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清明话ldq
传统墓祭,无拘于期之先后
慎终追远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就已形成,祭祀场所因各人身份差异有所限定。上古礼制要求:贵族和士族祭于宗庙,庶人祭于寝。后庶民因居住条件有限,逐渐祭于墓前,祀墓活动渐多。礼制对庙祭、寝祭的程序仪式都有规定,却不涉及墓祭,所以庶民的祀墓如何运作,一直处在各行其是的自发状态。
后经过长期的传承与演绎,墓祭逐渐被政府和民间以各种形式予以认同,宋代大儒朱熹特意为之修订编制了一套礼仪流程。民间墓祭文化不断创新繁荣,逐渐出现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祭扫大观。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明清、民国时期,祭扫的时间可以是元旦、上元、仲春、三月三、四月初八、端午、六月、八月、重阳……一年十二个月,从元旦到除夕,都可以祭墓。某些地方文献中可见“拜扫无分于垄之久远,无问于家之贫富,无拘于期之先后,必尽祭而后已”这样通脱开明的论述。可见,传统墓祭并不拘泥某些特定节日。
围绕祭扫本质,祭扫形式因时而易
总体而言,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包括祭扫行为)都与农耕生活相关。清明踏青祭祖的习俗也因农耕传统而来,遵从形式上除了要求“不失其时”,其余可因时、因地制宜,且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演化。览古思今,在新中国城市建设初期,人口流动率低,市民沿袭旧俗集中于清明祭扫,于己方便易行,于公墓承载能力尚可覆盖。
之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普遍,科技发展不断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祭祀的时间、形式随之发生变化成为趋势。而城市人口剧增,市民集中于清明冬至祭扫,造成道路堵塞,公墓拥挤,祭扫流于形式,城市管理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分散高峰期祭扫人流,提升祭扫品质势在必行。
为解决祭扫难的问题,年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首次推出错时祭扫理念,发起和倡导所属公墓通过理论引导、推出惠民、便民措施、举办联动活动,长年持续引导市民选择错时祭扫。错时祭扫的时间可以是六大传统民俗节日(上元/清明/端午/中元/祈圆/冬至),也可以是逝者的冥诞、周年、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继传统祭祀民俗,开错时祭扫新风
这一倡导并非对传统习俗的随意更改,而正是基于传统作出的合理演绎,且紧扣祭扫的核心内涵。从前文所述可见,祭扫文化的形式在不断演化,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内核从未更改,始终为的是表达对生命本源的感恩与尊重。心胜于形,殡葬中心向市民倡导错时祭扫,通过错峰调整祭扫时间,改善祭扫体验,引导客户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