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知道万圣节的起源你会陪孩子过万圣节吗

发布时间:2021-10-16 17:00:16   点击数: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789682.html
纠结的万圣节

近日,家住南坊的肖大爷有点恼火,孙子带回一件造型诡异的“僵尸服”,把奶奶吓了一大跳,肖大爷严厉教训孙子,孙子却反驳:“这是万圣节主题服装,我还要和同学办节日聚会。”肖大爷忍不住叹气。不知孩子过万圣节,你纠结了吗?孩子过万圣节,你觉得合适吗?

万圣节的起源

“万圣节”起源的记载大致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古代西欧的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即今日所称的大不列颠岛(英国领土的主体),生活着古代凯尔特人(Celtic),他们以每年的11月1日为其新年,而10月31日夜晚则举行庆祝活动。当时大不列颠岛仍处于原始的蛮荒状态,凯尔特人处在异教原始信仰中,10月31日是他们赞美秋天,祭祀亡魂的日子。他们的原始宗教的祭祀德鲁伊特(Druid)主持盛大庆典。他们相信,那天晚上,他们的“伟大的死神”萨曼(Salman)将把当年死去者的鬼魂全部召来,他们要寻找活人借以再生,或者托生为畜类。

凯尔特人被这信仰所辖制,陷于恐惧和不安中,最后所采取的回应竟是将自己也装扮成鬼魔,以加入幽暗世界的方式来乞求平安,这正如,深受黑社会伤害和逼迫的人,最后竟然加入黑社会以求免受伤害,却不料自己也成了那黑暗势力的一分子。古代凯尔特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晚上,杀活人献祭的传统。所以,这一天夜晚充斥着血腥、死亡、恐怖和鬼怪的噩梦。

公元1世界,罗马铁蹄征服了凯尔特部落,然后,传教士带着基督教信仰也踏上了大不列颠这块野蛮之地。据记载,传教士们为了压制和消除凯尔特人的鬼节习俗,就将11月1日定为“万圣节”(又称“诸圣节”,AllSaints’Day),用以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而把11月2日,定为“诸灵节”(AllSouls’Day)。显然,无论当时的传教士出于何种目的和意象在鬼节的日期设置基督教节日,这都是一个错误。非但,将死去的人定为圣,是对神权的僭越之举,而将教会节日移至已被祭鬼行为玷污的日子,也是一种危险的尝试,正如在一杯墨汁中加入一杯牛奶,你得到的将是两杯墨汁。

这样以后,凯尔特族杀活人祭死人的传统虽被废除了,但其诸般装魔弄鬼的装扮和黑暗血腥的祭鬼仪式却渐渐与罗马人庆祝丰收的活动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表面上,罗马当时虽昄依基督信仰,但其原本复杂的异教/多神信仰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一旦遇上其他异教信仰,发生共鸣和互溶是极难避免的事。

所以,鬼节的实质就在“万圣节”的名号下得以在英伦三岛保留下来(如此看来,实际上罗马教会的这一行为起到了保护这个异教传统的作用,这真是一件诡异的事情)。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世界”的崛起,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移民于19世纪将鬼节习俗带入北美洲和大洋洲诸国。

美国立国之初,信奉基督教的国民数量达97%之多,但凯尔特人的鬼节却依然能在美国这个新教大本营立稳脚跟,这看起来又是一件匪夷所思的诡异事件,因为一神教信仰是极其追求纯一和圣洁的,能够任由鬼节渗入其生活,并与另一个更大的异教节日共同把持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欢乐时刻”,只能解释为在美国建国之初,教牧系统已出了大问题。狼,已经入了羊群。

毫无悬念地,伴着新罗马帝国的重生,所有打上美国文化标签的事物都炙手可热。随着美元对全球经济的布控,太平洋舰队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切割,美国文化也最终成为全球“文化正确”的标杆。然而,一个人为设立的宗教节日(这本来就毫无圣经依据),给了西洋鬼节一个美妙的名号,并在美国的强力文化输出下,席卷了全球。

国外怎么过万圣节国外的街上四处可见精彩的现场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电影的放映。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打扮成鬼精灵模样,挨家玩讨糖吃的游戏。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调查显示万圣节吓到孩子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心理学家辛迪·戴尔·克拉克曾经在一次对费城地区六七岁年龄组孩子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父母都低估了万圣节可能会对孩子们带来的恐惧。

  几个世纪以来,万圣节吓坏了许多各年龄层的孩子们。

  两千多年前,现在英国的国土上生活着很多凯尔特人,他们会在每年的10月底庆祝新的一年到来。这时,夏天的收割已经结束,而寒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人们认为幽灵会在这段时间在人群中出没。

