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我国历史上鬼的来源

发布时间:2024/5/25 12:44:11   点击数:

一、什么是鬼?

在中国典籍中,关于鬼的阐述很多,我认为《礼记·祭义》中的一句最为恰当:“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它表达了两个重要内容:

一是人必然会走向死亡;

二是死后必定要埋在土里。

在蒙昧的时代,人们相信人死后会成为另外一个世界的活物,那就是鬼。

我们认为,鬼是人们潜意识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幻体,现实世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种种关于鬼的传闻,只是对神秘现象的猜测与演绎。而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想象创作荒诞无稽的传闻,来企图解释这种现象,于是便有了鬼话。

例图

二、什么是鬼话?

鬼话,是民间故事中的一个分类,是以鬼为主要故事内容的叙事作品。其特征

1.必须以鬼作为民间故事的主要角色,以与鬼相关的事件为中心情节,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和冲突。

以鬼为主要角色,是指鬼话中一般以鬼而不是以人为中心,并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各种矛盾和冲突。鬼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中往往占据主要地位,并由此构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2必须折射出人间的生活样相和人的思想情感。

鬼话虽说是以鬼及鬼的现象为主要讲述对象的叙事作品,但它毕竟是人类幻想出的一些形象和情节,其根基仍在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离开了这一点,鬼话亦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鬼话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它表现的是鬼与人之间的纠葛、纷争、冤仇、友情、爱慕和婚姻,而不是单纯地表现鬼的行为、鬼的生活和鬼的世界。鬼话中的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人间的世俗生活和矛盾冲突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矛盾和情节结构。

人类生活是极其丰富的,有真情,也有憎恨;有友善,也有欺诈;有真挚,也有虚伪;有美好,也有丑恶。而鬼话中的阴曹地府的生活,阴森可怕,这亦是人间生活某些侧面的翻版。阴曹地府中所谓“上刀山”、“下火海”等处罚手段,与现实中古代官府拷打囚犯的方法、刑具极为相似。

例图

三、鬼话有哪些基本内容?

鬼话,总的来说分为两个方面:怕鬼的故事,与不怕鬼的故事。怕鬼的故事,在过去的志怪类笔记小说中有大量记载。这是因为记录或者创作这些鬼话的作者,当搜集到超现实的、荒诞的、惊怖的素材的时候,就会把它们写下来,成为一种文学档案。怕鬼的故事,情节一般都十分离奇怪异,因为如果没有冲击人心的情节和内容,一般是很难被记住和流传的。

我曾读到过一篇名为《怕鬼》的短文,生动描绘了儿童害怕鬼的复杂心理。文中写道:

小孩子总是要听大人们讲故事,大人们给他们缠得不耐烦的时候,往往就会讲起鬼的故事来。大人也是从小人儿的时候过来的,儿时听过的故事印象最深,于是讲起来绘声绘色,恐怖异常,到了最后,就说:“你不听话,它就会来抓了你去!”末了或许还会有张牙舞爪作势“嗷”的一声,直把小孩子吓得一头缩进被窝里去了事。

例图

于是,在大人们熄灯睡觉之后,这个缩在被窝里的孩子就开始回想起那个刚刚才被描述过的怪物来,这个叫做鬼的东西恶形恶状,法力无边,无孔不入,它是孩子把自己所害怕的一切想象加诸其上堆砌而成的一个大恐怖。

的确,中国讲鬼故事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影响着每个世人的心灵和思想。传承方式,大多以家庭或村寨为基本单位纵向流传,随后再因人口迁徙、家庭重新组合而进行横向交流。正是这样的传播,使得鬼的意识、鬼的信仰在民众心里扎下了根,成为影响人们言行举止的一种指导思想。而“怕鬼”的潜意识,就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去做坏事。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种经验的总结。

与怕鬼的故事相对应的是不怕鬼的故事。民间流传的不怕鬼的故事很多表现了人们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了突出表现不怕鬼的人一般都赋他们两个特点:一是胆大,二是有本领。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战胜鬼怪,故事也才会被读者信服。

无论是怕鬼的还是不怕鬼的故事,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这种时代烙印,表现在:前者一般都隐含着一种思想上的禁锢与束缚而后者却体现着积极的社会主题和与时代相匹配的思想感情。近年来,在我们收集的数以万计的鬼话作品中,绝大多数是不怕鬼的故事,而怕鬼的故事则非常有限。有两个原因:一是被采访者会自觉地讲述那些被认为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而抛弃那些自认为封建、落后的内容。一是故事收集者也会有意识地选择收录那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作品,而舍弃那些荒诞恐怖的东西。

其实,无论是怕鬼的还是不怕鬼的故事,都是民众创作的一种无形的文化财富,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社会、自然的认识和经验,是值得珍藏、研读与传承的。

例图

四、传承鬼话的意义在哪里?

