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并不单纯,岂止有鬼,还有

发布时间:2024/9/3 11:39:46   点击数: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众所周知的“鬼节”。

大概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听大人们讲鬼故事,一边害怕一边还好奇,鬼都在哪儿呢?

尤其到了七月十五这一天,据说地府里的大鬼小鬼都出来放风了,尤其晚上,千万不要在外面闲逛,老实呆在家里,关门闭户。

在城市的各种十字路口,看到有人烧纸,也都要远远避开。

因为跟鬼有关,所以从小觉得中元节听起来就挺可怕的。

但是,可能很多人跟格格一样,都不知道,中元节,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鬼节”。

中元节,或者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最早是古人祭祀祖先的日子。

《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的就是祭祀和战争是国家两件大事。

到了农历七月的时候,作物开始成熟,有了好东西,当然不能忘了祖先们的庇护,所以在这个时候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就渐渐形成。

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就是秋天让祖先尝新的意思,以“秋尝”祭祖为代表的祖先崇拜,也成为儒家“孝道”的核心内容。

所以,早期的七月十五,是一个很隆重又很欢乐的日子,街坊邻居齐聚,大家一块品尝丰收的喜悦,迎接收获的秋天。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和道教的跟进,这一天又有了更多的解读。

道教一年中有三次盛会,合称为“三元”,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天、地、水“三元”构成。

代表“三元”的天官、地官和水官,分别主管赐福、赦罪、解厄等等事宜。

其中地官最重要的职能是赦免亡魂的罪过,他的生日就在七月十五。

所以在这一天,道士们会特别诵经做法,并用三牲五果普度十方鬼魂。

这里面的“鬼”,不止是孤魂野鬼,也包括了往生的祖先亲人们。

也正是由于道教的七月十五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后来民间就相传这一天地狱之门大开,众鬼都离开冥界游荡人间,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正是由此而来。

从道教角度来说,我们或许可以说,“鬼节”也是狭义上的“中元节”。

而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入乡随俗,以盂兰盆会的形式与我们传统的祭祖“秋尝”习俗结合,再加上道教的阐释,广义上的“中元节”才最终诞生。

“盂兰盆”这个词来源于佛教经典《盂兰盆经》,“盂兰”指倒挂、倒悬着,“盆”不是空盆,里面装着供品。

“盂兰盆”的意思是用这些装满百味五果的盆,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当然也包括自己亡故的亲人。

这个仪式最早是跟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有关,传说中他想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但个人力量太小,法力不够。

在经佛祖点拨后,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敬设盂兰盆,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们的合力才能救出母亲。

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并有了报答父母恩情,表达孝心的意义。

而这也跟我们传统儒家提倡的尊老敬老、赡养父母的孝道精神,有了完美的契合。

久而久之,传统的祭祖,道教、佛教的仪式,民间的鬼月风俗,逐渐融合、难分难解。

从此,中元节就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盛大节日。

这一天,你尽可以岁时行乐,过一个欢快祥和的节日,而且,就算是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寂寞。

不信?你转身看看后面。

“只要心中有鬼,每天都是中元节。”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

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

今晚过节吃饺子吗?

不定期更新的公号

长按下方随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65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