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你一定没了解过的寒衣节第三大鬼节的

发布时间:2024/8/31 11:43:02   点击数:

本文很长,还请耐心阅读

“十月一,送寒衣”。

秋之末尾,冬将来临,又一个“鬼节”出现,而这次“鬼节”便是要为老祖宗送去暖衣了。

很多人就奇怪了,前些日子不是刚过去一个中元鬼节吗,怎么又有一个鬼节了?

其实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有三个鬼节,为:寒食节、中元节以及寒衣节。寒食节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清明节所容纳,故而每年第一个鬼节就由寒食节变成了清明节,不过这都不重要,今天的主角是寒衣。

寒衣节,民间又称为“鬼头日”,亦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汉民族最为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国民重孝,寒衣节正值农历十月初一,此日寒冬将始,阳间的我们已然换上棉装厚服,那在阴曹的先人亡者们也不能受冻,所以就有了这个给老祖宗送寒衣的节日。

此日还有为先人烧纸钱、供香烛和食物的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冥衣”,毕竟寒衣才是重点。人们往往将纸钱与冥衣放在一起包起,而后写上寄者和亡者的姓名以及关系信息,或于墓前,或于祠堂,或于宫观,或于路口,将其焚化而寄送给先人亡者。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提倡文明祭祀,爱护环境。

早在周朝,十月初一便为腊祭日,《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不仅如此,天子还要在门闾内祭祀五代先祖,并慰劳农人的一年辛劳,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有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言说的便是无论生人或是亡人,皆要更衣。

《唐大诏令集》记载唐玄宗于天宝二年八月之诏令,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可见唐朝之前,寒衣节大致是在九月份的。然而在北方九月时还没有到入冬时节,故而送寒衣的时间也随着时代发展在向后推移。

《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东京梦华录》曰,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宋代送寒衣的日子推移到了十月初一,然而这天并不仅仅是为亡者送寒衣,也是朝廷给士兵发放冬衣的时间。《东京梦华录》亦有言,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

《梦粱录》记载临安寒衣节之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周密著《武林旧事》记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记载,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明人刘侗和于奕所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寒衣节盛况,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礼记》记载,既冠于次,入哭踊三者三,乃出。意思是哭踊必须要遵从一定的节奏,哭一节要跳脚三次,哭三节就是跳脚九次,方是一次“成踊”。可见古代对于哭丧的节奏与规格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帝京景物略》成书于崇祯年间,故其所记载“女生十九,男声十一”基本为北京城的民俗。

《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为冬三月的第一个月份,故其有言,是月也,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即天子携百官于北郊行冬礼,后奖赏那些阵亡将士以及家眷,然而亡者无法接受奖赏,故而有了寒衣节的方法,彼时起,此法上行下效,慢慢被沿袭下来。

据说朱元璋称帝时,为表示此为顺天之举,就在十月初一早朝时行授衣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故而南京城便流传开了一句谚语,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

清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也描写了寒衣节情景,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彼时寒衣节已然十分成熟。

据说寒衣节送寒衣的习俗与孟姜女有关。相传在秦始皇时期,孟姜女与范喜良在成亲当夜,范喜良被抓走而去修筑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不想丈夫早已被冻死,且被埋进了城墙。于是孟姜女放声痛哭,没想到将长城的一段城墙哭至坍塌,塌陷处露出一具白骨,正是她丈夫的遗骸。后孟姜女就在白骨边烧掉棉衣。孟姜女千里寻夫感动天下人,并将此日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在已成为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逐渐淡化,许多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道教宫观一般则会在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摄招安灵超度法会,超度过往孤魂。

道经《赤松子章历卷二》中记载了五腊,正月一日为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七月七日为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十月一日为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算尽、疾病轻重。其日可谢罪、请添算寿、祭祀先亡、沐浴玄祖;十二月八日为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六千神气,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

寒衣节即为民岁腊,五帝除了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等之外,还要求世人要“祭祀先亡、沐浴玄祖”。

虽然人鬼之分是必然,但在道教的理念中,并不崇尚鬼怪乱神之力。在通过经功之力度炼幽魂的同时,经文中也多含有劝世醒世之道。如做超度道场时常唱到的一段《返魂香》,词云,人生百岁如在梦中游,一旦无常归何处?是在劝解世人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南华真人做的一首叹词《骷髅叹》有言,骷髅骷髅,眷属无音,恩爱恩爱全丢。雨打风筛今几秋,恨悠悠。一方面说尽了人世风凉,另一方面也在阐述道教提倡的忠孝仁义。而这一点在《刀兵偈》施食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十月初一寒衣节,在祭祀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社会中的忠、孝以及乐善和博爱精神,是把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结合最为紧密的一个追思之日,也让寒衣节充满了更多的人情味。

祭祖,实则是在祭奠自己心中的坚守。道教的核心是道,而非那些术法、鬼神。道在人间以清静度世人,是在教给世人明白了前生今世的因果后,更会去珍惜当下的修行。虽是在言鬼神之事,却是在度人以天地万物行化之理。通人理以晓神鬼事,此亦为祖师留下的修行箴言。

——李嗣达道长

后记:

看官们已经知道清明、中元日和寒衣节为三大“鬼节”,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鬼节”,即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其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著名的《兰亭序》写的就是上巳节的活动。然而在后世的流传中,上巳节的风气有所改变,随着程朱理学的盛行,这一传统节日影响逐渐式微。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65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