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我信你个鬼中元节戏说ldquo

发布时间:2020-8-25 15:07:32   点击数:

在《长安十二时辰》当中,听到最多的一句祝福语就是“上元安康”了,这其中的“上元”正是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与上元节紧密关联的就是今天的中元节,除此之外,还有十月十五的下元节。

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统称三元日。三元日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三元思想结合,逐步形成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唐、宋以后,成为民俗节日。其中七月十五中元节,在民间通常被称为“鬼节”。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

介绍完背景,让我们回到中元节的主题。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家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中元节,作为民间俗称的传统“鬼节”,祭拜、怀念祖先之时,默念自己近期的为人处世、祸福得失,好似在与祖先对话,同时祈求祖先荫庇后代。因此这一天也是民间人们正大光明说鬼话的日子。

清代王凯泰有诗《中元节有感》,描写当地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从此诗可见,缅怀先人之外,吃吃喝喝的“肉山酒海”也是中元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而鬼话说得最多、最精彩、最漂亮的当属创作了《聊斋志异》的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了。蒲松龄喜欢写志怪小说,也喜欢喝酒。依蒲松龄看来,酒实在妙用无穷:它是钓诗的钩,又是扫愁的帚;是文人墨客的金兰之友,又是天下愁人的安乐之窝;杜甫醉写八仙歌,陶渊明摘头巾过滤酒;大文人“雨宵月夜,月旦花晨”,“细批薄抹,浅斟低唱”,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歌,一篇篇传唱千古的佳作。

既然说到了酒,就给大家推荐一款古味神韵的美酒吧,以配合今天这个传承了千余年的传统节日。

点击小程序,可直接跳转。

小也是不会告诉你,链接里有大额满减券的,打死也不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19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