖堂摆酒食、斋果祭祖先,晚上放河灯等。现在一些地方已经不做祭祀仪式而演变为亲朋好友互相走动。
连城地区
连城县城关七月十四、乡下七月十五过“七月半”。相传古时因市上猪肉供不应求,官司打到县衙门,于是县官判定城关乡下错开一天。过去各家在大厅放三牲供奉祖先,晚餐时请祖先入席、晚餐后焚香烛。近年来开始出现此日不做祭祀仪式的倾向。
长汀地区
长汀的中元节一般有两天,农历七月十四和七月十五,过去长汀七月十四早餐有烧包(分两种:一种是红纸做的,叫“菩萨包”;另一种是白纸或黄纸做的。)和晚上插夜香的习俗,但现在有些习俗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5、中元节相关习俗
丰蔬七月半丰蔬七月半
1、丰蔬七月半
2、糯米糍 3、姜鸡
4、鸭汤 5、踏碓或石臼
丰蔬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正值夏收夏种结束,农闲之时。谚语“穷年、苦节、丰蔬七月半”。午饭加餐(龙岩有部分张姓人家,不过此节)。是夜,有焚纸点香、拜神祭鬼之旧俗。小孩耍“柚球”(小竹竿上端插柚子、柚上插一圈香火、舞动戏耍)。建国后,迷信习俗逐渐废除。
SPRING
糯米糍
现打现卖的糍粑,口感好,有韧性,糯香扑鼻,是个老少皆宜爱吃的货。在龙岩每逢各种宴席,和羊鱼、食锦一样是一个传统上桌的菜。
姜鸡
姜鸡,顾名思义,乃是以姜和鸡烹制而成。二者溶为一体,形成一种浓郁的香辣型美味,醇香袭鼻。它用姜极多,然而多不辣口,其汁渗透鸡肉,使之格外鲜美柔嫩,甘爽宜人。
鸭汤鸭汤,做法简单,品味鲜香,喝鸭汤有益健康。从营养角度来讲,鸭子的营养成分多样化,符合人体进补的特点。
踏碓或石臼臼米的工具:实用的踏碓是木质的,底部长木一端有一个凹坑,放入待加工的谷物,上部长木臂一端安装击锤,人踩踏另一端,使击锤冲捣谷物,脱去皮壳。
老鹰山庄大厨(79岁)祭祀祖先在客家地区,过中元节流传着一个重要的习俗——吃鸭肉。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有着一个古老的说法:每至中元节,地里的果实已经陆续成熟了。到了七月十四这天,客家地区的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准备丰富的美食,隆重庆祝这个即将迎来丰收的日子;并要祭祀先人,向先人汇报这一年的收成,祈求祖先保佑来年大丰收。
放河灯部分客家地区还流传在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河灯是用上过蜡的红纸剪成荷花、鱼、船等形状,里面安上一根纸捻,入夜由僧人带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设坛诵经念佛,追荐亡灵,祈求消灾降福。烧过祭文后,僧人在河灯里注入灯油,点亮放入江中。
相传这一民俗源于南朝,至唐代由客家先民将其从中原带到了南方。当时,客家先民经连年的战乱长途的跋涉来到南方地区定居后,为了追思因战乱和迁徙中故去的亲朋好友,每逢中元节便邀请僧人超渡亡灵,由飘飘悠悠的河灯带去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在客家地区,中元节是忌放鞭炮,据说中元节上祖亡灵返阳享供,如放鞭炮有驱逐之意,故不放鞭炮。
煮豆腐这是客家人少不了的一道菜,他们喜欢用石磨磨自家种植的优质黄豆做豆腐。做豆腐是一件复杂的技艺,打浆、火候和放石膏量都很讲究。豆腐做好后用刀切成薄片,放进锅里,淋上菜油,用慢火加热,几分钟后即可祭祀和食用。
客家擂茶客家人过“七月半”时,要采几片新鲜薄荷叶,放进擂钵捣烂,再加入沸水、调料即可,祭祀后随手端起一碗,一饮而尽,既清凉又解渴;除外“七月半”客家人还会做炒米、炒豆子吃。
舞“稻草龙”旧时,客家人过“七月半”还有舞“稻草龙”的习俗,整条龙全用稻草做成,完工后龙身上遍插线香,而在龙头、龙身、龙尾的中间则分别点一根蜡烛,这种“稻草龙”在节前就须制作好,一般是七节或九节,插上竹竿就成了,七月十五夜里,孩子们举着“稻草龙”挨家挨户串门,索要线香蜡烛,村民们大方赠送。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
吃鸭肉中元节祭拜祖先的祭品中必须选用鸭子代替鸡作贡品,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给祖先送去的钱物都给刨出来,如此,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先那里,所以就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
为什么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去“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送祭品的“使者”又不计其数,于是这座桥就会变得拥挤,“使者”甚至无法过桥。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先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会将其“散福”(即食用),据传食用鸭肉还能驱魔辟邪,所以便留传了在中元节吃鸭肉的习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移风易俗的提倡宣扬,现在中元节的一些习俗已不像古代那样受人重视,一些习俗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了,人们更注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挖掘传统节日的积极意义……
相关链接:
你听说过龙岩张家人不过七月半吗?
东肖溪兜姓张的人没有过七月半,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农历七月十五,溪兜村张姓的祖先把外孙接过来过“七月半”。谁知,吃饭时,外孙喉咙突然不小心被鸡骨头卡住了,他双眼翻白,两腿乱蹬,不一会儿就咽气了。自外孙死后,外祖父日夜难眠,怨恨自己没照顾好外孙,把喜事变成了坏事。于是他对子孙说:“从此以后,咱们张家不再过‘七月半’了。”自此以后,张家子孙后代都不再过“七月半”。村里也留下“姓张仔无‘七月半’,走户离消散”的顺口溜。后来经济逐渐发达,溪兜张姓人家,很多人都过七月十四,但一定是不杀鸡。
看完这么多中元节的习俗连城人在你的家乡是如何过中元节的呢?你又有哪些节日寄语呢?欢迎大家留言!来源/龙岩旅游交通广播FM龙岩人民广播电台FM文旅龙岩e龙岩精彩推荐注意绕行!连城这段路11日至16日全封闭施工连城人!你知道七月半为什么一定要“迟鸭”吗?连城滨江夜景,你未发现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