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平潭君山ldquo国清院rdquo

发布时间:2020-10-8 18:16:48   点击数:

百度:平潭国清院

平潭最高山峰-君山

国清院 位于福建省平潭县君山跃龙岗处。宋代始建。明代遭焚,三度废兴。清初修建、扩建。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祈梦楼及配殿等。供奉有释迦牟尼等佛。自清至民国时期为海坛香火鼎盛寺院之一。年该寺被大刀会窃据。年春节,大刀会暴动被镇压后,千年古刹随之被拆毁。

平潭岛-神奇的麒麟岛

平潭岛-神秘的东海麒麟

周六上午,天气晴朗,和好友登君山东侧跃龙岗。乱石当中,有一巨石横卧那里,石头敲打,洪亮的钟声响彻山谷。关于跃龙岗,《平潭县志》民国版记载:在君山半岭,拳石累累,俨如鳞甲。势分南北,作双龙腾击状,远望欲飞。

------大龙哥年元月13日

跃龙岗与国清院

君山是平潭的第一名山。在君山峰顶——插云峰下有君山胜景跃龙岗,俗称"双龙抢珠"。在半岭有岩石两派,各长三百多米,酷似飞龙,龙甲嶙峋,尾在上,首朝下并弯向龙珠,两龙近似对称,龙首前方有半球形小山,俨如龙珠,立于两龙之间望去,仿佛双龙腾越夺珠,越看越相似,因而得名。

五十年前登君山,还有古刹一座,名国清院,建自宋代,历元、明、清各代,几经兵火,废而复兴,晚清重修颇堂皇,内分两落,后落正殿供奉如来(俗称三宝)一尊,全身披金。殿前有金字对联一副:一边是“非诸佛故张冷眼”。另一边是"恨凡人不肯回头"。还有柱联一对:“国护打清,几多莲花成世界;院临绝巘,半山云树锁禅关。"中嵌入"国清院"三字,为清道光时,平潭名士陈方策所题。右房双层为仙楼,供善男信女二、八月登楼祈梦。骚人墨客游君山,辄登楼题诗,满壁涂鸦,密密麻麻,但不乏佳句。左房供奉帝爷,七爷、八爷等站立两旁。院前沃壤亩余,种植蔬菜,金针菜也得生长。夏日井水如冰,烹茶尤佳,游人多在此盥洗消暑,品茶清神。名山、胜景、古刹三者结合在一起,誉盛一时。

国清院遗址(曾华江摄)

国清院门口向西南遥对龙珠,双龙分列两旁如左右手,见者无不叹为"福地"。可是奇怪的很,在院后数步处却有古墓一座,全用三合灰筑成,居高临下,仿佛骑在国清院顶上,人们看了觉得很不顺眼。原来这是乾隆壬戍科(一七四二年)进士施万春的父亲施德章的坟墓。万春是现在的流水公社东海大队下厝场村人,及第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据传他特向赣州请来风水先生,踏遍平潭名山,寻求"福地",最终决定把他父亲葬在这里。平潭民间还有什么"人神争地"、"三宝托梦"劝阻,施氏后辈十八人泛舟看金观音"七爷趁机报复"一扇掀翻舢板溺死十八学士……等传说,这当然是穿凿附会,无稽之谈。

左房帝爷后被利用搞迷信活动,每当瘟疫流行,近村豪绅带头向帝爷许愿,事先多次召集各自然村头子在国清院“议事”,选出“迎神总理”、“副总理”,分派各村任务,择定日期,抬出帝爷游行。经过几个月准备,耗资以万计。游行队伍有奇形怪状的仪仗执事、轿马与各种队伍、锣鼓板、舞龙、藤牌操以及各种各式光怪陆离的彩棚,不下五、六百人。小村"作午"(吃午饭),中村"宿夜",大村"作午夜连宿夜"。每到一村除焚香、染烛恭迎、演戏设宴煞有介事地招待所的"客官"帝爷诸神外,并分配各户设宴招待游行队伍全体的人,酒肴力求丰盛,大吃大喝,虽无衣食无忧的家庭,也要高利借贷,争个面子。从游行开始的“参宫”至游行结束的“入宫”,历时七天。游行范围包括现在流水公社的山门、坑北、谢厝、五埕、沙尾、沪楼、北港、君山、磹水九个大队的所有自然村。这种大规模的迷信活动,震动全县,前来观看的真是人山人海,践踏庄稼,误生产,费金钱,难以计数。天灾之后,继以人祸,俗云:“帝爷出游,弟子命休。”最后一次出游在一九三O年八月,尔后,瘟疫虽也不断发生,但民智渐开,民生日困,这样大型的迷信活动已搞不起来了。

