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起源今日小暑

发布时间:2025/4/23 12:37:23   点击数:

暑,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

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年7月7日

农历五月二十四

11时42分

小暑

小暑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二尺四寸,相当于今天的0.58米,同夏至相比,这时的白天已开始见短了。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栖指向未的方位,也就是西南方。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六月,又叫未月。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华字典中“暑”为热,但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说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一候温风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蟋蟀居宇指,五日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鹰始鸷是指,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因此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一直以来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吃。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

芒果也是小暑节气的应景食物,这个时节是芒果最好吃的时候。

绿豆汤是解暑必备。

水果也是夏季消暑必备。

养阳关

都说“春夏养阳”,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的毛孔都张开了,容易让阳气发散。同时,大量的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伤津耗阳气。

建议: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房间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室温保持在27℃最佳。如果长时间在空调房里,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并且随时通风,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情绪关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情绪的波动,会造成血压易上升,心脏负担重,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发作。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此外,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复发,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建议: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饮食关

小暑过后不久就会入伏,伏天湿热,人易感到头晕脑胀,并且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小暑时节,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建议:这一时节,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具有消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红豆薏米粥等;可适当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等;尽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品。

睡眠关

夏季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不好。根据中医的说法,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建议:夏季天亮得早、黑得晚,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出相应调整。早睡早起,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高质量的睡眠。睡眠时间不够,可以通过午睡补充。最好平躺,不要趴着睡。

综合整理自中国起源地、人民日报、谁最中国、新华网、百度百科等

编辑

孙硕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一场“探源之旅”

春分

二月二龙抬头

惊蛰

元宵节

春节

除夕

雨水

宋徽宗

小年

立春

甲骨文

腊八

“县令”与知县

小寒

冬至

下元节

小雪

立冬

藻井

唐卡

京剧脸谱

豆腐

十九大报告

重阳节

霜降

寒露

白露

中元节

“中华民族”名称

七夕节

旗袍

处暑

立秋

万里长城十三关

火炕

大暑

22个神秘古国

冰激凌和冰淇淋

筷子

小暑

夏至

芒种

端午节

小满

儒家文化

千年古药铺文化

《百家姓》

壮族“三月三”

飞花令

起源

端午

足球

芒种

小满

花朝节

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政主管机构批准成立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由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管,接受中国文联、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的业务指导。主要职责是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认定并记录各物质、非物质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战略策略的智库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74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