  现在盛行的要糖吃和穿奇装异服的传统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为了避免被降临的幽灵认出,人们出门时都会戴上面具伪装自己,家门口还会放上几碗米饭取悦前来光顾的幽灵。这种习惯渐渐演变为今天大家所熟知的万圣节,现在父母们会鼓励自家小鬼们去邻居家装神弄鬼。

  很少有人研究万圣节到底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常,儿童心理学家们会提醒家长万圣节的某些惊悚情景不适合小孩子,他们建议成年人要照看好孩子,提醒他们什么是真的,什么不是。

你的孩子到底从万圣节学到什么

有些家长眼中的“万圣节”之夜活动并没有那么恶心和可怕,那是因为,一则很多人没有亲历西方的“万圣”之夜,而它在中国,毕竟尚未成气候,二则,为了拉拢更多的人加入这行列,“万圣节”活动亦在调整自己的形像,使之看起来不那么“可怕”。一个明显之处,就是将各种鬼魔形像进行“萌化”处理。这样一来,许多父母就失去了警惕之心。

可是,参加“万圣节”之夜活动,你的孩子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呢?

作为西方的“鬼节”,万圣节这一天小朋友会装扮成妖魔鬼怪在街上进行恶作剧,也会敲响邻居的门索要糖果。伴随着社会变迁,万圣节喜庆与狂欢的娱乐色彩渐趋浓厚。作为“舶来品”的万圣节现在虚火越烧越旺,这里既有商业资本推波助澜的因素,也和教育观念的错位密不可分。万圣节在中国演变成了“儿童节”,这是一种荒诞的社会现实。无论是制作南瓜灯还是购买万圣节道具,部分幼儿园布置这种“奇葩作业”本质上就是价值追求的迷失。

现在感觉过节都是给商家做宣传的,很多人这样大张旗鼓地去准备,迎合了商家的胃口,对于孩子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呢。万圣节的商业化也再度使得人们落入劳民伤财的陷阱中。

万圣节在西方是在特有的文化与传统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传承和积淀形成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对于装鬼、吓人这种过节方式早就习惯了。

然而西方和东方毕竟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些商家大搞节日营销,举办各种活动也就罢了。如果幼儿园也单纯为了过这种没有传统基础的洋节,而让家长大张旗鼓地准备,那着实是让家长们非常倒胃口。尤其是年年让孩子过万圣节,孩子们却一多半并不知道万圣节在庆祝些什么。假如形成了反作用,譬如个别孩子体会到了万圣节捉弄人的快乐,继而在不是节日的时候也去捉弄人,并由此形成了成长中不好的习惯和心态,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节日要展现孩子们的童真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孩子们能从节日中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习俗带给他们的熏陶。不要为了过节而过节,要让孩子展现他们的童真,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我们知道节日包含着仪式、符号、民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往往承载着一些特殊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万圣节在西方已经成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节日,但是我们的家长敢让自己的孩子去向邻居讨要糖果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朋友,邻居愿不愿意开门呢?当老百姓对万圣节缺乏文化层面上的认同,万圣节被很多人难以接受完全是一种必然。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听说了万圣节“不给糖果就捣蛋”的传统,回家后也找邻居去要糖,如果没要到就进行恶作剧并以此为乐。孩子在很多时候是没有判断能力的,也许并不知道还有大部分的家庭并不会在家过万圣节,所以家长朋友们也要提醒自己的孩子:在万圣节讨要糖果,只能去门口有节日布置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的话就不能去打扰。

面对漂洋过海的万圣节,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种教育的载体,挖掘万圣节中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的内容,还孩子们以本真,但不能一味的以盲目效仿和折腾家长为手段。万圣节不能脱离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让这个节日变成了缺乏内涵的徒有其表。另一方面,幼儿园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每一项活动,对孩子的认知都是一种启蒙引导,一定要合理地吸收外来文明,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成长需要,才能带给孩子更加丰富多彩的童年记忆。

万圣节反思

人类所有的文化体系,都是兼具精华和糟粕双重因子的,不独中国,西方文化也是如此。

节日作为每个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记忆符号,更是鲜明地体现出文化价值的二重性。近代以来,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没落和西学东渐文化大格局的形成,在中国一直存在两种极端思潮。一种是盲目排外,一种是盲目崇洋。在对待“洋节”的态度上,前者有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已成为时代的笑柄和一场迂腐的闹剧。

而几乎所有的洋节都能在中国愈演愈烈,成为时尚新浪潮的趋势,这种颇具无厘头意涵的狂欢心理也值得我们反思。传统节日文化固然有糟粕,外来文化节日未必全是精华,我们应正确认识外来节日风俗,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使自己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致迷失自己。

来说说吧那么,现在你知道万圣节的起源了,还会陪孩子过万圣节吗?来评论区说说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42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