四十年代中期,封建头子林超凡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以修建国清院为幌子,派出身背驳克枪的爪牙,到帝爷游行范围内的各个村庄,勒钱勒工,把国清院修建为两层,按原来各佛像样子重新雕塑,并有佛教徒数人住院吃素颂经。一九五O春,平潭发生大刀会暴动,林超凡为大刀会头子,国清院被利用为秘密活动地点之一,事发超凡潜逃,国清院被近村群众逐渐拆毁。

往事一去无踪迹,现在只有双龙还在首朝圆珠不知疲倦地腾飞着。

----------张天华

PS.这是唯一一篇跟君山跃龙岗有关的文章,载自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平潭风物》,作者张天华是流水五显宫人。《平潭县志》民国版的断句、注释的工作,便是他生前主持的。

平潭君山“国清院”的历史

君山是平潭的第一名山,在插云峰下半岭有岩石两派,各长三百多米,酷似飞龙,龙甲嶙峋,尾在上,首朝山下并弯向龙球,两龙近似对称,龙首前方有半球形小山,俨如龙球,立于两龙之间望去,仿佛双龙腾跃夺珠,越看越相似,这里边是君山胜景跃龙岗,俗称“双龙抢珠”。

五十年代登君山,还有古刹一座,名国清院,建自宋代,历元、明、清各代,几经兵火,废而复兴,晚清重修颇堂皇,内分两落,后落殿供奉如来(俗称三宝)一尊,全身披金。殿前有金字对联一幅:一边是“非诸佛故张冷眼”。另一是“恨凡人不肯回头”,还有柱联一对:“国护大清,几朵莲花成世界;院临绝山献,半山云树锁禅关。”中嵌入“国清院”三字,为清道光时平潭名士陈方策所题。右房双层为仙楼,供善男信女二、八月登楼祈梦。骚人墨客游君山,辄登楼题诗,满壁涂鸦,密密麻麻,但不乏佳句。左房供奉帝爷,七爷、八爷等站立两旁。院前沃壤亩余,种植蔬菜。夏日井水如冰,烹茶尤佳,游人多在此盥洗品茶。名山、胜景、古刹三者结合,誉盛一时。

“国清院”门向西南遥对龙珠,双龙分列两旁如左右手,见者无不叹为“福地”。可奇怪的是,在院后数步处却有古墓一座,全用三合灰筑成,居高临下,仿佛骑在国清院顶上,人们看了都觉得很不顺眼。原来这是乾隆壬戌科(年)进士施万春的父亲施德章的坟墓。施万春是今流水东海下厝场村人,及第不久,他的父亲去世,据传说他特向赣州请来风水先生,踏遍平潭名山,寻求“福地”,最终决定把你父亲葬在这里。平潭民间还有什么“人神争地”、“三宝托梦”劝阻,施氏后辈十八人泛舟看金观音“七爷趁机报复”一扇掀翻舢板溺死十八学士等传说,这当然是穿凿附会,无稽之谈。

左房帝爷后被利用搞迷信活动,每当瘟疫流行,近村豪绅带头向帝爷许愿,事先多次召集各然村头子在国清院“议事”,选出“迎神总理”、“副总理”,分派各村任务,择定日期,抬出帝爷游行,耗资万计。游行队伍有奇形怪状的仪仗执事、轿马与各种乐队、锣鼓板、舞龙、藤牌操以及各种各式光怪陆离的彩棚,不下五、六百人。小村“作午”(吃午饭),中村“宿夜”,大村“作午连宿夜”。每到一村,焚香、燃烛恭迎、演戏设宴,大吃大喝。游行范围包括现在流水的山门、坑北、谢厝、五埕、沙尾、石户楼、北港、君山、潭水等村。这种大规模的迷信活动,震动全县,前来观看的真是人山人海,践踏庄稼,浪费金钱,难以计数。天灾之后,继以人祸,俗云“帝爷出游,弟子命休。”最后一次出游在年8月,尔后,瘟疫虽也不断发生,但民智渐开,民生日困,这样的迷信活动已搞不起来了。

