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中元节惆怅中元令节,家山事,梵呗庄严
家山事,梵呗庄严
惆怅中元令节
中元節
七月十五
祈福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收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古诗鉴赏
中元作
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诗文赏析
《中元作》在艺术表现上的鲜明特色,就是运用众多人神恋爱的美丽传说和典故,将诗境烘托得虚无缥渺、扑朔迷离,来抒写一种富于浪漫气息和神秘色彩的爱情生活。后三联句句用典。颔联是明用,却借“虽得”、“终虚”二语,一反其意。颈联是暗用,则从正面取原典意蕴,再以“曾省”、“不知”二语曲折委婉地抒写自己情缠梦绕的相思。尾联将《离骚》与《汉武故事》中的两个典故糅合起来运用。可见,诗人用典灵活、巧妙,手法多样,并不单调、堆砌。
中元夜
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诗文赏析
中元夜,一切都美得迷离,但“不知归路欲如何”的焦虑曾未远去,或者是这个节日的基调决定了,哀思才是主旋律。虽然同样是鬼节,清明更多了几分春光明媚和踏青的趣味,而中元节更像是折中的平衡,死与生、悲与喜,各占半边。
中元
仇远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诗文赏析
初秋的傍晚看向夜空,尚还有一望平川的斜阳。还没有褪去的暑气使得月亮变得朦胧,而捣衣服的声音也不曾被云阻隔。水上漂浮人家寄托哀思的河灯,老师傅们诵经祈福的声音充满了悲悯……
当传统仪式和讲究都逐渐淡化而去,这些诸如“斜曛”、“昏月”、“砧声”、“华灯”……等等意象却是早已融入我们血液里的古典美。
-END-
点击回顾往期精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