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相亲偷菜戴扑棱蛾子,元宵节能有多奇葩
朋友们,元宵节快乐。
如果你是宝哥哥的老朋友,不用说肯定已经猜到今天的主题了。没错,本着让大家“每逢佳节长知识”的美好愿望,节日冷知识系列又双叒叕来啦!
01
元宵节的起源跟元宵没关系
元宵节的“元宵”指的可不是我们吃的那个元宵,“元”是一的意思,宵指夜晚,所谓“元宵”意思是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
《香月潮音纨扇页》元佚名
元宵节的起源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至少在唐代,已经成为一个大型节日。而元宵这种食物,则到宋代才出现,且当时也不叫元宵而是叫“浮元子”。
在元宵之前,元宵节特定食品曾经有膏糜、丝笼、和焦?(duī,一种油炸的面食)等。
02
元宵跟汤圆不是一回事
元宵节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但元宵和汤圆却不是同一种食物的不同叫法。
两者的区别不仅仅是像粽子那样,北方馅儿是甜的,南方馅儿是咸的,而是有根本上的区别——制作方法不一样。
具体来说,北方的元宵是把制好的馅料切成块,蘸水之后在干糯米粉里一层层滚出来的;而南方的汤圆则是用糯米粉和成面团,之后像包饺子一样包出来的。
滚元宵VS包汤圆
03
史上最长元宵假期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元宵节观灯的风气在魏晋南北朝时初步形成,唐代中期最终确定,从此元宵节就变成了灯节。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大型花灯
为了过好灯节,从唐玄宗开始特许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假期用来办灯展,到宋太祖时又加上十七、十八两天,元宵假期延长到5天。
不过五天也不算什么,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史上最长的元宵假期。
04
元宵节还有兄弟节
大约从北魏开始,道教赋予了元宵节一个新名字——“上元节”。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系统中出现了“上元”“中元”“下元”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则分别对应三官的圣诞之日,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统称“三元日”。
《三官出巡图》局部南宋马麟(传)
唐代皇室自称老子的后代,大力推崇道教,所以有了道教上元节身份加持的元宵节才会格外受到重视。
05
元宵节=情人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情节,是古代元宵节的缩影。
古代封建制度之下,年轻女孩子是不被允许随便出门逛的,但元宵灯会,作为一种全国性的庆祝活动是个例外。
灯会期间尤其是元宵节当天,女孩子可以成群结伴的出门赏灯,这就给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相识的机会,相当于大型的相亲大会。
《大明宫词》里小太平和薛绍就是在元宵节相遇的
再加上灯会期间宵禁解除,想逛到多晚就能逛到多晚,催生出了多少浪漫的爱情故事。
06
宋代的烟花表演有多精彩?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禁放令”出台之前,元宵节一直都有放烟花的习俗,这个习俗甚至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宋代。
烟花的原理跟爆竹大同小异,主要成分都是火药,只不过烟花中多了各种金属离子,在燃烧时会产生焰色反应生成不同的颜色。
蔡国强作品焰火作品《挽歌》
因此,唐代发明火药之后烟花也很快被制造出来,到北宋时,已经出现大规模的烟花制造业。
当时的烟花种类繁多,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到超出你的想象:有垂直方向的流星,水平方向的走线,水上表演的水爆,把多枚烟火、爆仗用火药线串联起来的“成架烟火”,甚至还有把烟花和魔术、杂技结合起来的综合表演……
07
扑棱蛾子是一种时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蛾扑花和蝶恋花有相同的寓意,至迟在隋唐时期已经有把它做成首饰佩戴的习俗。
隋李静训墓出土的黄金闹蛾扑花
元宵节的习俗如看花灯、放烟花,都是跟火有关的。
可能是因为火总会让人联想到飞蛾,大约从北宋开始,元宵节的时候人们都会特意把飞蛾造型的装饰品戴在头上,叫做闹蛾,也叫闹嚷嚷。
而且,这个佩戴人群不局限于女性,就连男人也是一样戴。
头戴闹蛾的老大爷——《大傩图》南宋佚名
08
元宵节是法定偷菜日
元宵节习俗中,还有一项十分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叫做“放偷”。
所谓放偷,就是在元宵节这天,官府对偷盗行为完全放任,即使发现了也不逮捕。
《桃源仙境图》明仇英
这种习俗来源于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根据南宋《松漠纪闻》记载,金国的元宵节,主妇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奴仆会趁机偷窃,主人发现之后,还要提着糕点上门赎回。
不过这么明目张胆的还是少数,“放偷”被偷的最多的是别人菜园子里面的青菜,称作“偷青”,至今广西等地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溪谷采薇图》明戴进(款)
此外也有偷灯的,古人认为元宵节这天偷的灯可以治疗不孕不育,因为“刘”谐音“留”,所以为了提高成功率,还会特意去偷刘姓的。
要宝哥哥说,偷点青菜也还罢了,偷灯大可不必,毕竟警察叔叔可不是吃素的。
撰写排版/东方宝库/展览别忘了来宝库匠心馆看宝哥哥啊
??????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胖友
宝藏男孩宝哥哥谢谢你的喜欢让文化更有力量