春,平潭发生大刀会暴动,国清院被利用为秘密活动地点之一,事发后国清院被近村群众逐渐拆毁。往事一去无踪迹,现在只有双龙还在首朝圆珠不知疲倦地腾跃着。

听,平潭君山跃龙岗石锣鼓的钟声

平潭独特的蓝眼泪

《平潭县志》佛教

第一节沿革

佛教于宋代传入平潭。熙宁二年(年),受业江西宜春县南仰山的怀安籍僧人璋公来岚化缘,寻踪至白沙垄,在道彰岩建大士殿,宣讲佛经真谛,后圆寂于此。宣和三年(年),僧觉充在岚弘扬佛法,劝缘兴建平潭首座的太平桥。

元代,平潭佛教兴而不衰,时建有镇海寺、隆兴寺、净尘庵等一批寺庙庵堂。镇海寺自元至清均有僧侣住持,多达40多人。净尘庵有比丘尼住持,并发动尼姑辟池供水。

明代,平潭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建有龙泉寺、高山寺、金峰寺、澄澥寺、玉堂寺等一批颇具规模的佛寺。传入发展佛教净土宗和禅宗两大教派。建于嘉靖年间的龙泉寺,拥有僧侣数十人和寺田36亩。建于明中叶的苏澳长安头村尼姑庵有尼姑20余人。

清代,除重修毁于倭患的国清院、隆兴寺(龙兴寺)等寺庙外,还增建灵竹寺、新来寺和观音井、潭角尾等处的观音堂。观音菩萨广为供奉。

明清时期,平潭受新兴宗教——三一教的影响,出现了神佛并祀、道释混融的寺庙,如金峰寺、隆兴寺既供佛又供神。不少的神庙增祀佛菩萨。这一混融影响了佛教的正常发展。

民国初,受“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潮流影响,“废寺兴学”之风盛行。10余座神庙、佛寺改为国民学校。之后,寺庙僧尼寥寥无几,佛教活动趋于低潮。民国32年(年)农历四月初八,中国佛教协会平潭分会在城关关岳庙成立,涌泉寺岚籍比丘释修明任分会会长。60多位佛教徒首批加入佛教协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潭大刀会于年因武装暴动被镇压,导致平潭佛教正常活动全部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寺庙多被捣毁或改作他用。80年代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保护佛教徒的正常活动,于年,县***根据佛教徒要求,收回观音井观音堂,指派专人管理,停止多年的平潭佛教活动得以恢复。

年,在城关后围成立平潭居士林,后移址城关大路顶。年5月6日,成立平潭县佛教协会筹备组,组长释智慧。年后,经登记发证,批准为佛教活动的寺庙有龙兴寺、居士林、金峰寺、潭城观音堂、灵竹寺、西来寺、澄澥寺(东澳观音堂)等。至年,县内有住持僧10人,群众自发修复的佛寺有6座。皈依居士达多人。

第二节主要活动

平潭佛教有净土宗和禅宗两派。其活动大同小异,多在佛寺举行。

佛寺日常宗教活动主要有朝暮二时课诵,诵经有《楞严咒》、《大悲咒》、《心经》、《佛说阿弥陀经》、《往生咒》等。中午还举行午供。平时,还安排讲经,宣讲教理、教史以及坐禅、忏悔等活动。此外,每月朔望、一年四节,还增加祝祷护神、祝圣报恩等。

佛寺节日活动主要有:农历二月十五日,纪念释迦牟尼佛圆寂,举行涅盘法会,诵《遗教经》。四月初八佛诞日,称浴佛节,举行浴佛法会,其仪式有献香花,持香跪拜,唱浴佛偈,香汤浴佛等。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举行盂兰胜会,1天至7天。其仪规有诵《盂兰盆经》,上盂兰供众僧受食等,并作检举、忏悔。故又称“自恣日”。此外,二月初八佛出家日和腊月初八佛成道日,纪念仪式简单,如成道日煮腊八粥供佛。还有弥勒、阿弥陀、观音等诸佛菩萨等纪念日活动。

