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孝道之节中元节

发布时间:2020-12-8 20:55:41   点击数:
农历的七月十五,又名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这种叫法是分属于道教与佛教及民间俗信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种民俗合一的节日。“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中元节

中元节起源

01

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02

而佛教的盂兰盆节,则是源自佛教目连(目犍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

目犍连救母

目犍连尊者在出家以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对于父母以及所有长辈都十分尊重。每天早晚都要向父母问候,并且经常帮助母亲操持家务。

由于目犍连的母亲有大手大脚的粗心习惯,做饭或吃饭时总会撒落很多食物在地上,目犍连总是顾及母亲的自尊心,在母亲离开后,才把这些掉落的粮食收捡起来,用水冲洗后吃掉。

所以,左邻右舍的人都称赞目犍连是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并且经常以目犍连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小孩。 

当双亲去世后,目犍连出家了。由于得到了世尊的亲自教诲,以及自己勤苦不断地认真修习,目犍连终于修得阿罗汉果,并且成为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大弟子。

目犍连修得神通之后,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超度已经死去的父母亡灵,以报答父母的生养哺育之恩。

目犍连知道母亲的亡灵不会在天上,因为她生前浪费糟蹋的粮食数不胜数,便运用天眼观看八大地狱,想找到母亲的亡灵。

目犍连以神通来到了‘等活地狱’,看见地狱中的人们正在疯狂地互相残杀著,血流满地,哀号声音,震耳欲聋。许多人在残杀中死去了,可是突然吹来一阵阴风,那些死去的人又活转过来,重新开始互相残杀。死后又被阴风吹活,重新开始残杀,就这样一直周而复始。   

目犍连看到这里十分感叹。他在这些人当中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于是就往另一个地狱走去。 

目犍连到了‘黑绳地狱’,看见众多的人都被黑黑的铁索紧勒著脖子,而且越勒越紧。目犍连在这里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于是他又去了‘合众地狱’,在这里目睹了各种凶猛的野兽疯狂地噬咬罪人的惨状。在这里,还有许多目犍连叫不出名字的刑具,罪人们都在刑具上一个接一个的接受惩罚,但其中也没有目犍连的母亲。

 然后,目犍连又去了‘号叫地狱’、‘大叫地狱’、‘炎热地狱’以及‘寒冰地狱’,但是在那些痛苦哀嚎的罪人中也没有他母亲的身影。

 目犍连最后到了‘阿鼻地狱’,这里的气氛尤为阴森可怕,因这里已经是地下六万里深的地方。在这里的罪人,都是在人世间犯有十恶不赦罪孽深重的人。

目犍连在阿鼻地狱里认真地寻找著,终于在一群饿得像皮包骨的饿鬼中找到了一个模样与他母亲相似的人。

 目犍连再仔细一看,果然是他的母亲。她的头发又脏又长,面黄饥瘦,整个人除了骨头外,仿佛只剩下了一张皮。她半躺在地上,连坐起身的力气也没有了。

 目犍连立即往他母亲的方向奔走过去,他母亲看见目犍连后,顿时泪流满面,一面后悔当初在人世时犯下的罪孽,一面恳求目犍连救她出地狱。

目犍连看后十分伤心,他非常可怜母亲,于是施展神通变了一钵美味的饭食,并把它送到了母亲的跟前。

 目犍连刚把盛有饭盒的钵放下,他的母亲就急不可耐地伸出枯柴般的手,抓起一把菜饭便往嘴里送,可是刚刚送到嘴边时,那些食物却变成了通红的木炭,烫得目犍连的母亲大叫一声,连忙缩回了手。奇怪的是,这些火炭一掉在地上又变成了食物。

 目犍连的母亲又尝试了一次,结果手被烫得更厉害了。她再也不敢试了,只是眼巴巴地看著。旁边的一些饿鬼受不了食物的诱惑,也过来取食,结果一个个都被烫得缩回了手。

 目犍连见了自己母亲如此的悲惨,知道神通地抵不过业力,只好离开阿鼻地狱,回到精舍向世尊求救,请求世尊慈悲开示,解救沦为饿鬼的母亲。

 佛陀说:‘你知道你的母亲在世时造了什么业吗?’

 目腱连尊者回道:‘我知道,她在世时贪填痴恶念很重,身口意三业不修、待人刻薄又毁谤三宝。

 世尊接著说:‘她的业大过须弥山,一定要仰仗很多人的心力、福德才能救她。’

 目犍连尊者问:‘我要如何汇集那么多有福德的人救我母亲呢?’

 佛陀说:‘农历七月十五日那天,僧众经过三个月的结夏安居,很多人戒、定、慧具足,得道证果,福德很大,你要用最虔诚的心来供僧;结合这么多人的心力为你母亲祈幅,你母亲就可以脱离饿鬼道了!’

于是,在七月十五日的解夏之时,目犍连尊者以最虔诚的心供养佛、法、僧三宝,为母亲超度回向,藉此僧众的功德力,地狱的刑具当下平息,许多饿鬼道的众生也因这分福德而解脱得救。

 目犍连尊者的孝行流传在人间,后代佛教徒因此于每年此时举行孟兰盆会,供养三宝以报父母恩,所以七月也是佛教的孝亲报恩月。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

现在每逢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讹为拜神祭鬼之日,众生不但不造福因,更大杀牲畜,拜祭鬼神,实在毫无意义!并且将这最吉祥、有利于众生尽孝思、种福德的大好吉月误讹为凶煞月,真是辜负佛陀及目犍连尊者的慈悲了。

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28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