1.能够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

鬼是世界性的人文课题,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即出现的一种思想观念,有时甚至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符号。如西方的万圣节、亡灵节、骷髅节以及中国的中元节等,这些节日都传说与鬼有关,亦产生了种种风俗习惯。人们并不因为这些节日与鬼有关就摒弃它,而是强化这些文化符号,附会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爱好者前来观摩。

在英国,鬼的传说纷纷扬扬,竟给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英国号称是世界上闹鬼最凶的国家,有上万个地点经常“被鬼魂光顾”。位于苏格兰东海岸小镇弗尔法的格拉米斯城堡,自古到今都有各种各样的闹鬼传闻,据说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能在城堡里听到鬼魂玩牌的声音……

在我国,与鬼有着直接关联的文化名城,是四川的丰都。自古以来,丰都就被称成“鬼城”,近年来,来此参观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丰都城的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店铺招牌都与鬼城有关,如鬼城饭店、鬼城旅社、鬼城发廊等;用鬼城做商标的亦有,如鬼城牛肉干、鬼城豆腐乳、鬼城天寿糕等。此外,在丰都城郊的名山,还可以看到十八层地狱中种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场景。与丰都相关的鬼话,更是成千上万,如《丰都的来历》、《地狱的故事》等,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例图例图

2.能够带来文学艺术新的创作与繁荣。

过去,我们谈到清代文学史时,总会说蒲松龄如何之伟大,创造了一系列感人的文学作品和丰满的鬼神形象。但是蒲松龄取得这些成就并不是孤立的,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清代,鬼神观念盛行,人们有谈神说鬼的习惯,特别是山东,此风犹盛,至今还流传着各种鬼故事。另外,清代也先后出现了不少记录或创作鬼故事的文学家,如今我们能见到的载有鬼传闻的文集就有数十种之多,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这些作品不是为写鬼而写鬼,多为借鬼诉说人间之事。

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鬼话的出现都离不开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是由各种条件促使而产生的,特别是与社会、时代的特有的政治与文化环境以及民众诉求密不可分。正是这样,古今中外,人们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了众多与鬼有关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名篇佳作。

英国戏剧《哈姆雷特》就是代表作之一,其中所描写的鬼魂形象至今仍然深入人心。中国的戏曲《牡丹亭》也是举世公认的佳作,杜丽娘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表现得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除文学外,鬼魅被作为艺术表现题材的,也不胜枚举。

日本有一种“暗黑舞”,舞蹈者通常半裸着身子,没有头发、形容枯槁,他们的动作非常缓慢,软弱无力、丑鄙和痛苦,像鬼一般摇摆着穿过黑暗阴森的舞台。舞动时,他们把嘴张开,似在发出尖叫,但并没有声音。这种舞蹈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日本现代舞蹈家土方巽创造的,他的舞蹈作品以表现“另一世界”的形象为特色。暗黑舞又称为“直立的尸体”,表现的不只是死亡和黑暗,也表现人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早期的暗黑舞其实反映了日本社会仍难以摆脱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轰炸留下的心理创痕。

年夏天,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推出的《人鬼情未了》一片,独占鳌头,创下了1.3亿元的票房纪录。

故事叙述的是一位极其富有的银行家,正准备结婚时却在纽约街头遇害身亡。未婚妻悲痛欲绝,其时,已成鬼魂的银行家不愿离开未婚妻,便仍逗留在人间。当他知道心爱的未婚妻也有生命危险时,就千方百计地保护她。然而人鬼殊途,无法交流,最后,他只得求助于一位神灵,终于如愿以偿。故事曲折生动,一波三折,而用令人恐怖的鬼魂来表现一段十分浪漫的爱情故事,是这一影片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以鬼为题材的影视片也有不少,这类作品手法新鲜,表现力强,富有传奇色彩,很受观众喜爱。

年,张国荣、王祖贤主演的影片《倩女幽魂》在法国以《中国鬼故事》之名推出上映后,反响十分热烈。总之,以鬼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必须要有故事。富有曲折优美的故事情节,才能达成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而鬼话是用语言或文字来展现故事内容的,虽然它质朴、短小,有时甚至显得幼稚,不够完美,但它却是最真诚的、最生动的。

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62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