佛事活动最隆重为水陆法会,俗称“普度”,短则7日,长达49日,内容主要有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民国37年(年)中元节,岚籍比丘释性天、释修明延请涌泉寺高僧主坛,70多位僧伽来岚,在城关关岳庙举行7昼夜水陆法会,诵《梁王宝忏》、《慈悲三昧水忏》等经卷。法器以磬、木鱼为主,伴奏佛教音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活动趋于沉寂,少数教徒在家供佛礼拜。80年代后,恢复宗教活动,对外交流亦渐趋活跃。年2月8日,平潭居士林举行水陆法会,为恢复宗教活动的第一场大型佛事活动。

第三节寺院

平潭佛教寺院30余处,多数已废圮。由于民间宗教信仰对佛道两教并无严格区别,不少寺院神佛并祀;同时佛教又把道教俗神如关羽、岳飞等,封为“护法伽蓝菩萨”,入十八***行列。因此,纯粹的佛寺在平潭为数不多。

福兴寺位于潭城南炮台斗母宫址(看守所现址)。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年),为平潭最早的寺院。明代毁于倭患,清道光年间重建。前殿祀伽蓝神,后殿供奉观音。民国时改作他用,后废圮。

国清院位于君山跃龙岗处。宋代始建。明代遭焚,三度废兴。清初修建、扩建。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祈梦楼及配殿等。供奉有释迦牟尼等佛。自清至民国时期为海坛香火鼎盛寺院之一。年该寺被大刀会窃据。年春节,大刀会暴动被镇压后,千年古刹随之被拆毁。

镇海寺俗称西院寺,位于敖东乡安海村后牛脊山东麓。建自元代,规模宏敞。四周回廊曲折,院、舍、堂、房齐全。前殿祀五龙顺化王,中殿供奉释迦牟尼,后殿为文昌祠,天井两边为钟鼓楼、迦蓝殿、祖师殿,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型寺院。清嘉庆九年(年),后殿毁于火;嘉庆十五年修复。民国7年(年)改为学校,后废圮。80年代,村民集资在原址上建神庙,但与原有规模相去甚远。

龙兴寺位于中楼乡田中村后的龙兴寺岭南麓。建于元至正二十年(年),殿堂院舍十几座,占地平方米。明季毁于倭患,清道光二十九年(年)重建,清光绪年间扩建。民国9年改为第一区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后倒塌废圮。年教徒集资修复观音殿;年筹建大雄宝殿。年福州市佛教会派释广平来寺住持。年释智慧(县政协委员)住持,并制订龙兴寺建设蓝图。年经县***批准对外开放。年春,投资万元,重建大雄宝殿,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额。年秋,修复该寺后山的观音洞。

龙泉寺位于平原乡朴秀下村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年),清康熙五十一年(年)重修。建有前后殿、附院及钟鼓楼。光绪六年(年)增建何氏九仙楼。拥有僧众数十、寺田36亩。因与镇海寺齐名,素有“金龙泉、银西院”之誉。民国9年改为学校,抗日战争时曾遭日机轰毁,后废圮。

金峰寺位于岚城乡深坞村东北。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年),清咸丰年间重修。原祀五龙顺化王,后增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观音、韦驮诸佛。后大殿倒塌。50年代改为金峰小学。年港胞王训泰捐资重建,并增建山门,添祀神祗。有寺僧5人驻锡,为县内宗教活动开放场所之一。

观音井观音堂位于潭城镇观音井街中心,清咸丰五年(年)建,同治六年(年)重修,民国36年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作他用,年收回。年筹资重建,为阁式双歇山脊顶,增建坊式石构山门和经堂等,并有七对石刻柱联。经县***批准,为佛教开放活动场所。

中国17个山脉的名称和走向是什么?

1、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脉、横断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回泰山、祁连山脉

5、弧形山脉:喜马答拉雅山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23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